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以《说文》中与语言审美文化范畴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语言内容的充实性、语言教化的伦理性、语言运用的思辨性等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语言审美文化意识,从中发现先民语言审美文化意识与道德教化、传统修辞等有着密切联系,进而发现《说文》中蕴涵的中国先民语言审美文化意识既具有质实性、人文性,又有和谐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军事伦理学为指导,依据古今历史信息共振原则,对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这一优秀军事道德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研究.文章认为,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的形成经历了三个时期,其发展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的基本伦理精神就是军事奉献精神,并形成了以此精神为核心的一系列主体伦理意识尚武、精武精神,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坚贞崇高的军人气节意识,深沉的忧患意识及较完备的武德人格意识.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体在精忠报国的军事实践中形成了以军事奉献精神为辐射核心的一系列具有很强自觉性、能动性和积极性的伦理意识。这一主体伦理意识具有群体价值意识特征。其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 :尚武、精武精神 ;强烈的道德责任感 ;坚贞崇高的军人气节意识 ;深沉的忧患意识 ;较完备的武德人格意识  相似文献   

4.
大明山龙母文化与华南族群的水神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母文化的实质是水神信仰。中国华南族群的水神信仰按发生时间先后大致分为:泛水神图腾信仰、龙母信仰、妈祖信仰等三种形态,其共同渊源应为壮族先民古越人信奉的水界之神图额。广西大明山龙母文化具有鲜明的原生态水神信仰特征,并以其山神和水神融合,生态美和道德美统一,而成为中国华南龙母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区域,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大明山龙母文化是大明山自然生态环境、壮族先民的信仰思维、农耕稻作文化、生态审美意识诸因素形成的民间信仰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易经的忧患意识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易经提出的人们对自己的处境和现状,时刻抱有警惕之心的忧患意识,锻炼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意识和生活智慧。易经中的忧患意识,经过《易传》的阐发,对中国人的政治生活、道德生活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政治生活中,提出了物极则反、居安思危的治国原则,并且基于居安思危和拨乱反正的忧患意识,提出改制的要求。这种忧患意识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一。在道德生活、人生观中,提出了在危险和困境中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坚守自己的理念和做人准则的“唯义所适”的义命观。这是中华学人安身立命的依据,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忧患意识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传统。从内容上讲,传统忧患意识中包含着忧身忧德、忧国忧民、忧政忧君等若干方面,其核心是忧国忧民。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忧患意识是人类理性精神的觉醒,是个人道德境界的超越和升华,是一种辩证思维品质,更是一种积极身上、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探析中国传统的忧患意识对于正确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与时俱进,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第三次复出后,面对西方国家经济与科技的发达和中国的落后,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时代的特色。正是这种极其强烈的忧患意识,在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传统生态道德观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先民在与自然的长期冲突与调适中形成的生态道德传统 ,有效地规范约束了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促成了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地区的生态平衡。这种传统生态道德不但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而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鲜明的自身特征和尤为显著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山海经》充斥着上古先民的良好企盼和生存理想,描述中具有明显的是非善恶倾向,折射出上古先民的道德审美情趣,书中描述的禁忌、祭祀仪式等折射出上古先民属人社会秩序调整的规范要求。由此可以认定,原始伦理在《山海经》所述的上古时期已经形成,但并没有呈现出明确的文化形态,究其原因,应该是生产劳动水平、先民意识水平和当时的社会关系等多种历史前提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根据女性在"桑中之戏"中主观意愿的不同,可以将这一行为分为两种情形:一是两情相悦的男欢女爱,二是男性对女性的性骚扰。先秦《诗经》和汉代乐府对此呈现出不同的创作模式和表现形式。这种变化轨迹的形成,除了汉儒为推行礼教纲常而刻意塑造道德典范的主观动因之外,还和先民性道德观的自觉形成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道德精神,大爱精神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尽管在早期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大爱精神一词并未被思想家们广为使用,但在整个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却能够异常清晰地寻找出大爱精神的思想元素。特别是在以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为代表的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无不闪烁着大爱精神元素的光芒,它们共同构成了大爱精神产生与发展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德"是指人的品格和境界,儒佛道三家都有自己丰富的"德"论,而且它们都不是就事论事平面化地来谈论"德",而是将"德"看作是有着深刻的宇宙或人性背景的。儒佛道三家除了所讲的"德"的内容各不相同外,在解释"德"的来源时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思想,其中儒家所讲的"德"是"比德",即"天人合一"源自于"天"的德;佛教所讲的"德"是"性德",即众生于本性中具足的源自于"性"的德;道家所讲的"德"则是"道德",即"道人合一"源自于"道"的德。  相似文献   

