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工作立法是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和法治化的必然要求。立法理念是法律制定之最高原理,极大地影响立法效果。文章认为,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立法体系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立法理念的偏差或忽视,我国社会工作立法应当坚持实质正义立法、福利性立法、社会本位立法、专业性立法和依法立法理念。  相似文献   

2.
科学立法科学性之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保英 《社会科学》2007,1(3):75-91
科学立法是一国法律体系是否完善的价值判断标准之一,那么,如何科学解读科学立法的内涵及相关问题就是理论界和法治实践不能回避的。正是基于此种现实需要,我们对科学立法科学性的构成要件、科学立法科学性的阻滞因素、科学立法科学性的实现路径等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认为科学立法科学性的主体要件是立法权的专属性、主观要件是立法过程的有准备性、客体要件是立法事态的法调整性、客观要件是立法行为的程序性;要实现科学立法,法律形式的相对吸纳化、立法逻辑的自下而上化、立法视野的全球化、立法案形成的专业化、立法效果的社会反馈化就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3.
区域协同立法是指跨行政区域多个立法主体,为解决公共治理领域的共同问题,按照各自的立法权限和程序进行分别立法、相互对接的地方立法模式,其具有地方立法、跨区域立法和合作型立法的特征。区域协同立法的政治价值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决策部署,经济价值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社会价值是提高区域治理现代化水平,法治价值是回应区域法治发展需求。区域协同立法的理论基础是整体性法治、居间性资源整合和区域性利益均衡。区域协同立法仍需要通过地方立法予以明确,同时需要建立健全沟通协作、立法参与、交叉备案、联合评估和统一指导等机制。  相似文献   

4.
立法公平及其保障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庞凌 《南京社会科学》2007,1(9):115-120
公平是立法的基本价值,公平的立法是社会公平总的依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立法公平包含了立法平等、立法在追求最大利益的同时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立法权分配的公平、立法程序公平等基本内涵.立法公平的实现需要主体际的立法理念、公共利益的公共确认机制、结社自由言论自由的真正落实、立法辩论原则、司法审查等制度的确立来保障.  相似文献   

5.
立法质量强调的是立法所能带来的法律效应和社会效应,其对于法治国家建设、立法形势判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立法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是立法质量的评价标准。立法观念、立法制度和立法技术存在的问题制约着我国立法质量的提高。提高我国的立法质量应增强对立法质量的认识论基础、遵循立法基本原则、完善相关立法制度和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2016,(10):116-121
立法工作是我国法制体系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提升立法质量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形势下新的要求,是从有法可依的标准体系到优质立法的目标体系的演进,是我国法治社会建设与时俱进的飞跃,是立法工作创新性发展的标志。实现立法工作向时代性、科学性的转型,关键在于立法路径的合理有效选择。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立法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分析与审视,探讨了新形势下提升我国立法质量的必要举措与根本路径,从创新科学立法理念、优化我国立法体制、坚持民主科学立法、推进立法动态化发展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与见解。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法理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立法实践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立法体制、法律体系、立法原则、立法政策、立法质量等方面的认识成果。深入研究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法理论,是中国法学界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必须加快信息化的立法工作。信息化立法趋势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行政信息资源的管理带来的立法问题;另一方面是建设电子政务所带来的管理和规制问题。信息化立法包括信息化权利立法、信息产权立法、信息技术立法、信息安全立法、信息贸易立法。当前,信息化立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信息化立法缺乏统一的体系;有关信息化建设的立法地位普遍不高且调整乏力;信息化立法追求小而全造成立法资源的浪费和发展不平衡;信息立法总体质量欠佳,内容宽泛粗糙,条文不精细,可操作性较差。就一般对策而言,要加快信息化立法步  相似文献   

9.
发达国家工会代表权立法及其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诚 《学术界》2006,(5):275-281
工会代表权是指法律确认的工会作为会员和职工利益代表的资格、权利和义务。发达国家有关工会代表权的立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团结权的确认和代表权的获得方面的立法,二是代表权的行使方面的立法,三是代表权的保护方面的立法。我国在工会立法方面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健全和完善工会代表权立法,一是出台基层工会直接选举方面的立法;二是制定产业级集体谈判方面的立法,三是加强不当劳动行为方面的立法、完善司法救济程序,四是进行确认代表诉讼权方面的立法。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在关注理论引入的同时,也应当重视理论的保障和持续发展问题,即柴达木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问题研究,这也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为此,本文从立法背景、立法现状、立法的指导思想、立法目标、立法原则、立法的特殊性、立法设想等方面对柴达木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问题做了一些粗浅思考。  相似文献   

