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刊这期封底刊载的《古松图》轴,是吉林省博物馆珍藏的郑板桥的真迹。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是一位诗、书、画全能的艺术大师,而且更值得称赞的是他的作品不随时流,敢于标新立异,那种不甘心重蹈前人覆辙的革新精神,对后世画坛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相似文献   

2.
王村鸥往事     
古之画者有专攻山水的。亦有专攻人物或花鸟的,昔郑板桥专攻兰竹,齐白石以“虾”名世,徐悲鸿以“马”闻名。清末民初,我们徽州也出了一位以画“兰竹”为主的著名画家。他就是王村鸥。  相似文献   

3.
鞠楠 《理论界》2014,(1):129-131
丰子恺的古诗新画,名字来自古诗词,展现的却是现代人的生活图景。他运用西洋美术写实技法来为现实作画,充分展现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情状和精神面貌;同时,他的漫画又有中国画意在笔先、画尽意在的审美意蕴,具有浓郁的抒情特质。本文以丰子恺的古诗新画为分析对象,探讨其写实性和抒情性两大看似矛盾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正> 一在“扬州八怪”中,最愿意也最坦率地陈述自己美学思想的当推郑板桥,从他自明心迹的表述中可以清楚地见出其美学思想与哲学思想的内在联系。郑板桥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其哲学基础就是传统的唯物主义的元气论。他说:“天之所生,即吾之所画,总需一块元气团结而成”,“所谓一块元气结而石成矣。”(《郑板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下文所引不注者,皆见此书)这就是说,天地万物都是客观地存在的元气凝结而成,它为绘画提供了客观基础,画中之形  相似文献   

5.
“一画”是《画语录》的理论核心,与道家学说尤其是《周易》关系密切.就技法而言,与我国以毛笔作画的“线”有关.石涛立“一画”之说是“借古开今”,表其自我创造意识。他的理论虽不无玄虚之处,却有很强的创造精神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唐代的王维是诗人又是画家。他常融合画法作诗、融合诗法作画,所以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确是王维作品的艺术特色。但我们不可把这两句话看煞,以为前句只能评他的诗,后句只能评他的画。其实,“好的诗不仅要‘诗中有画’,而这诗中的‘画’同时也应该是诗。”《终南山》就是一篇诗画兼美的佳作。  相似文献   

7.
明清 《快乐青春》2014,(7):23-24
传说郑板桥当县官的时候,当地有曹氏兄弟两个,无恶不作,专门欺压百姓,良家妇女被他两个糟蹋得不计其数。郑板桥早就下了决心,宁可乌纱帽不要,也要把这两个祸害除掉。无奈这两个案犯就是抓不到手,为什么呢?因为抚台大人是他们的亲姐夫,兄弟俩听说郑板桥要查办他们,就躲在抚台大人家里不露面。郑板桥找到抚台大人,他一推六二五,一问三不知。就是不承认藏了他们。郑板桥不露声色,心想: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我郑板桥总有办法来惩治他们。  相似文献   

8.
衙署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滩县署中画竹吴年伯大中丞括》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而声蜚艺林。作为一个画家,人们给了他很高的评价,但对于他的文艺思想,却注意不多。板桥并没有讨论文艺理论的专著,他的文艺主张散见于他的诗词、题跋、书信之中。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点搜集和散论。  相似文献   

9.
<正> 世称诗、书、画“三绝”和“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四十四岁以前,是在贫困潦倒中愤发自雄的阶段;四十四岁以后到六十一岁以前,是中举和做官阶段;六十一岁以后,是卖字鬻画的终老阶段。他生活的第一、三阶段是在扬州度过的,第二阶段主要是在山东度过的。我认为,板桥在山东做官阶段,是他一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也是最有价值的阶段,值得研究和探讨。一  相似文献   

10.
建筑徒手画是建筑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快速表现则是建筑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筑徒手画必须重视起来,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中,通过加强速写训练,提高学生徒手作画和快速表现能力。  相似文献   

11.
水彩画与其他画种的特定界线在于水,它与国画在外延上有很多共同点,两者均以水为媒介进行作画,而且可以互相渗用,但它们的内涵则格格不入,各自所依赖的传统哲学观点不同。水彩画的艺术形式是多元化的,我们要摒弃旧画风的单一模式,扬长避短,开创新画,在外延上,其他画种的各种纸类、笔尖、画法,均可用于水彩画中,水彩画内涵的开拓尚处于萌芽状态,还有待于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对郑板桥的研究,由于生平史料少,特别由于这位卓越艺术家跨越三个领域的卓绝创造,因而对把握评价他都带来一些困难。由湖南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陈书良撰著,巴蜀书社出版的《郑板桥评传》为国内第一本郑板桥传记专著,是郑板桥研究的可喜硕果。读者可以透过评传,一窥其人其艺的风采和艺文思想的深度。  相似文献   

