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构建多样化的"两课"板块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应“两课”教学面临的实际的新变化 ,迫切要求改革“两课”的教学方法 ,做到以变应变 ,本文推荐了四种板块式教学模式。在板块式教学中 ,贯穿板块之间的红线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师应变主体为主导 ,从而更好地完成时代所赋予的“两课”教学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
在高校“两课”教师素质如何 ,事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必须深入研究新时期对“两课”教师素质所提出的新要求 ,不断探索提高“两课”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搞好“两课”教学  相似文献   

3.
教师素质是"两课"教学质量的生命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时期大学生呼唤高素质的“两课”教师 ,教师素质是“两课”教学质量的生命线。“两课”教师应具有坚定的信仰和良好的政治素质、为人师表的道德风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4.
高校“两课”教育与时俱进是指“两课”教育要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变化自身的观念、内容、载体、方法和手段等。“两课”教育与时俱进 ,首先是“两课”教师素质的与时俱进 ,其次是“两课”教学的与时俱进 ,最后是“两课”教育渠道和载体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5.
“两课”教育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教育重任 ,“知”“行”统一是“两课”教学区别于其他文化知识教学的突出特点。“行”重于“知” ,“身教”胜于“言传”在“两课”教育中尤为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6.
加强高校“两课”建设必须遵循“三个代表”的要求 :发展先进生产力 ,是高校“两课建设的需要和基础 ;发展先进文化 ,是高校“两课”建设的内容和任务 ;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是高校“两课”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7.
“两课”教学效果总的来说不尽人意 ,对“两课”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为此 ,要敢于忍痛割爱 ,缩减内容 ,减少学时 ,同时探索有效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两课”教师必须既要坚定信仰 ,又要更新观念 ,不断创新 ,真正把“两课”铸造成“精品课”。  相似文献   

8.
高校“三进”工作中的“两课”教师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课”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即“三进”工作 )的主渠道 ,“两课”教师在“三进”工作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此 ,我们应认真分析影响“两课”教师的师德因素和业务因素 ,积极探讨提高“两课”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两课”教师的历史作用,剖析了“两课教师”在社会转型时期所遇到的挑战,阐明了“两课教师”应在实践“三个代表”中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两课”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而且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 ,教师的人格魅力如何直接关系着“两课”的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效果。作为一名“两课”教师 ,应该从道德、文化、教育三方面不断加强修养、提高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高校的“两课”教学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本文分析了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对“两课”教学产生的影响,研究探讨了信息网络发展及普及形势下“两课”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两课"具有教学目标的理想信念性、教学内容的内化性和教学过程的思维方法性等主体性特征,对此要采取感染式、启发式、引导式等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增强"两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两课”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三进”是“两课”的根本要求和归宿。如何卓有成效地使正确理论“三进” ,是关系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后继人才的大问题。多年来“两课”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 ,也存在一些问题。课题组经过调研论证 ,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坚持“三进”重在“入脑”、教学内容务求科学、方法手段贵在创新、师资素质与时俱进的改进思路。得出结论 ,为了实现“三进” ,必须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 :价值取向由传授知识到转变思想的根本性转变 ;教育理念由教师中心到以学生为本的根本性转变 ;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灌输式到研究式学习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以其深刻而丰富的意蕴,不断吸引着学者去探究,而叶嘉莹无疑是其中成绩卓越者之一.叶氏从"境界"一词的源头去考察,先总结出其一般涵义;然后,她又从词这一特殊文体出发,在王氏所谓词"要眇宜修"之特质的基础上,提出了她所独创的"感发作用之本质",即"感发"是"要眇宜修"之审美特质得以发生、"境界"得以形成的动力所在,是联结"要眇宜修"与"境界"之间的桥梁,从而使王氏境界说在理论上更臻于严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两课”课程体系及课程特点的角度说明应给“两课”教育教学以更广的定位 ,发挥“两课”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尚烨 《阴山学刊》2005,18(5):73-77
《圣经》中的伦理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有关“罪”与“爱”的阐述既体现了宗教的神圣性,又对现实人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从人性本恶出发,基督教认为人具有有限性,故需时时反省、忏悔。而耶稣被钉十字架,则表达了上帝时人的无尽之爱,俗人需以上帝为榜样,以博爱之心宽恕他人之过。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反分裂求统一的历史 ;中国的国情是发展不平衡的多民族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国情 ;当今的世界是全球化和多极化相统一的世界。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分析既揭示了天下分久必合的规律性 ,同时又论证了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崔同 《河南社会科学》2004,12(5):106-108
目前各种媒体的基本新闻手段或者说报道方式无外乎两种"故事模式"和"信息模式"."故事模式"是以讲故事为主的报道方式,而"信息模式"则是以提供"纯信息"为主的报道方式.我们的主流媒体尤其是党报,要更好地研究、运用"故事模事",并根据其性质和读者对象,追求符合媒体本身情况的"故事模式"与"信息模式"的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19.
人的感性活动视域中的“有”“无”之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无"之辩是中国哲学中持续不息的主题,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海德格尔也深入地讨论了"有"无"问题。从"人的感性活动"角度看,"有"无"及其相互转化涉及人的感性活动的现实境况、社会化程度的提升和社会空间的扩展、自觉程度的提高、历史传承和历史连续性的加强、民族自觉意识的发展和观念引导,涉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李跃红 《河北学刊》2005,25(5):159-163
在国势衰微和西方悲剧及其理论传入的情境当中,中国戏剧界和一些重要思想家对悲剧问题至为关注,形成绵延至今的现代"悲剧情结".尽管由于"现实批判"和"学理研究"的不同取向及其代表人物个体背景的差异,使"悲剧情结"的具体内容各有不同,但在形式上或总体上却有着共同诉求,即推崇悲剧精神,强调直面人生,展示存在本体和超越现象层面.这些诉求不仅关乎悲剧创作,而且关乎所有艺术生产以及个体心灵净化和民族精神提升."悲剧情结"所蕴涵的诉求不仅对当时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在今天也依然具有发聋振聩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