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神父形象是一个特异的系列,这类形象蕴含着巨大而神秘的悲剧力量和审美价值。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浮罗诺,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范例。克洛德的“信仰生存”包含着悲剧性的分裂和冲突;他与爱丝梅哈达的相遇,是神性与人性相遇并贯通的奇迹,并蕴藏着戏剧性的隐喻含义;他的爱情追求所表现出来的深刻的信徒般的狂热和宿命般的悲剧结局,具有生存论的和审美的特性,也鲜明地体现了宗教观念中信仰的彻底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异化是马克思一生理论思考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宗教异化是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基本内涵之一.他不仅揭示了宗教异化的含义和后果,还探讨了宗教异化的根源及其消除的途径.认真分析和研究马克思的宗教异化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当代社会的宗教及宗教异化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面对人类精神文明出现的巨大危机,我们在反思、寻找出路.宗教在历史上起到巨大作用,但绝不是人类新文化、新道德的基础.马克思肯定宗教的历史作用,剖析了人类宗教化的历史,但马克思揭示的是宗教给人和人类社会带来的根本性的异化,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共产主义彻底扬弃宗教,清除宗教对人类的约束,消灭人类的异化,正本清源,返璞归真,超越宗教,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  相似文献   

4.
宗教作为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的外化,是人对外在现象的歪曲认识,宗教源于人的内心意识领域的异化,宗教异化的实质是人的自我异化。宗教作为历史存在物,有其产生发展及扬弃的过程。以马克思的异化观来看待宗教异化,进而说明宗教的异化及其扬弃,就是从人的本质的丧失到人的本质的复归进程。  相似文献   

5.
源于宗教文化的习语,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文化渊源,常引起丰富的联想。翻译时除了应当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外,还应尽可能保持形象比喻、丰富联想及文化特色。异化和归化的争论由来已久。通过回顾我国译界就这两种翻译方法争论的历史,研究源于宗教文化习语的翻译方法,总结出好的翻译应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王熙凤的悲剧也许被‘辣”“毒”“凶”的外壳包住了,读者很难看透其实质。本文试图从凤姐的“相”“权”“毒事”三方面分析读者对王熙凤的悲剧不同情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中晚明时期,王学左派思想异军突起,在心学的旗帜下,肯定人欲,张扬人性,在推动思想解放的同时,也出现了空谈心性的流弊。以中晚明时期小说中的另类僧尼形象来说明,若将人性等同于佛性,宣扬"我心即佛",以人心来代替世俗社会的道德规则,最终必将导致心学的异化和瓦解。  相似文献   

8.
费尔巴哈的"宗教"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尔巴哈的"宗教"情感和传统的宗教情感有本质区别,是费尔巴哈作为一个无神论唯物主义者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崇高精神境界.他试图建立"新宗教"取代旧宗教,实质上是要建立新的哲学取代旧的哲学,也意味着用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他反对宗教,但不否定宗教的精华,实质是反对过时的旧的思想、理论.他提出的用爱的情感取代宗教的思想,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费尔巴哈的“宗教”情感和传统的宗教情感有本质区别,是费尔巴哈作为一个无神论唯物主义者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崇高精神境界。他试图建立“新宗教”取代旧宗教,实质上是要建立新的哲学取代旧的哲学,也意味着用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他反对宗教,但不否定宗教的精华,实质是反对过时的旧的思想、理论。他提出的用爱的情感取代宗教的思想,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是指自18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与分散世界史中的传统文化相对的导向统一世界史的现代文化的全球化特性;现代为幸福而立法的理性之梦结出了"异化"的苦果,而异化就是异己化和畸形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诸多异化问题汇集在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复杂困境,不断地骚扰着人们的神经;人格失去了完美性而支离破碎,人的心灵也失去了依托,失去了温馨的精神家园,人类精神的大厦坍塌了.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是指自18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与分散世界史中的传统文化相对的导向统一世界史的现代文化的全球化特性;现代为幸福而立法的理性之梦结出了“异化”的苦果,而异化就是异己化和畸形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诸多异化问题汇集在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复杂困境,不断地骚扰着人们的神经;人格失去了完美性而支离破碎,人的心灵也失去了依托,失去了温馨的精神家园,人类精神的大厦坍塌了。  相似文献   

