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1 毫秒
1.
《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6期“中国现代史学会‘七七’抗战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关于中国抗战有无战略反攻阶段问题说:“一些同志认为,中国军队战略反攻阶段是在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后开始的,在苏、美等国军事力量援助下急速取得胜利,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抗战本身没有能形成一个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阶段。”这个结论是以国民党战场为尺度而作出的。这样,共产党战场便被一笔抹杀了。究竟两个战场的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反攻,学术界认识尚不一致.国外有些史学论著甚至否认中国抗日战争有战略反攻阶段,说什么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完全是由于美国原子弹或苏联参战而“突然”得到的.我认为这是违背史实的.中国抗日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的主要战场,反攻是由中国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军事发展形势本身所决定的,同时,也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盟国军队的反攻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中国抗日战争的反攻,应当把它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个战略  相似文献   

3.
诞生于1938年12月27日的八路军山东纵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土生土长的人民抗日军队。这支部队,是唯一的在没有主力部队帮助的条件下,由地方党单独创建的走向正规化的部队;是长期坚持敌后山东及苏鲁皖地区抗战,并参与八路军揭开中国战场战略反攻序幕的部队;是参与创建中国敌后最大抗日民主根据地——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部队,为全国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抗击世界第二号法西斯强国日本的主要力量和主要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同阶段抗击的日本兵力虽然有所变化,但经常抗击着70%以上的日本兵力,最多时达94%,最少也在50%以上,毙伤的日军亦占大战期间日军毙伤总数的70%以上;中国抗战挫败了日本“北进”和“南进”的世界战略,拖垮了日本的战争基础,有力地支援了盟国的反攻作战,对打败法西斯国家集团在东方的支柱日本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邓荣元 《学术研究》2005,(8):114-116
在中国抗日战争进入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广东抗日军民坚持国共统一战线,在粤北地区建立了抗战基地。粤北抗战基地在物质补给、征调兵员和牵制日军等方面为全局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
滇西抗战是爱国主义精神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光辉体现.滇西缅北反攻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关键一战,打破了法西斯轴心国会师中东的战略企图,这一战役的胜利,是中国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转折点,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滇西抗战奠定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盟中的“四大国”地位,并由此获得了战后重建的参与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广东正面战场是抗战对敌军事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奉行“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策略,连续发动有限度的出击,并策应相邻其他战场,牵制日本南进的军事战略,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第一、二次粤北会战,构成了广东正面战场的核心战役,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但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指导,使广东正面战场出现了重大失误,广州会战、第三次粤北会战及赣南战役等,皆遭惨败。抗战末期,粤军的消极抗日竟演变为逃跑主义,完全不能承担起战略大反攻的重任  相似文献   

