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五日正是诗人朱湘逝世五十周年。一九三三年的这个日子,朱湘这位年仅二十九岁的富于正义感和卓有才华的青年诗人,在从上海开往南京的吉和轮船上,当夜幕将笼罩弋矶山时,他手捧着德国诗人海涅的诗集,一面饮酒,一面吟诵,纵身跳入了滚滚的长江,被无情的波涛吞噬了年轻的生命……当然,一个诗人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与精神历程是无法分开的,他的诗往往就是诗人心灵  相似文献   

2.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苑译林》中,有四种是以译者的姓名标题的,《朱湘译诗集》便是其中之一,并且被誉为中国的第一部“世界诗选”。 朱湘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可是,自从他1933自沉长江、悲剧地结束短促的一生之后,数十年间,几乎被人们遗忘了。近几年来,研究和评介朱湘的文字多起来了,他的诗、文也都相继出版或再版。其中,人民文学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联合编辑出版  相似文献   

3.
死了也不死,是诗人的诗──试论朱湘的诗杨泉良“静着!他没有死,他不曾瞌睡着,他已从生命的梦幻中醒觉了──”这是英国诗人雪莱在凭吊英年早逝的诗人济慈时所写下的一段文字,把它用在评价。朱湘身上当然也毫无唐突之嫌。朱湘,在他人生二十九载的风雨中,为我们留下...  相似文献   

4.
朱湘推崇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诗学,讲究诗歌形式的独立与完美,想象的瑰丽与新奇,抒情的自然与真实。他的这种诗学倾向影响了他的翻译选材。在朱译一百二十多首诗歌中,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译诗占全部译诗的三分之一左右,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译诗约占全部译诗的六分之一,两者合计占了全部译诗的二分之一强,体现朱湘在诗歌翻译选材上的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倾向。朱湘在翻译选材上的这种倾向反映了他的诗学观对其译诗活动的操控。  相似文献   

5.
论朱湘诗的客观抒情与象征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湘是新月诗派和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的基调是浪漫主义,但含有象征主义倾向。朱湘早期的诗注重意象,揉以中国传统的“寄情于物”手法,借意象以抒情。后期则重视意象的隐喻暗示功能,意境朦胧,风格含蓄蕴藉,少数诗歌已是典型的象征派作品,表现出向象征主义归附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朱湘是新月诗派和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的基调是浪漫主义,但含有象征主义倾向。朱湘早期的诗注重意象,揉以中国传统的寄情于物手法,借意象以抒情。后期则重视意象的隐喻暗示功能,意境朦胧,风格含蓄蕴藉,少数诗歌已是典型的象征派作品,表现出向象征主义归附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诗意与诗译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存在极大的差异,加之中国古典诗歌所特有的音韵美、意境美等特点,使得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道路显得尤为艰难。本文试图从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出发,借鉴前人研究的理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诗意与诗译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存在极大的差异,加之中国古典诗歌所特有的音韵美、意境美等特点,使得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道路显得尤为艰难。本文试图从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出发,借鉴前人研究的理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译诗与诗艺     
诗歌翻译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通过大量的译例,从形式、内容等方面分析和探讨诗歌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完全可以说明,译诗要“文质相称”,翻译时要做必要熔裁而又要忠实于原作。要想提高译诗水平,译者就需不断提高自己的诗歌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10.
自从十八世纪《诗经》的英译本在英国出版发行以来,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论。文章就古汉诗英译的历史及各种争论从可译还是不可译;直译还是意译;自由体还是格律体;改写还是翻译四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并指出对译诗不应仅局限于字面上的"信",原诗与译诗达到的对等的效果和译诗读者与原诗读者相类似的感受也是要考虑的"信"。  相似文献   

11.
被誉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现存诗一千八百多首,内容十分丰富。但目前的研究者多注意其爱国诗和田园诗,很少有人对他的诗进行总体上的研究,更不用说对其诗的艺术特色进行探讨了。所以,在这里,我想对范成大诗的艺术特色进行一下有益的探讨,以期能打破对范成大诗研究的狭獈局面。 1 范成大出生于南北宋交替之时,随着大批诗人南渡,影响北宋后期诗坛的江西诗派的烟云随之也笼罩在南宋诗坛上空,和许多同时代的诗人一样,范成大在创作上也曾受到已创作窄胡同的江西诗派的影响,但他又没有囿于江西诗派的篱笆.而是迅速走向了独立发渐入展的道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的三峡诗具有如下内容特色:关心时事政治,揭露宦官专权、朋党斗争的种种罪恶;同情人民疾苦,反映人民呼声;宽刑减税,施政爱民;反映巴地风土人情,歌颂巴地纯朴民风;栽花种柳,美化环境,造福后代。  相似文献   