12.
在对人的看法上,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影响,但又同时不断地摆脱这种影响,总的趋势是由费尔巴哈抽象的人过渡到现实的社会的人。费尔巴哈的异化学说只关涉宗教和思辨哲学等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异化现象,与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不是从理论上抽取人类的共同性来把握人的类本质,而是从劳动这种人的生命实践活动来说明人的类本质,并发现共产主义是一切异化的积极扬弃,对费尔巴哈的"类本质异化"思想的进行了革命性改造。  相似文献   

13.
宗教旅游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旅游种类,它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实现"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除了维护宗教旅游资源的可持续,还必须维护宗教旅游心理基础的可持续。宗教旅游异化对游客宗教旅游心理基础构成了严重的破坏,危及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长期以来,在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对宗教旅游异化现象重视不够,缺乏有效治理措施。实际上,以法律治理宗教旅游异化问题并实现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值得尝试,可以从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四个方面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4.
电视剧《老农民》中的韩美丽这一悲剧性的形象给观众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更多的思考。一个被解放的美丽自信的新女性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变成了一个丑陋的恶魔,韩美丽既是施害者,也是受害者。韩美丽不是革命投机分子,只是因为她信仰的异化而使她的行为妖魔化,是信仰的异化导致了她人性的扭曲。文革结束后,韩美丽之类的人面临的是一场心灵的救赎和信仰的重建。  相似文献   

15.
宗教崇拜的产生,从认识根源来看,可归结于三个递相上升的层次:一、当先人们对自然知之甚少时,原始宗教是他们对外部世界感到困惑进而揣测的结果;二、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已不再满足于最简单的生存需要,他们追求社会角色的确认,心理与情感的满足,这时,制度化的宗教便取代了原始宗教;三、当宗教开始讨论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讨论世界的本原时,宗教崇拜就发展到了最高阶段———对真理的追求,或者叫宗教哲学  相似文献   

16.
《喧哗与骚动》是以人性的异化来揭示美国南方社会压迫人性的罪恶。福克纳非常关心人本身的存在价值,他向往着尊重人性的理想境界。因此,他对美国南方的清教和种族主义充满了愤慨,对被蹂躏、被压迫者充满了同情。他强调“人,只有在他的个性中才能得到拯救”。他痛心地感到社会用各种方式“剥夺”了人的个性,人性越来越被社会所异化而失去人的本性,成为被泯灭了内在本质的社会与宗教的附属品。正是由于他对美国南方社会压迫下被异化的人性有着异常深刻的认识,才使得他创造了《喧哗与骚动》中那么多被异化了的悲剧人物,使他对异化人性的罪恶揭露与批判显得坚决有力。  相似文献   

17.
小说人物作为作家所创作的对象,一经生产出来就成为了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他们甚至会反过来压迫作家.这种精神生产的异化现象,将激起作家对于人物的反抗.金庸的创作发生明显的转向,一反他以前的武侠小说而虚构出韦小宝这个"反武侠"的形象,就是这种反抗的结果.为了改变英雄式主人公造成的道德、能力、位势、命运压迫,金庸把武侠小说中需要仰视的人物变成了一个俯视的宵小形象,由此重新确立了创作者的主体地位,使自己摆脱了精神生产的异化状况.  相似文献   

18.
自文艺复兴以来,宗教与世俗之间孰去孰从的两难抉择一直是困扰着西方作家的一个难题.本文通过对乔叟和霍桑作品的分析,揭示二者在宗教和世俗问题上的共同立场和对这一难题的共同答案宗教爱的世俗化与世俗爱的宗教化,而这也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学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乔治·爱略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女作家.根据自身的经历和对宗教的理解,乔治·爱略特形成了她自己的宗教观--人文宗教.她的这一宗教是一切从感情出发,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宗教.  相似文献   

20.
突破传统的观点,结合作者的思想基础和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通过人物刻划和象征手法运用的分析,透过爱情悲剧的表面,看批判资产阶级宗教虚伪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