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利用一切手段对我国展开意识形态攻势,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分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全球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加深,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多维场域环境的挑战。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中面临话语主体呈现“一元主导”下的“多元参与”共生、话语载体呈现“再中心化”的多向互动、话语内容的大众化以及话语传播的自由开放等新变化。在当代语境中,要牢牢把握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为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提供有力支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引领群众、赢得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中的作用,以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袁三标 《天府新论》2010,(2):110-114
当今世界,伴随着西方强势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全球性扩张与飙兴所形成的多元文化冲突与较量态势,挤迫着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滑向“边缘化”和“弱势化”。面对挑战,秉持合法性与包容性原则,转换思维视角,提炼核心价值理念,优化教化整合功能,提升国际话语能力,是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理性权威建构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从1927年到“十七年”,随着中国政治形势与意识形态的变迁,阶级话语的语义内涵和功能几度变迁.本文意在通过对“阶级”这一词汇的考察,分析其话语流变背后政治和文化霸权力量的变化,以及以“阶级”为关键词的文学批评功能的转换,从中可以看到20世纪前半期文学批评远离“审美成规”而倾近于“政治成规”、成为政党伦理和国家意识形态工具的“不能自主”的政治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融媒体在当下社会中的“本体论”意义赋予其对于社会文化生态、大众话语、交往关系及主体文化心理的建构性力量,且使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发生机理与作用机制实现了“文化渗透”转向.对融媒体与意识形态运作同构性的忽视,导致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一系列现实困惑,如后现代语境下主流意识形态生存空间愈渐窄化、微观叙事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宏大叙事话语极易陷入“二元对立”的境遇、新型文化景观的隐性意识形态属性鲜获关注等.优化两者之间的张力关系,应当通过聚焦文化心理,在情感对接中形成意识形态的共情体验;赋能媒介话语,在微观编码中凸显意识形态的生活观照;依托仪式场景,在具象互动中实现意识形态的主体询唤等,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存论”转向,有效提升融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度和话语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呈现出话语主体多元化、话语载体多样化、话语内容复杂化的新特点,也面临着国内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日益激烈、国际网络领域西方意识形态话语权渗透交锋不断、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应对乏力等新挑战。要掌控新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就必须提高话语主体素养以引导网络意见领袖发挥正能量,拓展话语载体多样性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坚持话语议题守正创新以打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优势话语,推进话语表达方式转换以实现中国话语标准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6.
一、全球化已不可避免,主流意识形态角力加剧 任何社会都有它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一个社会精神文化的中枢与灵魂.在我国封建社会,儒家文化就是它的主流意识形态.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思想就是它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无疑占有主导地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决定着中国话语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中国话语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打造中国的话语体系,最重要的是大力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
当代文学构成共和国政治思维的重要载体,包含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内容。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毛泽东创造性地把“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纳入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范畴,为共产党赢得“文化领导权”制造强势话语。1940年代后期,共产党及其左翼作家有组织、有计划地批判、清除各种异己的文学流派和力量,试图把多元共生的文学格局统于“一”,即一个意志、一种权力话语。新中国成立后,在意识形态领域真正建立了“旨在整合全社会观念从而达到最大思想统一性的排他性的统治性思想”体系。“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参与了当时对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一种塑造,承载着建构社会主义文化蓝图的宏大叙事,但对此毛泽东并不满意而给予否定。“伤痕”“反思”文学对“苦难”的叙述是文学叙事和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共谋的产物。“改革文学”‘现实主义冲击波’“‘反腐败文学”等文学形态,是对改革意识形态的话语重申和对于改革的合法性论证。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网络流行语的变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历程,折射了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和精神风貌,而且它还是一种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形式,经历了从政治倾向到经济倾向再到多元倾向的发展过程,其本质上是一种“符号化”的、“去主流意识形态化”的、“消费主义化”的、体现虚假“需要”和虚假“平等”性质的意识形态形式,并且具有极强的消费文化意味.因此,必须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青年化、故事化和立体化,唯有如此才能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整合功能,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的实效性,引领网络青年流行语的正确发展方向,使广大青年能够真正理解、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二九十年代的人文知识分子群体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内部的分化和裂变,其话语特征就是“相对主义”盛行,价值尺度多元化。有人从意识形态权力话语影响力减小的角度来解释这种分化。如刘小枫认为:“一旦作为意识形态全权话语的历史理性主义的权力话语式微,信仰言述的个体性就会加倍增强,以致现代性的信仰语境——多元主义的出场不可抗拒。”他没有分析导致这种分化的物质基础。如果人文知识分子没有多样的安身立命的可能性,恐怕仍然只能延续体制化时代的“意识形态生产”。多元  相似文献   

10.
