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邱恭志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1):59-61
司法不公包括程序不公和实体不公。程序不公缘于诉讼制度有悖程序公正的原则 ;实体不公主要缘于法院体制所存在的弊端 ,公众对司法现状的不满实乃对这种弊端的不满 相似文献
2.
卢永潮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内容。改革审判体制,追究错案责任人的责任,遏制司法腐败的蔓延,是克服司法不公、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孙爱东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00-102
司法公正在现当代社会具有非常重大社会效应,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作用非常突出,已经成为平息各类社会矛盾的一种关键因素。作为司法活动存在的前提,既要求司法机关的司法过程要坚持正当平等原则,也要求司法机关的裁判结果要体现公平正义的理念。基于此,本文针对我国司法不公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探究其根源,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史华松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7-41
虚假民事诉讼是法律制度正向建构、不断完善与虚假诉讼行为人反向利用、挑战秩序两造之间博弈与冲突的表现.虚假诉讼的诉权承载了行为人侵害他人权益和司法秩序的恶意,诉权的扭曲导向审判权和审判程序的功能异化。司法机关应及时通过构建虚假诉讼的释明承诺机制、发现识别机制、审查判断机制和制裁威慑机制来防范和规制虚假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5.
葛卫民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1):89-92
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是我国司法改革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我国司法改革的基本思路,可从三个方面着手:推进和完善司法独立,注重程序,完善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6.
张旭光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4-19
法治目标的实现需要树立起法律的极大权威,而法律的权威离不开司法公信力的保障。中国目前的司法公信力状况令人堪忧,因此如何提升司法公信力已成为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司法公信力植根于公正,其本质在于公正地为权利服务。实体公正由于具有相对性,对于提升司法公信力作用有限,而程序公正则与提升司法公信力具有重要联系。本文以程序正义为视角,在揭示司法公信力和程序正义关系的基础上,对如何完善程序公正以提升中国司法公信力进行了论述,进而提出如下对策,即培育司法公信力需要司法程序符合中立性、平等对抗性、公众参与性以及终结性的公正要求。 相似文献
7.
司法行政化对司法公正的危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司法行政化是司法公正的主要危害之一,表现在中国法院的设置、法院上下级关系、法院的业务运行和法官的人事管理制度等许多方面。司法行政化破坏了司法公正的三角模式、阻碍了法官独立审判权力的实现,影响了司法公开和破坏了司法的审级制度,进而使司法产生地方保护主义。消除司法行政化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司法改革。 相似文献
8.
葛卫民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43-46
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是我国司法制度所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保障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实现,可从推进和完善司法独立、注重程序和完善监督制度三个方面着手解决。 相似文献
9.
10.
能动司法: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控辩式审判方式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的背景下,能动司法理念的提出和司法新政的推行,可看做司法改革的延伸和进一步推进。回顾和考察坚持程序正义主导的审判实践,没有完全实现司法目标和满足人们的司法需求,但能动司法追求的司法目标不应是单纯的实体公正以及在此基础上社会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包含对程序公正的追求。本文认为,在遵从司法消极、克制性本质规律的前提和基础上,追求司法能动,达至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平衡和契合,为能动司法的意旨所在。 相似文献
11.
西方法哲学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古希腊的先哲们以非凡的洞察力关注着整个世界,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某些关于正义与法律之性质的观念与思想,成为法哲学的滥觞。本文拟就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念和国家统治方式这两个法哲学中的基本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力求探寻大师们的思想足迹,让我们有所启迪,有所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模式存在着平等精神缺乏、单向度义务本位主义、忽视和压抑人性等种种局限性。无论是“礼治”还是“法治”,都只是“人治”的一体两翼,在本质上是统治者礼法合流下的“术治”选择。“术治”模式的经久不衰,得益于根深蒂固的宗法血缘圈层文化认同,并通过多样态的宗法伦理共同体实施社会治理。宗法伦理共同体以宗族为单位进行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化,从而在地域社会拓展出一定的自治性空间,并形成一种“泛宗族主义”或者说“泛血缘文化”。当然,如果抛开如上一些内在的局限,那么中国传统治理模式对于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言,在确立道德实践主体、强化行政伦理规范、扩展组织文化功能等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同西方法治观相比较,中国传统法治观在概念、源起、内容、基础、作用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而法治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些核心理念--人治、礼治、德治等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耦合和歧异.在扬弃传统法治观基础上,去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4.
刘吉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4):4-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道德经济,改革中对利益关系的调整,需要经济、法律的手段,更需要道德这一特殊手段,强调“以德治国”在目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德治”和“法治”都是治国的手段,各有其职能,不可顾此失彼,二者的正确结合,才是关于国家治理的固本兴邦、长治久安之道.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小西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45-47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具有其必然性法律与道德既相区别又相联系是其理论依据;对我国传统德治和法治思想的扬弃与超越是其历史背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是其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现代司法理念的重塑——回归程序正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不完善的程序正义,其程序与程序所实现的实体是两个互相无法包容的价值体系.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程序正义却始终没有得到重视,这大大影响司法作为解决纠纷、实现社会正义的功能的发挥,也阻碍了当前司法改革的顺利进行,重申程序正义的独立价值是当前司法改革所无法逾越. 相似文献
17.
杨焕章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3):5-11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方略,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道德建设,加强社会的道德建设,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8.
莫勇波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3):61-64,78
法治是实现社会和谐治理的最基本保障,更是实现社会和谐治理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手段.当前我国在法治建设上的不足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治理的实现,因而必须采取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培育民众的法治观念、,完善社会监督等途径,促进社会的和谐治理.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法制建设的前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雷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6(3):52-53
《高等教育法》的出台和实施 ,标志着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现阶段教育法制建设的成就仅是初步的 ,从达到真正的“依法治教”的高度来衡量与要求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必须作一些前瞻性分析 相似文献
20.
梁光晨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6):17-23
正义是人对人类社会所作出的价值判断。实现正义一直被视为人类社会的美德和崇高理想。正义是评判人类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准则。要实现正义,最佳的途径是法治。因此,正义观在当代宪法的价值体系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在当代宪法的语境中,解读正义的要点在于:正义蕴涵着人的权利。正义蕴涵着人的行为规则。正义蕴涵着道德。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形成正义,也不能派生出正义。因此,正义的实现必须依靠良好的制度设计与运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