13.
译诗管窥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全不是一回事,而文学翻译又以译诗最为典型。非文学的作者与译者都面对同一实体,非文学翻译讲究  相似文献   

14.
译诗的原则     
我因为喜欢读诗,所以喜欢写诗,也喜欢译诗。读了不少译界前辈的译诗理论,确实受益匪浅。然也终有疑惑。因翻译界前辈各自成一家之说,诗当如何如何译,诗当又如何如何译,众说纷纭。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我想,诗歌翻译有一条大家都可遵循的原则吗?本来,作诗者情之所至,信手写来,如行云流水,无迹可寻。因此,作诗法之类的东西想来是不应有的。但作为诗歌翻译,却是一门科学,应是有迹可寻的。于是我想,译诗原则之类的东西应该是有的。  相似文献   

15.
王鸿是江苏著名的乡土诗人和影剧作家,是大运河的忠诚的儿子和歌者。他是从歌唱“翻身道情”和生产建设的“弦歌”开始步入诗坛的。诗人出身于大运河畔的江都嘶马镇,新中国建立以后,曾长期生活并工作在扬州地区运河两岸及里下河水乡,编报纸,搞戏剧,从事文化行政工作,与乡土人民命运相连,呼息相关。他的诗作,是运河变迁的见证。他从1953年开始写作歌谣新诗,近四十年来,已发表乡土涛作近千首,先后出版过《绣花巾》、《金色  相似文献   

16.
<正> 早在后汉、南北朝已有人开始译诗,但迄于晚清,有关诗歌译论的文字尚无片言见于文献。南社胡怀琛1914年出版《海天诗话》,以传统诗话的形式初探诗歌译论,虽多属感性认识,已触及某些本质性理论,可视为我国诗歌翻译理论的滥觞。“五·四”新文学运动勃兴后,形势骤然一变。译诗日多,译论迭出,郭沫若、茅盾、成仿吾、闻一多等于创作、翻译之余,竞相撰文研究译诗的得失,逐使我国诗歌翻译理论初具  相似文献   

17.
译诗八弊     
本文属于诗歌翻译的评论研究,主要讨论英诗的汉译问题。文章作者从提高质量的愿望出发,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对长期以来出现在英诗汉译中各个方面的缺点问题(本着对事不对人的精神),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了必要的分析与批评,指出译诗中的若干问题,例如形式、语言、句式、节奏、韵律、意境、风格等,迄今在翻译思想与实践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致影响到译诗质量的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其中对形式的忽视尤为严重,值得翻译者密切注意。作者还对其中个别问题(如句式、音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可译与不可译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如硬币的两面,是看待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角度。社会生活的共同性和人类思维的同一性,构成了可译存在的理论依据。但只要文化差异和科技进步程度等方面的差别存在,不可译就势必会继续存在下去。可译或不可译的程度高低不是绝对的,而是动态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翻译工作中,我们应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采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尽量提高可译度,保证文本中的信息得到尽可能完整的传递。  相似文献   

19.
《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一书以界定五四译诗的时代特质为切入点,不仅将翻译诗歌研究的注意力放在语言和技巧层面上,还从翻译对诗歌文本的选择、传播、接受和影响等重要问题上进行了探讨,创新性地提出了“潜译诗”的概念及与其时新诗创作的互动关系.其书的特色是主题明确、立意高远、文风简洁、考据充实.此外该著作专门谈论了五四前后译诗对中国新诗的影响,为文学比较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空间.  相似文献   

20.
张旭博士新著《视界的融合:朱湘译诗新探》以“视界的融合”荡开文笔,大气包举,收束中西,其意脉贯注宏通,蜿蜒迤逦。全书三位一体——作者张旭、译者朱湘和中外诗歌,因“视界的融合”而“融合”,“人心营构”,声气相求。作者有着清醒的理论自觉,首先切入研究框架及理论主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