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元杂剧的出现不仅成为元代文坛上最艳丽的鲜花 ,同时在文学史上也获得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它代表着我国古典戏曲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元代社会空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是元杂剧繁荣的社会原因 ,而元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为元杂剧的繁荣准备了群众条件和物质基础 ,同时元代统治者的文化政策和个人爱好又成为元杂剧繁荣不可缺少的政治因素。这些是元杂剧繁荣的外在原因。元杂剧艺术自身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和商业化以及剧作家与戏曲艺人的贡献等关联着元杂剧繁荣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
肇兴于漠北草原的蒙古人,以其强悍的武力,结束了中国自隋唐以后三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了一个疆域空前的大一统王朝———元朝。元代实行农商并重的措施,商业活跃而又繁荣。作为商业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元代租赁业在商业活跃与繁荣的刺激和带动下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元代租赁的对象较多,大凡土地、房屋、车、马、驴、舟船等交通工具等都在租赁之列,其中土地的租赁比较普遍。政府和个人都经营租赁业,政府对租赁业实施相应的管理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元代喜剧不仅是中国古典喜剧创作的第一次高峰 ,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古典喜剧创作的最高水平。元代喜剧产生于一个特殊的时代 ,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 ,体现着一种新的审美特征。元代喜剧创作的兴盛与元代审美风尚的变迁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元代喜剧创作的繁荣 ,既是元代社会变迁与时代文化选择的产物 ,也是喜剧艺术自身积累与发展的结果。探讨元代喜剧繁荣的深层原因与内在规律 ,将有助于我们更为准确地把握元代喜剧的鲜明特色与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扬州繁华以盐盛” ,古代扬州的繁荣与两淮盐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元朝也不例外。虽然元代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 ,但是扬州作为两淮盐业的行政和转运中心却再度呈现繁荣。探讨元代两淮盐业与扬州繁荣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扬州城市与经济发展史。  相似文献   

5.
元初“世侯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元代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文学的发展繁荣有多种原因 ,其中元代初年的“世侯文化”对元代文学形成、发展、繁荣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世侯文化”所具有的地域生活相对稳定、重教崇儒、保护文人学士以及与元朝中央紧密联系等特点 ,给当时文学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良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6.
试论元代商人的社会地位与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战国秦汉以来,商品经济在我国封建社会中逐渐得到发展,至唐宋时期,日趋繁荣。到元代,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商品经济十分活跃。探索元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及其历史作用,对于认识元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借鉴作用。 一、元代商业的繁荣 元代商人的社会地位是与商业的繁荣紧密相联的。 早在蒙古国时期,就有许多中亚、西亚和欧洲商人往来于西域、漠北和中原各地,他们  相似文献   

