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帝制中国时期权力运作过程中,告密政治与帝国文化传统之间有着不容忽视的关联性。就基本理论预设而言,作为帝国主导性的意识形态,悖于血亲伦常和朋友义理的告密自然不在儒家的辩护范围之内。但是,由于帝国"儒表法里"或者"外儒内法"的统治样态,告密很多时候被统治者当作统治权术而大肆使用,致使各个王朝都有不间断的告密风潮发生。到了专制统治发展的极端时期,即明清时代,告密政治也被正式作为一种统治工具嵌入到权力链条之中,并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权力生产方式被鼓励和实施,即表现为一种告密制度化的操作方式。不过,由于告密政治背离了传统帝国正统的道德合法性信仰模式,"告密"无法获得道德上的肯定,所以,一般而言,在权力扩充和合法性生产的辩证关系中,当这种权力生产方式危及到君主统治的合法性时,君主也就会适时对这一统治行为加以收敛。  相似文献   

2.
曹龙虎 《天府新论》2014,(1):149-155
在帝制中国时期权力运作过程中,告密政治与帝国文化传统之间有着不容忽视的关联性。就基本理论预设而言,作为帝国主导性的意识形态,悖于血亲伦常和朋友义理的告密自然不在儒家的辩护范围之内。但是,由于帝国“儒表法里”或者“外儒内法”的统治样态,告密很多时候被统治者当作统治权术而大肆使用,致使各个王朝都有不间断的告密风潮发生。到了专制统治发展的极端时期,即明清时代,告密政治也被正式作为一种统治工具嵌入到权力链条之中,并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权力生产方式被鼓励和实施,即表现为一种告密制度化的操作方式。不过,由于告密政治背离了传统帝国正统的道德合法性信仰模式,“告密”无法获得道德上的肯定,所以,一般而言,在权力扩充和合法性生产的辩证关系中,当这种权力生产方式危及到君主统治的合法性时,君主也就会适时对这一统治行为加以收敛。  相似文献   

3.
政治合法性,是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评价,它是政治权力及其遵从者证明自身合法性的过程。就是在价值或事实上,社会大众对政治秩序和政治体系的自愿认可、认同、同意和服从。其维度有二:价值的与事实的;公认的理想类型有三:意识形态合法性、程序合法性以及基于共同利益和相互认同信仰的“社群认同合法性”。不过,现实的合法性是上述合法性类型的不同程度的混合或综合的作用;要重视有效性在现代性的政治合法性中的地位,重视经济基础的合法性对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4.
传统儒家不仅对民生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而是还为解决民生问题寻找理论根据.其一,"人为天生"是儒家民生思想的宗教基础.既然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是天所生,统治者就应念同胞之情而关注民生.其二,"德舍天地"是儒家民生思想的道德基础.儒家基于"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人们秉承和效法天地"生生"之德,作出有利于民生的事情.其三,"民为邦本"是儒家民生思想的政治基础.儒家总是把"民"作为被统治者来看待,同时又基于"民为邦本"的观念要求统治者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5.
政治认同是国家获得民众认可和支持的重要体现。西汉初期,为解决政权合法性问题,稳定统治,统治者构建了"秦亡汉兴"的"天命"政治认同理论,从思想信仰方面引导和稳定了自"秦失其政"以来的紊乱民心,为西汉的政权建立和巩固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堪称后世典范,其构建模式对我们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面对因天命陨落而产生的礼的合法性危机,以礼制秩序为追求目标的先秦儒家,为重建礼制合法性基础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孔子以"仁"释"礼",开启了从人道角度为礼寻求内在合法性基础的先河.孟、荀殊途同归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从"性善论"出发,以人之内在本性为前提进一步确立以人道原则为礼制合法性的理论基础;荀子以"明于天人之分"的天道观表达了对人道原则的彻底贯彻与对天命统治的彻底否定,他从"性恶论"出发论证了"制礼"的必要性和合法性,不仅进一步确立了人道原则为礼制合法性基础,还将人道原则转换成具体的社会生活,为先秦儒家礼制思想走向现实政治并成为独尊的政治意识形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张文英 《天府新论》2013,(3):133-138
保民重民、推行仁政是儒家的政治理想,也是君主“以德配天”取得统治合法性的重要依据.因此,广求民瘼、观纳风谣成为君主决策的重要参考.考察谏诤、清议、谣谚等古代民意表达方式,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民众的态度与行为对政治过程的影响,还可以以史为鉴,对完善当代舆情表达、汇集和分析制度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于民主政治来说,公共领域的存在是其不可或缺的客观条件。民主政治确实有其不可否认的公共性或公开性,但民主政治的运行或民主政治目标的实现却又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不得不诉诸对隐私的认可和保护。在民主政治中,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根源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而如果没有隐私权的保障,则被统治者的同意就可能是在受到强制或压迫的情况下作出的,因而可能是非真实的、不情愿的同意。没有隐私权,基于被统治者之同意的民主便成了无根之木,民主政治的基础也就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9.
古代妇女社会地位的边缘化是伴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男权统治的建立和加强是其主要原因,而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礼教所提倡的妇德是以维护男权、维护父系的宗法利益为出发点的的,妇女政治地位的失落大致是与儒家礼教的正统化同步的。儒家妇女价值观通过其传承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对古代妇女地位的变化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10.
执政合法性本质上是指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统治正当性的认可。现代化变迁和政党转型,要求我党必须及时地、合乎逻辑地回应现代社会关于"合法性"的追问,深化对执政合法性的时代认知,实施新一轮合法性资源的调整与重构工程,不断巩固和加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1.
康熙四十二年秋冬之际,康熙帝巡幸西安,以往被看作是经营和抚定蒙藏边疆之举,从西巡的主要内容来看,一是考察吏治民风,属于对内行政,也是儒家治国理念中强调的,借以表达对儒家治国政治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是练兵阅军,强调军队的战斗力,表明重视骑射的清朝国策。康熙帝通过密切君主与臣民关系、祭奠山川与名人树立了认同儒家文化与中国历史的勤政爱民的圣君形象。无论是西巡的内容还是表达的意义,都在展示以儒家政治文化治国的象征性,阐释着统治的正统性与合法性。  相似文献   

