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末年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以真挚、自然、平淡的艺术风格被后人交口称赞。钟嵘在《诗品》中称陶诗“笃意真古”,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陶诗“质而自然”,胡应麟在《诗薮》中称陶诗为“开千古平淡之宗”。然而,人们皆知陶渊明不仅是一位诗人,而且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隐士。正因为他过着真正的隐逸生活,又是一位大诗人,所以钟嵘在《诗品》中又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末年的大诗人,他的作品对后世发生过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这是我国历史上特別黑暗混乱的时代。当时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置中原沦亡于不顾。晋孝武帝是个昏庸的君主,晋安帝又是一个白痴皇帝。朝廷大权都掌握在会嵇王司马道子和他的儿子司马元显手里。他们父子专权纳贿,把政治搞得腐败不堪.“官以贿选,政刑谬乱”加以捐税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日隐逸文学的异同——以陶渊明与西行法师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日本古代文学史上都出现过隐逸文学,陶渊明与西行法师是其中的优秀代表。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西行法师被称为日本隐逸文学的第一人。陶渊明与西行法师都在隐逸生活中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歌。他们所处的时代特点、隐逸动机、所创作的诗歌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生活于乱世,是他们的共同之处;从隐逸动机上来看,陶渊明及中国的隐逸者更多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而西行法师及日本的隐逸者则更多是出于宗教上的理由。  相似文献   

4.
自序二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译陶诗》自序陶渊明(365-4年)是中国东晋(3lwedZI)年)末年的著名抒情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称得上“诗圣”的恐怕只有他与杜甫两人而已,他的诗歌受到中国读者和世界各国读者的重视和欢迎。C一岁陶渊明又名陶潜,宇元亮,宅边种有五棵柳树,故号“五柳先生”,他死后朋友私溢“靖节徽上”,故世称“靖节先生”。他是洛阳柴桑(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二十里赛湖。八里湖一带)人,于公元365年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封长沙郡公,死后…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公元365年—427年)是东晋著名的诗人和隐士。钟蝾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鲁迅先生说他“是我们中同赫赫有名的大隐”一说到“隐士”,人们就会联想起鲁迅说的另一句话:“隐士和官僚是最接近的。”因而肯定陶渊明是隐士,似乎就等于否定了陶渊明的人格及其作品。一些人也正是用这种政治图解式的报论方法来评价陶渊明的。说他的归隐是逃避现实,激流勇退;是“耻事二姓”的封建愚忠;是“反现实主义诗人”;  相似文献   