13.
孔子继承先王之道,开创万世之学,功盖尧舜;孟子一生弘扬儒学。孔孟儒学博大精深,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之魂,使中华民族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历经艰难险阻而傲然挺立。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爱国爱人、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崇尚和谐的民族精神。孔孟儒学对民族精神的塑造、民族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弘扬传统孔孟儒学对寻找民族精神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德性儒学的成就、困境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化思潮盛行、传统儒家受到打压的思想氛围中,现代新儒家适应儒学由传统转向现代的大趋势,从弘扬儒家德性入手,掀起了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新儒学运动。德性儒学发端于梁漱溟,中经熊十力奠基,到牟宗三终结。德性儒学批驳西方中心主义,彰显中国哲学的民族精神,接续传统并走出传统,把握人性根本,回应西方哲学的话语,安顿价值世界,挺立道德主体性,开启中国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做出了历史性的理论贡献。德性儒学未能突破道德中心主义的藩篱,无法从“内圣”中顺利地开出“新外王”,应对以科学与民主为标志的现代化进程,无法为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无法突破“精英儒学”的小圈子,从而陷入困境之中。拘于道德理想主义的情结,过度强调应然,没有直接面对实然,是其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实质是"天道"与"人道"一致,即将宇宙的存在原理、运行规则与人的存在、道德规范视为一致。道家的天观与儒家不同。儒家的天人关系论是由天道推衍人事,借托天道作为人间秩序的依据;道家通过自然或天了解人,并且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中国哲学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6.
论儒家“仁本”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启发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在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儒学思想有着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它从尊重人出发,以"仁"为基础,以道德自律为核心,以中庸为其方法论,以安民富民为其目标,建立起了系统的人性治理模式。儒家思想重视对人的人文关怀,重视对人的人格塑造,重视在社会内部建立和谐有序的人际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人生道德修养的论点和见解,提出了一系列行为准则和规范,这些对现代企业管理都深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礼乐教育是传统儒家道德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突出特征。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在道德严重滑坡的现代社会,重新发掘礼乐教化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礼乐教化的现代开展路径,其理论的终极指向是通过对礼乐精神的培养重建中国人的德性生活。  相似文献   

18.
儒学的伦理-非伦理"悖论"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学是以性善论为滥殇,片面凸现人格系统中的伦理因素,偏重于从伦理视角进行理想人格设计,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强调重义轻利、重理轻欲等道德价值,从而被赋予伦理主义乃至泛伦理主义特质。儒学也将非伦理因素视为人的本质规定性,强调人的智、志、美在人格结构中的地位,它所推崇的圣贤人格也具有非伦理品格,因而它也注意到了人的非道德品性、修养和境界。儒学的伦理—非伦理"悖论"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但它过于偏重于人的道德层面,也会压抑人多方面才能和个性的展现,不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人"。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文学的非现代性特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事实。文学运动规律的混乱无序性以及文学独立品格的人为淡化,使其完全背离了它所刻意追求的西方现代文学模式。不同时期所宣扬的西方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都明显流露出儒家入世哲学的浓重色彩。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文学传统的一种现代汉语包装形式,它无法根绝自己独特的历史遗传性,同时也难以融入西方现代文学的话语系统。所以,中国现代作家那苍凉而悲壮的启蒙呐喊,集中体现着他们对于“现代性”的困惑与焦虑。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被认为是“一宗宋儒”,但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内涵除了坚持宋儒的德性修养之外,还进一步拓展了其“周知庶物”的智性与刚直明强的血性方面。应该肯定,曾国藩的人格理念充分表达了他对丰富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兼容并蓄,也体现出明清以来价值观念变革的时代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