11.
立法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逻辑起点,法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法治建设的水平和成效。立法辩论制度作为立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立法原则。律师参与立法辩论,有其职业特殊优势。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立法辩论制度,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地方立法程序,探索地方立法途径,特别是对于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疆地方立法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婧  季倩 《新疆社科论坛》2005,(5):25-27,33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是提高立法质量的前提;编制科学的地方立法规划、计划,是提高地方立法科学性的关键;建立健全地方立法起草制度,是推动地方立法民主化进程的重要举措;突出地方特色,提高地方立法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移植于西方的中国立法听证制度以公开、透明、广泛等特色促进立法民主和立法科学,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制度创新尝试,它的制度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中国立法听证制度在实践中的实际收效很多时候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中国的主客观条件限制了立法听证制度功能的发挥,立法听证成本高昂、立法体制的制度缺陷以及立法主体认识上的误区都阻碍了立法听证制度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立法的民主参与已成为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公众参与立法的广度与深度、参与的渠道和形式、参与的主动性和质量是立法民主化的标尺。中国公众参与立法的法制化始于《立法法》,但实践中公众参与立法的实际影响力和意见得以采纳并转化为立法的充分可靠性并没有保证,使得相对方参与地方立法陷入符号化的尴尬处境。公众特别是立法中的利益相关方不能形成有效的力量真正参与立法博弈是核心原因。立法过程的民主参与和利益表达,必须建立在多维视野之上,必须在观念和体制上承认利益的多样性、价值的多元性乃至民主的多维性。如何保证参与立法的公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科学确定公众的利益代表人是当前立法民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设区的市是与地方环境和自然要素联结最为紧密的立法主体,特色性赋予设区的市环境立法以生命。实证分析表明设区的市环境立法在立法选题、立法类型及立法内容上普遍存在特色性不强的问题。省与设区的市环境立法权重叠、环境要素保护的整体性要求在权限和事实上约束了设区的市环境立法权限,是设区的市环境立法难有特色的重要原因。立法权限的优化须由以下进路展开:一是在与国家法的互动中形成设区的市环境立法新的结构秩序;二是运用辅助原则突出设区的市环境立法权的优先性;三是以“地方性事项”为标准确立设区的市环境立法的权限范围;四是将立法前评估作为设区的市环境立法“有特色”的程序保障。  相似文献   

16.
从立法权运行过程及其结果的视角来看,立法程序在实现立法过程的民主化、立法决策的理性化、立法结果的正当化及权力控制的程序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用与效能.正当立法程序是实现良法之治的根本保证,正当立法程序理念的确立和践行,是我国当前立法程序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张强 《晋阳学刊》2003,3(6):53-55
宗教立法工作是现阶段建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中,我党在长期的宗教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宗教立法的直接参照;“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宗教立法的基本原则;“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制渗透、打击犯罪”是宗教立法的核心内容;宗教的“五性”特征是宗教立法的重要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宗教立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8.
2010年是中国社会政策、社会立法、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元年,标志中国进入社会政策、社会立法、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时代。如何建构中国特色现代社会立法框架成为国家立法议程战略重点与优先领域。本文简要界定社会立法内涵外延与基本涵义,从社会政策框架与社会服务体系角度界定社会立法范围内容与优先领域,概述现代社会立法在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分析其体系性特征。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国家建设,尤其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框架基本建成的宏观制度背景下,社会立法成为中国国家立法议程的战略重点与优先领域,社会立法在国家立法议程中的战略性优先地位明显。现代社会立法具有价值观化、政治化、争议性、社会福利理论为基础、福利财政化、经济利益化、社会性、福利性与生活福利化、伦理道德化、文化化、立法过程曲折漫长、专业性、发展变化性、立法社会影响广泛深远等14个体系性特征。如何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妥善合理处理政策与法律关系,强化社会立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立法人才是我国法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地方立法人才是提升地方立法质量的重要保障,对我国法治事业的整体推进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地方人大立法面临新的任务和要求,迫切需要完善立法人才培养机制。针对地方人大立法参与主体存在的立法理念有待充实、专业化程度仍需提高、人员结构不够合理、第三方参与立法的实效不佳等问题,应当结合不同类型立法人员的功能和特点进行立法人才专业化培养,通过完善人才培训、人才交流和人才储备机制,建立健全配套保障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从整体上壮大地方人大立法队伍。  相似文献   

20.
关于地方立法如何突出地方特色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方特色是衡量地方立法质量和价值的主要标志。在与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如何从本行政区的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是地方立法工作中一个值得研究、务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结合地方实际,使立法规划体现地方特色地方立法工作规划是地方立法机关对其在一段时间内立法工作的设想和安排,比如制定本省、市、自治区十年立法规划、五年立法规划或年度立法计划等。其意义在于使相关机关和立法者明确近期、中期和远期的立法工作目标,使之更加积极主动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