6.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无疑是由其不朽的诗篇来奠定的。人们研究陶渊明大都侧重于对他诗歌的论述,而对其为数不多的几篇辞赋,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陶渊明的辞赋不仅是他全部作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更有其它作品不能替代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7.
魏晋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发展的时代,是玄学家的时代,是诗人的时代,也是艺术家的时代。士人们大多反对名教,回避朝廷,归返自然,寻求身心的完善和发展。探求人的生存本体和寻求诗意的栖居成为时代精神的指向,诗歌也在这个时期找到了自己的本体成为真正的诗。生活在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是时代精神和诗歌艺术的杰出代表。陶渊明的思想缺乏严格的体系,也没有材料可直接证明其思想来源。从他的生活和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明显倾向于道家,受庄子影响尤深;获得的方法是体验,一种以自然生命为本体的人生体验。他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末年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以崭新的内容,淳朴自然的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田园诗。他的诗歌创作具有亲切淳真,平淡自然的风格,浑融完整、高远入化的意境;精工凝练、本色自然的语言,真纯隽永的理趣。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使山水田园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流之一,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富于哲思的大诗人的作品往往有一个显明的精神形态。陶渊明的诗歌所体现的主导思想既不是佛家的,也不是道家的,当然更不是儒家反映民生现实的诗篇。他的诗歌的精神形态似乎是散漫的;然而,正是他的诗歌在表达对生命的感激、对生命体验的真诚、对生命表达的纯粹上,在中国古代鲜有匹敌,以至于逼近现代生命哲学。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称陶渊明诗歌的精神形态是一种"无明确形态的纯正生命意识"。他似一个无名的神。陶渊明诗歌没有一个明确的精神形态与他独立的人格和精神品格、唯性为适的性情有关,也与中国缺少宗教哲学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隐逸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曲折的过程。它萌芽于先秦,成型于汉魏,东晋时由于隐逸大诗人陶渊明的横空出世而发展到高峰,直至南朝,隐逸也依然是诗人们笔下的一大主题。在隋代之前,隐逸诗歌经历了四次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王维诗歌意境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王维是田园山水诗人 ,他们的诗歌意境以清幽、淡雅而著称 ,两者在诗歌意境创作中有相近之处 ,也有代表诗人个性的一面。被喻为田园山水诗创始人的陶渊明 ,以其平淡自然的诗风成为楷模 ,对后代田园山水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王维则以幽静清雅的诗歌风格享誉诗坛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与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华兹华斯在诗歌的思想内容上都崇尚自然 ,主张回归自然 ,笔者仅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 ,通过分析两位诗人诗歌及所处的社会人文背景 ,指出二者在实质内容上的区别 ,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诗歌古淡自然,在形式上表现为与东晋玄言诗的巨大背离,但在本质上,却体现了深刻的玄学精神。魏晋清谈的论题以及魏晋玄学独特的语词对陶渊明产生了重要影响。陶渊明援儒入道、儒道会通的思想,是在玄学盛行的大背景下形成的,这种思想对其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社会意义王原赞“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1]东晋诗人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崛起的又一位伟大诗人。陶渊明独树一帜,以田园诗派的的开拓者载人我国文学史册。我国历代有成就的诗人很少没有不受过他的艺术影响。李白说:“何时...  相似文献   

15.
九江是陶渊明的故乡。故乡以有陶渊明而自豪。陶渊明(365—427),东晋大诗人和大散文家。他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决心去职归隐。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其诗风格真挚、纯朴、自然、平淡;他的这种真纯、自然、平淡的诗风,反照出他的真淳人生。 下面,我们从陶渊明亲自参加躬耕,不辞辛劳;与农民交往,毫无介蒂;田园诗风真淳、平淡等三方面,来说说陶渊明归隐后的人生道路。 陶渊明生于一士族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时叱咤风云的人物,祖父陶茂是武昌太守。他归隐前也做过州祭酒、州召主簿、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官。虽然到他时家境  相似文献   

17.
东晋杰出的诗人陶渊明流传至今的诗有一百二十余首,其中大部分是以歌咏田园农事生活为题材的田园诗。在谈玄悟禅、模山范水盛极一时的晋宋诗坛上,他的田园诗卓立不群、独放异彩。他像暗淡夜空中的一颗亮星,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开山祖。对于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历代作家、评论家都有过不少论述。南北朝时期,由于  相似文献   

18.
东晋以来,庐山逐渐成为文化昌盛之地。六朝庐山诗至今保存有20余首,这些诗歌的主题是佛学、神仙、隐逸三方面。慧远等人的庐山诗阐发了佛理的感悟,已有出色的山水景物描写;湛方生、鲍照等人的庐山诗有着神仙色彩,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陶渊明的诗歌展现了隐者的愉悦。六朝时期庐山主要是遁世诗风,又受到玄学影响。诗人们也刻意营造庐山与世独立的品格。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真"作为一种诗歌意象在他的诗歌中多次出现,究其内涵,就是朴实无伪的自然本性.陶渊明的复杂思想、独特个性和他的出身阶层以及当时的生活环境都促使他在人格上追求率真朴实,在诗歌创作上也形成了一种描真景、抒真情、表真意、悟真理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20.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中学语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为谋生”。本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认为: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用“因贫寒。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明集儒家化与道家化于一身,两种化两种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不断斗争,不断地起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那就是:他凭自己多年从政的政治敏感,看到了东晋政权已日薄西山不会久长的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