时代主流话语是时代主题的集中反映 ,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而变化 ,反过来又促进时代主题的转换 ,在大的社会转型时期表现得更为明显。主流话语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社会话语系统和实体构筑具有话语核心和话语指导作用。集中反映新世纪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主题 ,以“群众利益”为核心的“三个代表”话语是当代中国新的时代主流话语 ,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对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社会实体构筑和转型具有话语先导和话语工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永娜 《学术论坛》2016,(4):125-129
“微文化”的“去中心化”、“即时互动性”和“碎片化”特性不仅改变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意识结构,还冲击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教育模式,从而挤压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话语空间。这与技术对文化的侵入所导致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以及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之间的分离密不可分。为此,必须倡导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性化”和“生活化”,加速主流意识形态的“数字化”进程,转变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刘明君 《江汉论坛》2006,4(7):73-75
多元文化样式的相互冲突以及多元价值谱系的相互激荡,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无庸置疑,但近年来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认同危机。个中因由很多,而我们过去在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方式上过分强化政治权威,而忽视理性权威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应该根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身的科学性,在主导方式上避免纯政治化的方式,强化其理性权威的建构,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真正成为中国民众的社会共识和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3.
时代主流话语是时代主题的集中反映,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而变化,反过来又促进时代主题的转换,在大的社会转型时期表现得更为明显。主流话语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社会话语系统和实体构筑具有话语核心和话语指导作用。集中反映新世纪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主题,以“群众利益”为核心的“三个代表”话语是当代中国新的时代主流话语,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对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社会实体构筑和转型具有话语先导和话语工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由具体事件或具体问题骤然引爆网络舆情,是近几年较为典型的网络意识形态交锋现象。当前网络话语中存在网络暴力、观点撕裂和话语单一化、同质化等乱象,其背后潜藏着社会治理和网络话语商品符号化的深层问题。网络话语多元生态建设必须要处理好“为什么人”和“如何服务”这两个问题。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建设属于人民的网络话语多元生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性”的进程中,审美现代性一方面反抗现代性的暴力,同时也对现代性的伤痛经验进行弥合和修复.而在普遍的“西方”现代性话语中,中国提供了现代性实践和反思现代性的不同经验,从“五四”对“现代性”的全面引进到80年代的“现代化”成为全民意识形态,中国自身的现代转换和中国知识者对现代的反省,贯穿了20世纪的中国历史.而80年代中期浮出历史地表的“文化寻根”那种既内在于“现代性”又“反现代性”的文学书写,再次显示了“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换的美学困境.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产品的跨文化传播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一个新的时代背景.文化产品的跨文化传播有助于夯实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增强了民众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扩大了国家的意识形态魅力.而外来文化产品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多元思想及其所依托的大众文化等,则构成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通过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扶植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构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预警系统等措施,可有效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7.
受智能技术所驱动,意识形态治理正发生从文本化叙事向生活化叙事、制度化形态向日常化形态的转化,智能时代下意识形态因此获得更加立体化、精准化、个性化的现代化治理效应。面对意识形态治理深刻变革的时代特征,需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的合理批判,以及智能技术赋能意识形态治理的契合逻辑,科学审思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化的时代趋势。同时应正视新技术变革冲击导致的意识形态治理“利维坦”忧虑,精准研判彼此联系所造成的用户隐私侵犯下人的意识主体性“被消蚀化”、算法推荐固化制约下意识形态传播“去中心化”、资本逻辑驱使下意识形态治理“被操纵化”、数字霸权掌控下意识形态话语“被沉默化”现象。以此防治并进,限制数据共享野蛮生长,构筑隐私保护智能程序。引导算法“向善”,实现意识形态信息传递动态平衡。研判智能技术发展风向标,牢牢掌握技术变革下的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填平“数字鸿沟”,以“数字红利”焕发民众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助力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大众传媒通过制造现代神话,使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当下人们思想、情感和生活的一部分.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侵淫下,精英意识形态被迫不断变化其话语姿态,由此,精英意识形态与现代性语境遇合的一体化文学生态注定走向解体.在精英意识形态与后现代消费主义“祛魅”后遭遇的精英文学危机中,精英文学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生存形态、生存方式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生机盎然地上演着“异趣呈现”的多元叙事语态.  相似文献   

19.
潘晓燕 《南方论刊》2012,(10):46-48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肩负着民族的希望,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意识形态”转换和社会转型,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我国现代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我国现代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主流的认同,始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和认同,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不断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在一起,不断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20.
《白毛女》是集体创作的结晶。这种文化生产方式敞开了一个民主空间,为多种文化力量的对话和博弈提供了可能,从而构成《白毛女》叙事的复杂形态。《白毛女》的叙事变迁历程,就是意识形态话语、知识分子话语与民众话语之间对话与较量的过程。博弈的结果是,政治话语取得了叙事主导权,但这并不能封杀其它话语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