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中县是有人口131万的农业大县,其中农业人口116万,农村剩余劳动力40万。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发展劳务经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资中县积极探索和实施以就业、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劳务开发综合服务工程,通过“政府推动、政策促动、宣传带动、城乡互动”,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2002年以来.全县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16万余人次.创劳务收入49.47亿元.农民人均年劳务收入1339元。  相似文献   

2.
刚进入5月,今年的时间尚未过半。崇州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就取得了可喜的业绩:1至5月农村劳动力输出规模超过了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01%;已有7个乡镇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就业率达90%以上,“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率达83%;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就业达84%;5个社区建成了“充分就业社区”,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北楸社区和羊祠街居住区就业率已达到93%.其他相对集中居住的失地农民就业率已达90.1%;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35户,“962110”就业援助成功率超过60%。  相似文献   

3.
成都市温江区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立足“人人有事做,人人有保障”目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就业和社保体系,于2006年基本实现了城乡比较充分就业和社保制度城乡全覆盖.有效解决了“三个集中”过程中“人往哪里去”的关键难题。2006年.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城镇人员就业率达96%,农村劳动力转业规模达90%,  相似文献   

4.
金牛区作为成都市的中心城区,提出了“三个全面接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总体思路,把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就业作为促进农民融人城市明,实现生产生活方式与中心城市全面接轨的关键.在构建农村劳动力就业“绿色通道”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5.
宜宾市翠屏区总人口78.3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27.8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全市劳务开发、劳务输出重点区。、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服务农村、服务农民、解决“三农”问题工作的重点.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破口.全面加强领导.不断创新思路.牢同树立城乡统筹就业、劳务开发产业化的理念.基本形成了“培训、输出、维权”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成都市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市城乡统筹的就业社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城乡统筹的就业社保工作格局基本形成。2005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帮助“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8万人.培训下岗失业人员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为近5年摄低水平;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10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33.6万人次,培训后的就业率保持在70%左右,已登记失地农民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率达到70%。  相似文献   

7.
2009年5月.苍溪县率先在全省开展了统筹城乡劳动保障探索试点.启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险改革.基本建立起了城乡一体、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整个制度体系设计具有全覆盖、多层次、一体化、相衔接四大特点,突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真正实现了制度覆盖“无盲点”、城乡统筹“无障碍”.政策衔接“无缝隙”。  相似文献   

8.
南充市嘉陵区近年来把劳务经济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增收工程”和“富民工程”来抓,到2005年底,已实现转移和输出农村劳动力17.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1%;创劳务收入9.1亿元,人均达1445元,占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5%;引导能人302名,带资0.75亿元,回区创办企业257个。年创税195万元。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嘉陵区因地制宜,实施“一二三四工程”.探索出了一条西部贫困地区“发展劳务经济、促富民强区”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9.
巴中市紧紧嗣绕伞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完善政策制度、健全体制机制为抓手,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为要务,深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打破户籍身份地域限制、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日前,全市社会保险已实现了政策制度由城乡分割向城乡统一、待遇水平由区别对待向城乡一致、  相似文献   

10.
2003年以来.成都市在全面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中,按照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标准,围绕不断提升劳动保障工作透明度和公众满意度,探索建立劳动保障标准体系,通过积极创新政策制度.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全市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基本实现由“经验型”向“标准化”转变.  相似文献   

11.
《劳动理论与实践》2006,(7):F0002-F0002
在促进城乡充分就业中.作为“打工大县”的金堂县举全县之力.下定功夫.巧施妙招.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县委、县政府高度直视城乡充分就业.在全县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县劳动保障局创新工作思路.拓宽服务平台,夯实管理基础.破解就业难题。在优惠政策的鼓励扶持下,依托一系到行之有效的就业服务举措.下岗失业人员.失地无业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各种形式和多种渠道走上了就业岗位.一个个就业困难对象获得了及时援助,一户户“零就业”家庭由此摆脱贫困.广大村民从居住、就业到增收有了充分的保障.一批街道和乡镇迈进了“比较充分就业”的行列。今年5月.金堂县在第七届全国创业之星经验交流表彰大会上获得了由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等权威机构颁发的“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组织”大奖。  相似文献   

12.
去年10月,乐山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经办职能由卫生部门整体移交劳动保障部门.实现了医疗保险经办管理资源的整合和医疗保障城乡一体化管理。建立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险管理体制是解决现行体制弊端和新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前.乐山医疗保险实行条块分割,分别管理。城镇职工医保是由市劳动保障部门主管.市县医保机构具体经办.管理服务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和全市47万多参保人员。而新农合则由卫生部门负责.形成市、  相似文献   

13.
眉山是传统的农业大市,现有农村劳动力156.89万人,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有81.3万人,占52%,成为了一支在非农产业寻求就业的农民工队伍——外出务工大军。但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下岗职工和关停并转企业职工的再就业安置.国家对产业结构进行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如今农民外出求职务工已不象原先那么容易,“找工难”现象逐步显现出来。怎样引导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就业,顺利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巴蜀短波     
成都农村劳动力开发成效显;德阳实行医疗费用总量控制动态管理见成效;遂宁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获殊荣;巴中建立工伤保险费率浮动机制;泸州基金征缴实现“双过半”;苍溪县认真落实破产解散企业革命伤残军人医保待遇;南充实行新增就业“实名制”登记;广元实施政策互动促失保费征缴;巴州区流动党员在上海安家。  相似文献   

15.
城乡就业一体化的积极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都市委作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把“金钥匙”.而推进城乡统筹就业.使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得到较充分就业.促进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则又是其中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6.
促进充分就业,全年实现新增就业60万人;建设城乡一体化民生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城乡各类社会群体在社会保险方面的“制度公平”,一个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好消息不绝于耳。在2月28日召开的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人社部门拟定了促进充分就业、社会保险惠民、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等“七项工程”,端出一份“民生大餐”。  相似文献   

17.
自贡市就业局利用今年春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大量返乡过年的机会,大力宣传《就业促进法》和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开展“2008家乡温暖活动”.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的管理和服务,巩固和发展转移就业成果。  相似文献   

18.
高质量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本文以《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作为准自然实验情景,并借鉴合成控制法的思想将国控单位作为对照组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劳动者素质能力差异而带来的内生性问题。本文从政策冲击对不同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劳动报酬、消费水平、净收入增长、地区基尼系数等方面的影响,来衡量工资补偿政策对改革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削减作用,从而考察浙江省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采取“增量改革”,其并没有完全破解原有制度困境。最后提出政策建议:深化养老保险改革,加快共同富裕步伐;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确保养老保障制度公平,加快养老金全国统筹。  相似文献   

19.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都江堰市着力构建“就业畅通工程”,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全市的21个社区中有15个社区实现了充分就业。3年内,都江堰市将建成充分就业市,实现“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以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总数每年不低于5万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劳动理论与实践》2009,(2):F0002-F0002
2005年以来,成都市温江区在推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中,把构建城乡统筹的就业和社保体系,摆在统筹实施“三个集中”和城乡一体化的突出位置,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完善政策制度,到2006年,全区基本实现了城乡比较充分就业。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初步解决了“三个集中”过程中“人往哪里去”的关键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