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国成立后,社会教育行政开始在中央建立,并自上而下,逐渐推及省、市、县、区。在国家和地方的影响下,广东社会教育行政体制历经了起步、探索、定型三个阶段,各级社会教育行政从无到有,从依附到独立,不断趋于完善,呈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2.
刘瑞恒主持中央卫生行政期间,西医界内部"德日派"与"英美派"的矛盾步步激化。中央与地方卫生机构的组织与调整,使"英美派"在卫生行政中占绝对优势;他依赖美国进行的卫生资源整合与医学教育改革,使"德日派"与"英美派"矛盾公开化,进而引发口舌争锋;他整顿军医,打击日派势力,将两派关系推演至白热化。派系内斗不仅影响了刘瑞恒个人职业生涯,而且导致卫生行政处处遭遇阻梗,社会上医患纠纷陡增,学术交流之风消散,严重影响了西医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行政领导权威是行政领导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行政领导效能的大小,行政目标的实现程度及行政管理效益的高低。它也是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杠杆。因此加深对它的认识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行政领导权威涉及到中央权威、党的权威、行政领导体制、行政领导集团的权威,在这里仅限于对行政领导权威个体层面上的分析。一、行政领导权威的界定要对行政领导权威进行界定,首先必须弄清权威的涵义。什么叫权威?恩格斯在《论权威》一书中指出“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造成的,另…  相似文献   

4.
民国宁夏盟旗制度“改土归流”,是清末“藩部内属、行政一体”的延续,其间经历戊辰事变、旗县之争、旗省之争,但囿于体制、政策及环境因素,使得其同时兼具改土与羁抚的特征,于省方、旗方、中央呈现为不同的政治诉求,并最终影响到民国政府西北传统政体变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行政体制比较是公共行政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在二战后逐渐由零散研究走向系统。目前行政体制比较框架主要有传统比较框架、官僚制比较框架、发展行政框架、行政生态学比较框架与中程理论框架几种模式。这些框架在具体比较过程中各有优劣,而本文尝试构建的"实然—使然—应然"的行政体制比较框架将上述几种模式进行融合,借助传统比较框架和官僚制比较框架进行"实然"比较,借鉴行政生态学比较框架比较"使然",运用发展行政框架分析"应然",为行政体制比较教学与研究提供一个综合的思路,以实现行政体制比较认识、借鉴与理论建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学者对我国立法体制的特点的论述,其缺失主要表现在研究方法上。"立法体制"的含义必须根据"立法"和"体制"两词的含义进行界定。立法体制是关于立法主体、立法权限的划分和立法权限的运行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和动态过程。我国现行立法体制具有如下特点:立法主体多元、两级、多层次、多类别;立法权限的划分上,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的分权,在横向权限划分上,实行权力机关至上模式,国家立法优位和行政立法从属,在纵向立法权限划分上,实行集权——分权模式,中央立法优越和赋予地方一定的立法空间:在立法权限的运行上,奉守效力位阶原则,并有一系列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65年前,毛泽东主席发出了“西医学习中医”的伟大号召。毛泽东号召“西学中”最直接的原因是当时的卫生行政部门在执行党的中医政策时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导致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传统思潮的影响,也有民国延续下来反对中医的势力的推动,最终体现在卫生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对中医的错误认识上。通过轰轰烈烈的“西学中”运动,濒临灭亡的中医学再次得到振兴,我国中医药事业从此迈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8.
1983年以来,市领导县行政体制得到迅速发展。至1986年,全国已有三个直辖市、一百四十八个地级市领导七百零四个县,并代管二十四个县级市。领导县的地级市已占地级市总数的89%,而被市领导的县也已达县总数的34%。实行地市合并,由市政府担当起领导周围各县的职责,就实际上在省与县之间建立起一级行政组织实体,传统的以乡村经济为基础的省县制正在被打破。这是我国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行地方行政体制改革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对省级行政体制进行了变革,其内容主要包括由“军政合一”转向“军民分治”、领导体制由独任制向合议制转变、行政机构设置的专业化趋向和行政管理上实行双重管理等四个方面。北京政府集权于中央的需要和政局动荡、地方政务日益繁重的需求,是这一时期省级行政体制变革的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孙中山的医学观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以民国中医医政构建的视角,对孙中山的医学观、卫生管理实践进行了历史考察,从而揭示了孙中山对民国中医医政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