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成渝经济区147个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在Eviews、OpenGeoDa和ArcGIS软件的支持下,从数值分布与空间变化特征角度研究成渝经济区2000—2015年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研究发现,成渝经济区内空间集聚程度呈整体下降趋势,局部空间相互关系明显,经济增长空间格局稳中有变。进一步分析发现,资本、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因素对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影响明显。为缩小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实现经济区均衡发展,应在优化空间格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采取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区域空间结构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而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兰西格经济区中兰青—青藏铁路经济发展轴的功能初步显现,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较弱,城镇体系不尽合理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东高西低",经济空间格局失衡。兰西格经济区应着力推进空间结构优化,构建"两核—两圈—一带—多点"的区域空间结构。具体而言,即做大做强兰(州)白(银)、西(宁)平(安)两个核心区,建设分别以兰州、西宁为中心的两个一小时经济圈,打造兰青—青藏铁路沿线经济带,培育布局多个经济支撑点,进而实现经济要素合理的空间配置和经济活动合理的空间组合,助推经济区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技术创新作为21世纪经济增长的引擎,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带动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本文以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为基础,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从实证的角度分析检验技术创新对成渝经济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表明,成渝经济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投入与资金投入来拉动,技术创新对成渝经济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此结论基础上提出了强化协作、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成渝经济区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渝经济区的良好发展,对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长江上游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何推进成渝经济区快速协调发展,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成渝经济区发展现状、特点出发,分析了成渝经济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成渝经济区现有交通格局已不能满足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新要求,文中通过分析成渝经济区对外交通现状,得出对外交通不畅,制约成渝经济区与外界联系的结论,提出了要从畅通成渝经济区西拓、东进通道;完善成渝经济区北上,南下通道;构建.一千五支"叶脉形航运骨架网;强化枢纽机场,增建扩建支线机场,构建合理的航空运输网络四个方面打通成渝经济区对外快捷通道,拓展成渝经济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6.
海峡经济区的空间演进:结构、特征与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海峡经济区作为两岸经贸交流孕育的区域经济单元,其地域边界具有动态演进性,存在大、中、小“三层重叠”的空间结构。目前,海峡经济区业已呈现明显的“结节化”特征,并且在各“结节”集聚、辐射功能的此消彼长中,其空间网络体系也开始形成。从区域经济空间重组视角分析,两岸经贸交流“信道”阻塞、网络结构单一化、空间结构单向成长等问题构成海峡经济区空间演进的直接障碍,而其根源在于台湾当局限制性的两岸经贸政策。  相似文献   

7.
交通地理,反映地理空间的交通格局,在推动和构造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方面作用日益突出,但从理论层面系统认知交通地理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关系的研究相对缺乏。基于此,尝试构建一个基于交通地理演变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发展理论逻辑认知框架。通过运用逻辑分析、演化分析等方法,从城市生长、城镇体系生长、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交通基础设施和人口集聚等五个方面探讨交通地理、交通区位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关系。研究认为,交通地理的经济区位性催生城市生长,交通地理的等级结构演化推动城镇体系生长与发展,跨区域交通地理关联推动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从"点—轴"向"网格化"方向演变。考虑到科学严谨性,数理模型推导和数值模拟以及进行计量验证将是进一步开展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成渝经济区作为国家西部核心地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区域,经济区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业基础,是西部12个省市区3个重点开发经济带(区)中,唯一具备突破行政区划、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区域。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战略支撑,建设成渝经济区有利于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国家重要战略后方基地、中西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有利于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协作,提高区域竞争力,增强区域综合实力;有利于加强与周边大武汉经济区、长株潭经济区、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区的联系,增强区域间要素流动,提高西部各区域间经济合作水平,发挥区域的协同效益。  相似文献   

9.
作为西部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成渝两省市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针对西部大开发10周年之际,将成渝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并纳入"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成都、重庆为两个焦点的"椭圆理论"构想.论证了以成都和重庆为双核的椭圆经济区、双核城市群的椭圆定律以及成渝经济区是"中国经济椭圆"的重要焦点等问题,认为要实现成渝两地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必须重视椭圆模型,即遵循并运用等效定律、聚合定律、有限定律、三维定律、扩张定律、演化定律等椭圆的"六大定律",以明确成渝经济区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从区域视角出发,应用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区域地理要素对城镇空间格局的影响作用,通过解析关中地区城镇空间格局演变与区域地理要素方面的关系,认为区域城镇空间格局是自然基础、交通条件、技术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区域地理要素的变化,区域的城镇空间格局也会相应的处于不同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经济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从金融比率、金融活力、金融效率及金融密度4个子维度检验了金融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结构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地区经济发展不仅受本地区金融结构的影响,还受到相邻地区金融结构的影响;从金融结构对经济发展的直接效应来看,金融效率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金融密度则抑制本地经济及邻近地区经济发展,金融比率与金融活力显著地带动周边省份经济发展;金融空间结构在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影响的表现不尽相同。应继续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空间结构与实体产业结构匹配程度;发挥“有为政府”的政策指引功能和“有效市场”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根据本地产业禀赋基础实施差异化金融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经济地理学备受西方主流经济学瞩目.新经济地理模型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不仅重新诠释了传统的生产的空间区位理论,而且也为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提供了理论和实证的方法.本文在对新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和分析工具进行述评后,着重分析了该理论对中国区域发展的解释,最后探讨了新经济地理学对于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和创新分布的区域失衡是导致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呈现区域差异的根本原因.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并研究其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我国各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具有空间自相关特征,即区域创新能力倾向于空间集聚,区域创新能力具有空间溢出性,不但作用于当地的经济增长,而且对近邻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带来影响;经济开放程度和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也更强烈.  相似文献   

