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懿宗成通九年(868)七月,武宁军戍卒许佶、庞勋发动桂林兵变,率八百戍卒擅自北归。关于此次事件的性质,前辈学者虽多有论述,但并未将其与之前武宁镇的历次兵变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而笔者试从唐中后期武宁镇历次兵变的特征来重新分析“庞勋之乱”的性质,认为庞勋之乱只是武宁骄兵兵变的升级,从而进一步阐明庞勋之乱对武宁镇及唐朝后期政局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盛行于魏晋士大夫之间的“清谈”,与汉末“清议”并无先后的承继关系,人人清谈并且清谈易、老、庄的玄理,只是出于士子展现才性的需要。而这样的需要,正与两汉选举乡里路线的废弃、选举之权落于名士之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近代学者对于陶渊明思想本质的探讨,发表过多种意见。梁起超认为,陶渊明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都在儒学,胡适则认为,渊明平生实行自然主义,井不像孙绰支遁一班人只供挥清谈的口头玄理,陈寅份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中说,“渊明之思想为承袭魏晋清谈演变之结果及依据其家世信仰道教之自然说而创改为新自然说,政渊明之为人,实外儒而内道,会释迦而宗天师者也”,朱自清在《陶诗的深度》一文中说,“陶诗中主要思想,实在还是道家”,他以《饮酒》第二十首为例,证明“实和淳都不见于《论语》,都是道家的观念,而渊明却将复…  相似文献   

4.
一代文学 千古独步——魏晋清谈艺术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魏晋知识精英创造出的口头文学清谈,其内容超越析理玄学,而带有反映现实批判现实倾向和言理咏怀、体物审美的特质;又表现出诗歌艺术形象意境之美,典型的清谈对话更表现出心生言立、情以言迁、创作随意识流动的口语艺术特有之美,有的还表现出正统文学罕见的俳谐美。这千古独步的口头雅文学,应是足以媲美汉赋的“一代之文学”。  相似文献   

5.
魏晋清谈,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前人对此论著甚多。关于清谈与玄学的关系,以及对“清谈”含义的理解,诸家看法虽似大同,实则异趣。清代学者如顾炎武、钱大昕等多持“清谈即玄学”的看法。从今人著述来看,见解亦不相同。不少人仍坚持“清谈即玄学”的观点,如侯外庐先生在《中国思想通史》中说;“‘清谈’或称‘玄学’……清谈与玄学即烦琐的三玄与名辩之综合复古”;王仲荦先生认为,在曹操执政时期,“作为清谈的主流来说基本上还是为名教服务的”,到了魏晋之际,清谈便转变为“言及玄运的清谈玄学了”,实际上也认为魏晋清谈即是玄学;一九七九年出版  相似文献   

6.
唐代宗新论     
唐代宗李豫“少属乱,老于军旅,识人间情伪,知稼穑之艰难”。(《旧唐书·史臣曰》)安史乱后收拾残局,以虚弱国力,知轻重,分缓急,或让或争,最终使奸臣一一伏法,忠良得以重用。治下边敌少有侵袭,民生逐渐恢复,颁行的税法奠定了两税法的基础。代宗的治国颇有章法,颇有权谋,尚不能以“昏君”(范老语)论之  相似文献   

7.
一、清谈与九品中正在选举上的血缘关系起于东汉末年的清谈,是品人物、办乡举的清议,自始就跟选举制度分不开。《魏志》卷七注引《九州春秋》云:“初平中,焦和为青州刺史。黄巾寇暴……和不能御……入见其清谈干云,出则浑乱,命不可知。”《魏志》卷一注引张璠《汉记》载郑泰说卓云:“孔公绪能清言高论,嘘枯吹生。”这是清谈起于东汉末年的证据。《后汉书·史弼传》注引《先贤行状》:“清论所加,必为成器;丑议所指, 没齿无怨。”《魏志》卷十一注引《邴原别传》:“是时海内清议,云青州有邴、郑(玄)之学。”  相似文献   

8.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人。唐武守成通十年(869)进士。傅宗乾符四年(877)授光禄寺主簿。广明元年(880)召为礼部员外郎,迁礼部郎中。这年冬十二月,黄巢入长安,信宗出逃,图从之不及,退还河中。光启元年(885),信守自蜀还,次岚翔,召图知制洁,随即拜中书舍人。这年十二月,傅宗又因河中太原之师通长安出逃宝鸡,图又从之不及,退隐先人别业中条山王官谷。昭宗龙纪元年(889)召图拜会人,未几又以疾辞。河北乱,乃寓居华阴。这以后朝廷多次召他做官,都推辞了。天复三年(903),回五官谷长期隐居。天佑元年(90…  相似文献   

9.
明朝中后期,朝廷日渐黑暗,宦官把持朝政,贪官污吏巧取豪夺,人民生活困苦,兵变、起义频频发生,土达军民亦开始奋争,发生了满四起事、灵州兵变、哱拜之乱等事件。  相似文献   

10.
《人物志》的产生是在总结汉魏以来将别是曹魏政权的用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契合了当时现实政治的需要。反映了当时社会处在转型时期的转型理论特征。尽管《人物志》推崇道家,为后来玄学的诞生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但它却不是魏晋清谈之风气形成的直接原因。而魏晋清谈之风的形成主要是受汉魏以来品评人物的传统风气的影响,其现实根源是社会政治的黑暗和世族阶级的腐朽,而老庄思想则为一班士人减轻现实痛苦的压力提供了方剂。  相似文献   