12.
儒家追求的理想国家是"生命共同体、教育共同体、道德共同体"有机结合的整体。作为统治主体的"君主",应充当民之父母的角色,服务于作为统治客体的"民","士"作为统治集体的一部分,以其独具的独立、自律、主动、未受任何权力和关系制约的特性,辅佐君主的同时,又对最高统治主体起到牵制作用。民作为"国之根本",是统治主体权力的根源所在。"君主"与"士"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修身、排除私欲、归"人民"于"道心",才能真正化解统治主体与客体二者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天下太平,建立和谐的国家。  相似文献   

13.
政治统治的合法性问题是一个国家存在、持续、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中国古代国家更迭的历史过程中,统治者们都为寻求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作出了努力。本文从合法性的视角,对古代中国统治者如何寻求国家统治合法性的方式进行了探讨,进而认为政权是否具有合法性,并不在于统治者所宣称的天命授之,也不在于统治者为自己的执政所制订的法律依据,而是在于民众是否真正认同。君主只有通过"德治"、"礼治"才能有效地实现统治的合法性,其中的"德治"更成为统治者们构建合法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古典儒家系统探讨了政治的目标、主体、途径与方法问题,回答了谁统治、为什么统治,以及如何统治等问题,其政治哲学包含政治境界论、政治主体论、政治道义论与政治本体论四部分.政治境界之达成,取决于政治主体能否克己修身和尽忠职守;政治主体能否克已修身和尽忠职守,取决于其能否自觉遵守与践行政治道义;政治主体能否自觉遵守与践行政治道义,取决于其能否洞察政治本体.这四部分互证互诠,彼此关联,相互发明,系统地论证了古典儒家政治哲学的全体大用之所在——“内圣外王之道”.  相似文献   

15.
合法性与意识形态建设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现代社会的政治统治都建基于一定的合法性信仰 ,意识形态活动是统治系统增进合法性信仰的重要手段。然而 ,现代社会面临着合法性的全面危机 ,意识形态甚至被判定为已经“终结”。本文认为 ,意识形态并未终结 ,克服合法性危机端赖于建构先进的意识形态 ;在中国 ,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代新儒家肯定儒家天道之"超越性"的观点,安乐哲主张儒学天道观以"非超越性"为基本特征。在他看来,儒家"非超越性"的天道观肯定世界的多元性,认为天道是过程性的、开放的、和谐的"共同创造性"。这种主张揭示了儒学基本精神的另一个重要向度,拓展了儒学传统现代诠释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以春秋公羊学的基本观念为核心,通过对经典的诠释将历史哲学、社会政治理想和信仰体系一起囊括在他的天人合一即天道观思想之中,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儒学理论和核心价值体系,其思想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使得先秦天道观和王道理想进一步罩上神圣的光环,"大一统"思想更加凸显了政治化、伦理化意蕴,天道教化的理念经由信仰的建构渗透到社会人心之中。  相似文献   

18.
政治信任:合法性与合规范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斯·韦伯提出三种合法性统治,这三种合法性统治都建立起了稳定性的统治与被统治之间的信任关系。韦伯提出的法理型统治说明了现代权威的信任关系的特点,哈贝马斯则认为政治信任或政治权威仅有合法性是远远不够的,合法性的深层本质在于其政治运作得到规范有效性的支持,而要得到规范有效性的支持,则必须使得政治起着保护普遍大众利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章兴鸣 《江淮论坛》2003,(4):146-150
本文简要考察了清末民初君主统治权威合法性支持的丧失以及近代民主法制权威逐渐获得合法性的过程,并从中厘出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在此基础上对西方的民主与法制在中国移植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推行的礼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式。礼治是通过等级礼仪制度、政治运行规范、社会生活原则来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礼治秩序是儒家建构理想政治秩序的核心元素,也是儒家治理社会的目标,其内容及合法性思想主要包括:君民有别,等差有序;情欲难免,节欲礼控;礼本法末,德主刑辅;礼乐之统,以乐从仁。在社会转型的今天,我们面临着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挑战,"吸收"、"转化"礼治秩序思想和经验,对当代政治秩序化建构有着举足重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