13.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题过的匾额最为脍灸人口的是“难得糊涂”。 据考证,“难得糊涂”四个字是郑板桥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云峰山多碑刻,郑板桥曾专程到此观郑文公碑,并借宿于山间茅舍。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室中陈列了一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令郑板桥大开眼界。老人请板桥题字  相似文献   

14.
郑板桥家训美育思想论□陈水根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也是很有个性的诗人。他所画兰竹,堪称一绝。他的书法、诗歌也很有特色。他有许多画论、书论、题记,包含丰富的绘画、书法等文艺美学思想。同时,他给他的亲属写过不少家书。在这些家书中,他对其堂弟、夫...  相似文献   

15.
正从小到大,我妈求过我不要打游戏,我爷爷求过我跟着他拉二胡。只有我爸从来不求我。唯独有一天,他求我看一本书。记得当时在新华书店,他试探地、讨好地,几乎是谄媚地对我笑着说:"我给你买一本《林海雪原》,好吗?"我不愿意。这书的名字太正气了,我想买的是另一本《豪夫童话》,黄色的封皮上画着童话小人,很可爱。他说:"那就两本都给你买,《林海雪原》也买,好吗?"到现在我还记得他那眼巴巴的样子。反复恳求下,我才终于勉强答应。他从售货员的手上接过那本  相似文献   

16.
恽格(1633—1690),字寿平,一字正叔,号南田,江苏武进人。恽格是清初重要的山水花鸟画家,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写了大量的画跋和作画心得等,主要收录在《南田论画》中。这是一部在清代很有影响的绘画理论著作,它的问世稍早于《石涛画语录》,对后者有明显的影响。清人对这部著作评价甚高,说它“妙绝古今,更不能替一辞矣。”这里将重点讨论恽南田的绘画美学思想。一以自然为中心的艺术构思中国画长期以来走着一条尚意的路,画家作画不在于摹写物的具象形式,而重在发抒性灵、表现个性,但这种主体的东西又必须通过客体的形式来表现,正如黑格尔所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刘宋名士宗少文结宇衡山,在其老病时,还江陵(今属湖北),遂以作画为伴,并发了一番很有影响的议论:“噫!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游,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宗氏说,他画山水,在于“卧游”、“唯当澄怀观道”,亦即他在《画山水序》中所说“含道暎物”、“澄怀味像”。“澄怀观道”,其中的“道”最令人思索,它是宗氏议论的中心,也是中国画论中基本命  相似文献   

18.
我国清代著名书画大师郑板桥,一生最大的乐趣就是以画会友、以茶待客,而在全国诸多珍茗中,最受他钟爱的就是“色如翡翠、香如兰蕊”的松萝茶。讲到板桥先生的松萝茶缘,先得从一位休宁籍的苏州茶商程羽宸说起。据史载:程羽宸祖居徽州休宁城东柿树园,是清康熙年间苏州最大的徽州茶商。他在苏州开设的茶号达三十九处之多,其中茶类最全、规模最大的总铺“珍茗斋”就开在苏州玉泉街口。  相似文献   

19.
在印象派之前,西洋画家参加展览的画,都是在画室里画的。印象派走出画室,直接面对风景作画,因此画中出现的,是画家边看边画,最生动的,也是最真实的自然。在这种外光情况下作画,必然会在用色、运笔上引起变化。因为阳光闪烁,色彩鲜艳,笔触也就随着采用以点为主的形式;再加上当时科学上正是光学发现的时候,于是就出现了修拉(Seurat)和西涅克(Signac)的把光色原理用于绘画的新印象派,又称点彩派。那时巴黎万国博览会上有日本浮世绘版画展览,一家茶叶公司的包  相似文献   

20.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扬州八怪"之前的郑板桥,可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仅仅官至七品,最后且落得摘去乌纱的革职处分.但他为中国书画史和文学史增添了浓墨重彩之笔.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中国书画史和文学史上,不能没有"扬州八怪",不能没有郑板桥这个名字.中国文人画家的艺术精神与人格魅力,在郑板桥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