7.
对元诗的研究历来显得比较薄弱,而且人们普遍认为元代是传统诗文的“衰落时期”。但事实上,因为有新的语言因素与新的语言体系的注入以及异文化之内的相互影响,传统诗文在元代获得了新的生机。元代诗歌繁荣普及,在短短的一个世纪中,以其丰富灵活的创作技巧、表现手法和独特风格自逞异彩。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建立、元朝自由开放的政策、科举考试的废除以及元杂剧的兴盛是元诗繁荣普及的背景因素。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代表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杂剧的创作、演出空前繁荣,有许多兄弟民族的作家、演员投身其中,为杂剧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本文集中讨论了参与元杂剧创作、演出的回回作家、演员及反映回回生活的作品,对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和为杂剧所付出的努力给予肯定,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回族形成前就具有汉文化渊源的民族本质规定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青楼集》记载了元代歌妓生活的片断,这些歌妓实际都是戏剧和曲艺演员,广泛参与了元代戏剧和曲艺各类艺术形式的演出,与当时文人士大夫和杂剧散曲作家有密切交往,为元曲的繁荣作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在元代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下,元代少数民族作家在诗歌、散曲创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进而分析并指出了元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创作繁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大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战略地位十分突出。首先,在我国古代,大同处于中央政权的边陲地带,在抵御外敌、巩固边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次,在战争之余,它是我国北方地区与塞外及周边地区进行联系的交通要塞和商贸据点,对加强多民族国家的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再次,在南北分裂时期,它先作为北魏的国都,后又成为辽、金的西京,有着突出的政治地位。这样一个集军事、政治、文化作用于一体的城市,其战略地位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2.
大同作为辽金王朝的陪都西京,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是辽金王朝的重要军事中心,同时也是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作为辽金王朝的重要政治和文化中心,西京大同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也是契丹和女真民族封建化的历史以及是中国中古时代民族融合进程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历史文化为出发点,从北魏平城时期的遗迹———云冈石窟、北魏明堂、北魏永固陵等入手,研究大同北魏平城旅游开发。提出了以云冈石窟为主体构建北魏平城文化旅游体系;开发永固陵景区、设立北魏文化博物馆,丰富北魏平城文化旅游体系;完善北魏明堂遗址公园的配套设施,提高北魏平城文化旅游的品位;组合资源以突显北魏平城文化旅游的整体格局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大同清真寺碑刻以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反映了清代甚至民国时期大同地区回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这些保留下的碑刻是研究清代大同地区回民信仰不可或缺的原始资料,研究这些碑刻可以解读出深厚的大同历史文化信息,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大同北魏明堂遗址考古勘测位置图,按《礼记正义·明堂位》古制分析比对,笔者认为,明代的大同府城南城墙和南门即是北魏平城(京城)的南墙和南门的位置所在,并由此推算平城遗址的范围,即明代大同府城仅占北魏平城的南半城,向北延长约3.5里(营造里,下同)为平城北半城,北魏平城是一个南北长7里,东西宽3里,周回20里的长方形城域。  相似文献   

16.
"昙曜五窟"是北魏王朝皇家石窟营造的开始,也是云冈石窟艺术的代表。它蕴涵了平城帝都文化的精髓,全面展示了北魏帝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底蕴,是北魏帝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昙曜五窟"在理念上与大同城市文化相通,成为今日大同城市文化的名片。  相似文献   

17.
北魏平城砖瓦文字简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魏平城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继汉代之后又一个吉语瓦当高峰期。皇家建筑遗址出土的大量瓦文,原汁原味地展示了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准、书写能力和书体运用情况。近年在大同地区出土的并不算多的北魏砖铭充分证明,在拓跋氏建都平城时期,所有墓中瘗文字砖者,无一不是来自于南朝的贵族以及西来东至的秦凉和两燕的“投化客”。拓跋氏帝室和近族胡(纥骨)、周(普)、长孙、奚(达奚)、伊(伊娄)、丘(丘敦)、亥(侯)、叔孙、车(车规)等九姓以及“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的陆(步六孤)、贺(贺赖)、刘(独孤)、楼(贺楼)、于(勿忸于)、嵇(纥奚)、尉(尉迟)八姓连如此简单的砖铭都没有。但是,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不仅在洛阳大量出现元姓宗亲和其他代姓贵族的大量墓志,而且在平城也出现了“尉娘”、“苟黑”等代人墓砖。  相似文献   

18.
大同理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近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它的内容又有了极大的丰富,一大批思想家为大同世界所吸引,希望以此来拯救满目疮痍的中国社会.在这些思想家中,便有刘师培.刘师培的 "大道为公之世" ,以人人平等为原则为核心,试图通过"均力主义"来消灭社会分工,以实行其无政府主义的理想社会.这是不同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的大同世界,是近代独树一帜、特色鲜明的又一种类型的大同理想.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旅游形象的树立对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文章从大同市情出发,对大同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优势和不足进行了论述,借助企业CIS战略理论,将大同市旅游形象定位于大同佛道、华夏典范.  相似文献   

20.
大同刀削面是全国四大面食之一,在全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其发展目前仅限于山西地区,并没有向省外以及全国延伸。文章以SWOT分析法为主要理论依据,以实地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大同刀削面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品牌整合推广的影响因素,并对刀削面这一品牌的目标市场、核心价值进行分析,提出了这一品牌的整合推广营销原则及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