8.
“四川作战计划”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在中国战场的一次重大的战略行动,它的出台与日本的世界战略尤其是对华政策的新变化是密切相关的。太平洋战场形势的急转直下和中国军民的持久抗战是日本不得不放弃“四川作战计划”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王英俊 《学术研究》2022,(6):136-145
抗战初期,广东党组织与余汉谋部的统一战线得以建立并发展,这与中共中央的指示、广东国共关系的状况及张文彬本人统战理念直接相关。但随着国内反共高潮延展至广东,余汉谋的反共面目彻底暴露,双方合作关系最终破裂。此后,广东党组织因应局势变化,作出了把工作重心放在敌后根据地独立自主发展武装力量的决策。抗战前期广东党组织对余汉谋部的统战过程,映射出战时广东国共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于化民 《东岳论丛》2006,27(4):121-131
美军观察组到达延安,标志着抗战期间美国政府与中共之间合作关系的正式建立。观察组派驻延安期间,中共高层领导人与观察组成员频繁接触,就双方如何发展关系尤其是如何开展军事合作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中共方面还尽最大可能为观察组工作提供了各种便利。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中共领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与观察组成员建立起了良好的工作关系与真诚的友谊。这本应成为双方全面合作的开端。可是,由于太平洋战场形势的变化和对中国形势发展的误判,美国政府对中共领导人表达的合作愿望并未给予足够重视与积极回应,特别是赫尔利在调处国共矛盾时从偏袒国民党发展到公开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导致双方关系日趋紧张并最终走向对立。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的宪政运动是在国共联合抗战的背景下,在双方有限合作的基础上,国内各派政治势力进行利益博弈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抗战时期的宪政运动改善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生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后一段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走向。但由于国共合作的有限性和暂时性,决定了抗战时期的宪政运动有无法克服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宏志所著的中国抗战战争史系列著作,第一卷《抗日战略防御》(25万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记述了从“芦沟桥事变”到武汉失守的史实;第二卷《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54万字,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出版),记述了从武汉失守到1943年底的抗战史实;第三卷《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28万字,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记述了从1944年初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投降的史实。全书三大卷共107万字,已同广大读者见面。它是我国目前出版的第一部中国抗战战争史专题巨著。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前期美国对国共关系的政策关绍纪近年来,我国史学界对抗日战争后期美国调处国共关系的政策,作了深入的探讨。但是对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抗日战争前期,美国对国共关系的政策却少有论述。这往往会使人产生误解,好象美国政府到了抗战后期才注重国共关系,才...  相似文献   

14.
张冬梅  许述 《理论界》2013,(9):131-134
淞沪会战不断升级扩大,是中日双方作战意图及能力不断博弈的结果。其中,沪宁地区举足轻重,双方志在必争是基本性原因。南京政府居于会战扩大的主导地位,其希望通过在外国利益集中的上海与日军作战以争取国际干预,达到以战略促政略的目的,这是促使会战扩大的政治性原因。蒋介石意图通过扩大华东抗日第二战场,牵制华北日军是军事性原因。日本对中国的抗战决心和作战能力估计不足,被迫逐次增兵,成为会战扩大的推动性原因。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外国新闻机构在重庆的活动十分活跃,具有以下重要的历史作用:重庆曾为亚洲反法西斯战场新闻中心,驻渝国际新闻机构和记者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外国记者访问延安让世界认识了共产党、八路军,客观公正报道了国共统一战线符合同盟国利益。因此,对抗战时期来华外国新闻机构的工作应有积极、正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抗日战争和南斯拉夫的抵抗运动有着三个方面的差异性:第一,从其性质来看,中国的抗战基本上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而南斯拉夫的抵抗运动则具有民族解放和社会革命的双重性;第二,从其抗战力量的组合来看,中国实现了国共合作,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南斯拉夫则基本上是共产党领导的单独抗战;第三,从其抗战的规模和影响看,中国战场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而南斯拉夫战场仅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次战场,只能从牵制德军的意义上肯定其作用。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在安徽徐承伦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战场,是由国民党政府军队担负作战任务的正面战场.以及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担负作战任务的敌后战场统一组成。抗战开始不久,就历史地形成了两个战场。““这是中国抗战的特点”。“本文侧重论述安徽抗日战争两个...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 4 0年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嬗变期 ,国共军事冲突是双方在华中地区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共两党虽然最终妥协与缓和 ,而实质上已经貌合神离。国共两党关系的重大变化导致国共政治力量对比开始嬗变 ,双方力量的彼消此长影响到中国的政治走向  相似文献   

19.
国民革命时期是中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重要阶段,国共双方通过政策及实践表达着对工人运动的不同理解。在此过程中,国共之间的"合作"与"对抗"表面上反映的是国共双方尤其是国民党随着政治形势以及政治地位的变化而发生的些许不同,但实际上凸显的却是仅仅受到革命政治激荡的工人运动难以克服的历史缺陷。  相似文献   

20.
1944年底发生在贵州境内的黔南之战,对于中国正面战场,既是大溃败后的插曲,又是战略反攻的标志.因此,对黔南之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正面战场从战略相持阶段的大溃败向战略反攻阶段胜利转化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