14.
环境规制强度究竟是促进还是抑制产业升级,现有文献的研究存在分歧。文章首先从波特假说和壁垒效应两个维度探讨了环境规制影响产业升级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基于2003-2015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的影响,结果如下:静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表明,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的影响显著为负,意味着环境规制强度提升并不利于长江经济带产业的转型升级;基于空间Durbin模型的实证分析表明,环境规制强度直接效应及其空间滞后项系数在各模型中均显著为负,表明本辖区及邻近区域环境规制的提升都会一定程度抑制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升级,意味着忽略环境规制的溢出效应,将会导致其对产业升级影响的过高估计;经济增长、人力资本对产业升级有明显促进作用,而外商直接投资、资源禀赋和政府干预均会不同程度地抑制长江经济带的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烟台市城市经济发展优势因素和瓶颈因素,根据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后发优势和空间结构理论,提出了"扬长补短,结构跨越,集群布局,产业融合"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并具体指明了市区主要产业发展的方向,确定出"一核、二轴、三副"的烟台城市空间结构的格局.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我国地区财政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利用我国地区财政教育支出额和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框架,并与传统计量回归模型结果进行了对比.采用Anselin开发的GeoDa软件制作了相关数据的空间四分位表,在此基础上,计算空间权重矩阵和全局Moran指数,通过检验证明,地区经济发展确实存在空间依赖,适于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模型的估计与栓验证明地区财政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其拟合结果优于传统计量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7.
天山北坡经济带经济发展差异及其空间动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因子分析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GIS空间统计方法对天山北坡经济带经济发展差异及其空间动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各县市的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在空间上,区域经济间"弱弱效应"和"极化效应"较普遍,经济发达区的辐射作用不强。最后提出了以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市为"双核"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研究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演变趋势与差异来源,对实现中国协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2012—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整体与八大综合经济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采用Markov链和Kernel密度估计探索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应用Dagum基尼系数以及方差分解模型揭示数字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来源与结构来源。研究表明,我国整体与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逐年增长之势,但八大综合经济区呈现出“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北部沿海-长江中游-大西南-黄河中游-东北-大西北”梯度递减的不均衡格局。时空演变特征显示,省域数字经济发展通常伴随着空间效应与“集聚”效应,且存在一定概率的内部流动性;核密度曲线的演变趋势与极化特征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异质性。空间差异分解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总体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且区域间差异为主要来源;结构差异分解显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及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差距是数字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研究有助于完善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与打造区域数字经济产业新优势,为此建议政府着重打通区域壁垒,在推进数字产业深度融合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9.
人口迁移空间选择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自由流动并聚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经常发生的社会经济现象.在人口迁移的空间选择聚集这种现象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经济学可以解释的经济关系和逻辑.从迁移者自身来看,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存量是影响其迁移决策的两个主要因素,它们不仅决定着迁移者迁移过程的空间成本,而且决定其迁移后的预期收益.人力资本积累与流入地工作的匹配程度决定了流动的方向,社会资本存量决定了其集聚的程度.人力资本积累与社会资本依赖度在迁移者流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低人力资本积累的人对社会资本的依赖性更强.  相似文献   

20.
发展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文章基于数字经济指数,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了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水平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地理分布差异显著,发展水平由下游向上游递减;数字经济城市等级体系不由经济水平所主导,不完全遵循已有的基于地理空间的等级体系;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呈热点区-过渡区-次热点区-冷点区的"驼峰"状空间分异格局,上海、苏州、嘉兴等城市为数字经济热点区;地理加权回归结果显示,信息化水平、城市等级、产业结构显著提高了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水平、人口规模、人力资本作用甚微,意味着经济基础较差的地区也可以依靠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数字经济以实现经济"换道超车"。据此,提出设立机构,制定政策,促进数字经济壮大;打造基地,培育品牌,提升数字经济实力;深化合作,深入对接,创新数字经济模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