11.
钢琴(Pianoforte)是一种键盘乐器,由于具有非凡的其它乐器无法比较的丰富的表现力,且演奏者必须掌握复杂而高难度的演奏技巧,从而获得了“乐器之王”的美称。几百年来,许多著名作曲家如巴赫(德)、莫扎特(奥)、贝多芬(德)、柴可夫斯基(俄)等创作的钢琴容乐作品堪称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精品,它给人类带来了美好的精神享受,这些作品是音乐王冠上最光彩夺目的明珠。然而在这个文化宝库里却没有中国人的作品。据记载,钢琴最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来中国作为贡品献给皇帝的,大约是一架古钢琴。现代钢琴是…  相似文献   

12.
张群 《金陵瞭望》2010,(7):50-51
距今600多年前(公元1402年).明朝首都应天(即今南京)城内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空前绝后的冤杀事件。这一年.发动“靖难之役”篡夺建文帝皇位的朱棣攻陷京师。当他坐在皇位上命建文帝遗臣、思想家、文学家方孝孺草拟继位诏书时.遭到方氏的拒绝与痛骂。朱棣恼羞成怒之际,竟下令灭掉方门九族!为泄私恨,又将其朋友、门生凑成一族磔于市,史称“诛灭十族”。  相似文献   

13.
黄河,以其博大恢弘的气魄,滋养培育了一代代炎黄子孙;黄河,又以其放浪无羁的水患,让两岸苍生饱经离难忧患。祖祖辈辈生活在黄河故道里的封丘县李庄乡朱寨村村民们,对此有着更痛楚的记忆:从明朝建村到1998年,数百年之间,世道几经沧桑,可朱寨村的人仍没有从贫穷落後的困境中走出,三分之一的村民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贫穷生盗贼,愚昧伤民风,打架斗殴几乎月月发生,村支部六年换了八届,越乱越换,越换越乱。朱寨村成了封丘县谈之色变的“烫手山芋”。1999年10 月,在县乡党组织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朱寨村六十八名共产党员,一致…  相似文献   

14.
河东书院     
明朝正德九年(1514)春,河东百姓通过集资的方式,建起了一座河东书院,在之后423年的办学过程中,书院出了不少秀才、举人和清廉的官员。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中国与日本的朝贡关系确立于永乐初年,而废止于嘉靖中后期,前后持续近150年之久。日本自应仁之乱以后,室町幕府的权威每况愈下,由其主导的对明勘合贸易逐渐落入大内氏与细川氏的掌控中。为独占贸易权,大内氏与细川氏明争暗斗,各不相让,嘉靖二年更是发生了著名的“宁波争贡事件”,对此,明朝并未予以深究。大内氏在独占对明勘和贸易后,先后派出两批使团,为明朝所接纳。其后,大内义隆为其陪臣陶晴贤所弑杀,明日勘和贸易失却了支持,遂告断绝。  相似文献   

16.
上古时代,在强大的自然力支配下人们对山岳产生种种神秘感与崇拜。而古代帝王们对山岳进行封禅祭祀,则以示君权神授、镇服天下,并祈求成仙。明朝伊始,洪、永继承历代山岳崇拜与祭祀之传统,进而对周边藩属封祀镇山,以示天下一统。郑和下西洋期间,明廷屡屡封祀海外镇国之山与开展朝贡贸易,不仅表现了明朝宗主国的观念意识,而且也体现出明朝为取得东西海疆周边安定和平环境之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7.
冯惟敏(151一1580?),字汝行,号海浮,临胞(今山东省临胸县)人,明代杰出的散曲和杂剧作家。著有散曲《海浮山堂词稿》,诗歌《石门集》,杂剧《不伏老》、《僧尼共犯》。近人散曲研究专家任半塘称赞“冯氏散曲,最有生气,最有魄力,为明曲中仅有之豪放一派”①。明朝洪武初年,朝廷发布命令,山东百姓每三户必须选一丁壮到辽东戍守。临胞冯思忠承担了这一任务,“遂家于广宁左卫”队今辽宁省北镇县)。冯氏家族在此生活了五世,大约在成化十四年(1478),五世孙惟敏的父亲冯格(字伯顺)降生,冯裕尚在年少,裕之父冯振便去世了(…  相似文献   

18.
谢灵运的山水诗是谢氏家族清谈的书面体现,谢氏清谈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把清谈的务虚之风与务实抒怀有机结合,二是在清谈中重视语言的辞彩,注意语言音韵的流畅谐美。在家风濡染下,谢灵运抛弃了纯粹的空谈析理,而是借助于山水形象媚道,从而导致富有理趣、注重辞彩的山水诗的涌现,无心插柳般地完成了中国诗歌史的转关任务。  相似文献   

19.
“上自劳军”一句,出自义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文中及书下注释标志:“劳”军之“上”是汉文帝(刘恒)。而正在热播的历史大片《汉武大帝》第三集中。却是汉景帝(刘启)由他的“智囊”老师晁错陪同去检阅周亚夫的细柳军(剧情细节与文中描写无异)。归来后信心十足地实施了“削藩”政策.并由此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怀着对教材与电视剧内容相异的疑问,笔者粗略地翻阅了《史记》,肯定地说:“劳军之‘上’”。文帝也。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文化风尚,魏晋清谈之兴起,有其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等多方面的原因,大致说来。约有以下数端:其一,魏晋之际,政治险恶,各政治集团的争斗日趋激烈。士人稍有不慎,极易招来杀身之祸。故士人由原先的弹劾朝政转而口吐玄言,东汉末年的清议也由此转为清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