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汉语时期,疑问代词“那”、“那里”及其复合形式都较为常见。根据明清山东方言材料来看,询问、虚指、任指和反诘是其主要的语义功能,其中虚指和任指用法都是由询问用法发展而来。疑问词“那里”的反诘用法也源于询问用法,而“那”反诘用法的来源则略显复杂:一部分是汉魏六朝时反诘用法的延续,一部分则是从询问处所的用法发展演变而来。随着“那里”的“里”音的弱化、磨损,出现了“那儿”,“那儿”的“儿”语音又进一步磨损和脱略而出现了“那”。据此推断,现代汉语中疑问代词“那”是原有疑问代词“那”和“那里”——“那儿”——“那”的合流。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后带形容词和后带动词否定式的“个”字结构的详细分析,揭示了“个”在两个不同句式中的不同用法:一是量词用法;二是助词用法。并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了“个”由量词用法扩展到助词用法的过程与原因。  相似文献   

3.
“之”字是《孟子》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它词性多样 ,用法灵活复杂。其用法几乎包含了其他经典中的所有用法 ,而且它书中没有的用法《孟子》中也有使用。弄清“之”字的用法和作用 ,对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法特点、修辞手法均具有重要作用。《孟子》中“之”字用法有五 :动词用法 ;代词用法 ;助词用法 ;兼词用法 ;连词用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凡”和“凡是”的词性问题,认为“凡”既有副词用法,又有连词用法,“凡是”只有连词用法,没有副词用法.  相似文献   

5.
古代汉语中,在词法方面,特殊代词“所”字的通常用法普遍认为是位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面。其实这只是用法之一,未能包括“所”字作为辅助性代词的通常用法。“所”字作为辅助性代词的另一种通常用法是:插在主谓结构之间,变主谓结构为偏正结构,变主谓关系为偏正关系,并指代动作行为的对象。在句法方面,还有一种未曾提到的语法现象,即古代汉语的“与动”用法。“与动”用法形式上不出现“与”字,而在意念上却含有“与……”的意义,这种用法的动词应译为“与……怎么样”。  相似文献   

6.
迄今为止,有关日语“中”字前缀用法的研究很多,而对其后缀用法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从历史角度论述了日语“中”字后缀用法的产生、用法和意思,并分别就历史上的“中”字后缀及现代日语里的“中”字后缀的读音、意思和词形等进行整理分析,由此来控讨中日词汇的相互渗透问题  相似文献   

7.
"什么"非疑问用法的演变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大致分三个发展阶段:①唐五代时期;②宋元时期;③明清时期。在唐五代时期,“什么”有了虚指用法,但任指用法还不太稳固,并且指别性虚指明显多于替代性虚指。宋元时期,任指用法趋于稳固,但还没有替代性的任指用法。而明清时期,“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已经很完善,既有虚指,又有任指,既有指别性的用法,又有替代性的用法。总之,“什么”的发展存在两个序列:1)虚指〉任指;2)指别性〉替代性。  相似文献   

8.
疑问用法是疑问代词“谁”的基本用法,非疑问用法是这种基本用法的引申用法。本文根据“谁”的所指代或所指称的对象同话语中存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归纳出“谁”的非疑问用法几种形式:任指,虚指,定指。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英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与其内在的界限的关系,把动词的用法分为“完成”用法与“未完成”用法两种范畴。“完成”用法表示达到某种界限的行为,而“未完成”用法不表示行为是否达到界限,只说明行为存在的事实。两种用法与动词的体性有密切联系。英语学习者掌握这两种用法的区别以及它们与不同体性动词的配套关系,能更正确地使用英语动词。  相似文献   

10.
全面分析了“姑娘”在《红楼梦》中的各种用法,辨析了前人关于“姑娘”在指称“妾”和“姑母”的用法时的某些误解。指出“姑娘”在《红楼梦》中有指称年轻的未婚女子、女儿、妾、姑妈、小姑子及轻浮女子等用法。分析了称呼语多义性在《红楼梦》中的普遍存在及称呼语的多义性与语言表达和理解的准确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陕北方言口语中“家”的使用频率很高,其中有的用法和普通话相同,而有的则延续了古汉语中的意义和用法。拟就陕北方言口语中“家”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分析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一种“往+过3+(一)V”结构中的“过3”.它的用法是“过”业已概括诸用法之外一种未予概括的用法,一种具有方言特征的用法.基于语义、语法特征和文本中出现的呼应性词语,该用法的“过3”的词类性质,总体上确认为兼含有一定趋向动词性质的方位名词.  相似文献   

13.
“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大致分三个发展阶段:①唐五代时期;②宋元时期;③明清时期。在唐五代时期,“什么”有了虚指用法,但任指用法还不太稳固,并且指别性虚指明显多于替代性虚指。宋元时期,任指用法趋于稳固,但还没有替代性的任指用法。而明清时期,“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已经很完善,既有虚指,又有任指,既有指别性的用法,又有替代性的用法。总之,“什么”的发展存在两个序列:1)虚指〉任指;2)指别性〉替代性。  相似文献   

14.
“跟”在津市方言里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介词。从分析“跟”字意义和用法入手,并比较其在方言与普通话里的用法差异,对方言介词“跟”的各个相关义项及其用法差异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考察。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四川方言乐至话中“咯了”的用法 ,它的表现形式及其语言意义 ;总结了“咯了”的用法、所表达的意义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是”的用法与“是”的词性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的词性不同,用法也不同。那么“是”字到底有那些词性呢?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北方论丛》一九七九年第三期“关于 ‘是’的词性”一文中已经谈过了。下面就根据这篇文章所谈的按照“是”字的意义、语法特点不同,它可分属于动词、副词、连词、形容词等的看法,分述其用法如下: 1、动词“是”的用法  相似文献   

17.
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常弄错副词“可”“真”的用法。本文针对此,分析了“可”、“真”的归属问题;“可”、“真”在句法中分布的特点;“可”、“真”在篇章中的具体用法以及“可”、“真”的共现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化方言中有一些有特色的数词与量词,如特殊数词“炮=”与“晚”,通用量词“隻”与“个”,不定量词“粒=”与“滴唧”。数词与量词具有一些独特用法与功能,如“一”的冗余用法,量词的重叠用法,量词具有指示功能与定语标记功能。探究了一些数词与量词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方言文化的传播,丰富梅山文化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金瓶梅词话》中的时间、处所、方向类介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瓶梅词话》中表时间、处所、方向的介词有“在”、“到”、“于”、“打”、“向”、“自”、“从”、“往”、“至”、“望”、“朝”、“比及”等12个。这些介词的一些用法还保留在现代汉语中,但更多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而由别的介词承担了。  相似文献   

20.
在中学文言文的教学中,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是常见的。因为目前存在着各家之说,所以有必要根据中学语文教材的实际,予以解说。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除了作代词、动词、语气助词之外,它在虚词上的主要用法就是作结构助词。“之”作结构助词“的”用法有三: 第一种常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结构助词的“的”,这种用法比较普遍,也容易懂,不作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