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海德格尔以代表作《存在与时间》(1927年)和由此展开的哲学之思试图在古希腊哲学和现代思想之间建立一种有意义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他要克服哲学上的形而上学立场,另一方面,他要恢复哲学自身的意义,认为哲学的基本课题是存在问题,即:追问存在的意义。而这首先要求把存在作为问题置于问题之中,即重新……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以其独特的哲学史观,通过对尼采"五个主标题"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梳理来阐述尼采的"哲学基本学说",把尼采归结为最后一位形而上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尼采哲学的完成使哲学进入到了另一个开端———对存在及存在之真理的思的阶段。海德格尔的这一解读引起了整个哲学解释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刘晨 《阴山学刊》2020,(2):102-106
“形式显示”是早期海德格尔提出的一种现象学方法。关于这种方法与康德所开创的现代先验哲学的关系,学界存在长久的争论。事实上,海德格尔对康德兼有继承和批判,因此形式显示实质上依然是一种先验方法,但“先验”这个词在此被重新定义。他沿着先验主义的道路,对传统先验哲学的形式主义作了进一步的还原,最终达到一个原初的实际生活经验领域。总之,形式显示展示了一种非形式主义的先验哲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通过对哲学的切问,海德格尔对哲学做出了全新的理解,海德格尔因而从哲学之中抽身而出返回存在之思。思哲学之未所思,思完成存在对人的本质的关联。犹如海德格尔之思,禅非哲学,禅对人做出了具有东方品格的观照。一种“不可避免的对话”就此发生,人则是思与禅的这一对话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屠兴勇 《理论界》2009,(5):112-114
海德格尔的哲学之路是由神学引入的.在海德格尔的解释策略中,从"存在遭遇上帝"到澄明之思,再到他把为人类乃至整个世界寻找共同的神当作他后期的根本使命,其间隐藏着一种坚定的神学情怀而且几经转变后一直在颤动.本文以海德格尔的一生运思为线索,对海德格尔的神学情怀做尝试性的探讨.结果表明,尽管海德格尔一心想把神学因素从哲学之中清除出去,但实际上却未能做到.在他对存在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中,我们依然可以领悟到"存在"被神圣化的旨趣.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反叛者和变革者,他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是追问“存在”的意义问题;而西方哲学自柏拉图开始把对存在意义的追问变成了“存在是什么”即对“存在者”的追问,本源化的思维变成了一种形而上学的主体性、对象化的思维,两千多年的西方传统思想史就是“存在”被遗忘的形而上学发展史.现代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精神虚无化以及人为物役的异化现象,莫不是形而上学的迷误产生的恶果.因此,海德格尔决心变革传统,重返前苏格拉底时的本源性思维,无畏地担当追寻“存在”意义的重任.重新经历一番“思”的冒险.海德格尔的探险历程是十分虔诚而又艰辛的.用西方人赞扬舍斯托大“以流血的头撞击绝对理性的铁门”那句话来评价海德格尔.也似乎十分恰当.海德格尔与传统西方形而  相似文献   

7.
朱晓兰 《理论界》2009,(9):114-115
语言问题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一系列思想中也体现了他对语言的哲学之思.本文从语言和"诗"、"思"、"存在"等一系列概念出发,对海德格尔的语言观作出一个梳理.  相似文献   

8.
将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相对立是典型的范畴错误。从现代哲学家的工作看,“分析”不应该被基于一阶逻辑的分析哲学独占,它更深层地体现在意识、无意识和语言(模态/结构)这三维一体的分析之中。坚持两者之间的虚假对立,势必掩盖20世纪西方哲学向纯粹意识、无意识以及前谓词的存在领域的整体突进以及对这些新存在的内结构的刻画。与现代哲学的分析对成的是以之为基础的思辨建构,它体现为弗洛伊德对不能之根源的建构,海德格尔超出能思与所思的相关性对艺术本源的存在建构等。摒弃“分析VS欧陆”的虚假对立,完整地理解现代西方哲学从描述分析到思辨建构的一般进路,对我们独立地理解现代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社会存在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创造性地转化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成果具有前提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芳德 《学术论坛》2005,(6):147-150
海德格尔是现代最深刻、最富创建性的美学家。他以存在本体论哲学为基础,从存在之真、诗意之思、诗性之言、本真之显、神性之居等方面作了深刻而精彩的论述,在美学史上开创了崭新的美学范式,对当今的美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克服形而上学,开启出存在一思想的非形而上学之思,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一大主题.海德格尔认为,在存在历史的舞台上,各种不同形态的形而上学的交替出现,共同演绎了形而上学蜕变的轨迹;他主张,思想的道路要实施"返回的步伐",回到早期希腊思想的源头,回到思想的第一个开端那里去思存在之原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5-12
梳理巴迪欧文本中与海德格尔相关的概念逻辑,可以发现,在柏拉图转向、现代性问题和语言的真理性三个方面,两位哲学家的理论存在关键分歧点。海德格尔认为柏拉图是哲学蒙蔽的起点,巴迪欧则认为柏拉图代表了数学本体论的发端;海德格尔认为科学技术的计数逻辑表征了西方思想的终结,巴迪欧则认为"计数为一"是本体论的一个决定因素;海德格尔认为诗性语言解蔽真理,具有哲学上的优先权,巴迪欧则认为数学语言的减除运作才能带来真理,并定义诗歌。巴迪欧拒斥海德格尔所创立的"诗人时代",他强调数学本体论与主体的运作,不断促发无限真理。  相似文献   

12.
对自由的考察贯穿于海德格尔哲学运思的始终.在海德格尔那里,自由起初被揭示为此在向世界的超越,并显明自身为源始的根据.随着存在之思的转向,自由问题相应地由存在之真理来入思,并最终被显示为本有居有中澄明的自由之境.海德格尔的追问呈现出在本质上关联于存在的自由的本然事态,作为本有之居有运作的源始自由乃是与存在、真理相等深的"原事件",形而上学的自发性自由概念即奠基于此.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毕其一生于“思”。但是,在他那里,求知意志不是思,哲学也不等于思。海德格尔的思就是思在,即对在的思。而思在,就是“对在的到场的召唤作出回应”;同时,思在也意味着“思服从在的声音”,即寻觅言词、进行诗思。作为准备性的思,这是必要的,为能敞亮一个空间,使在本身也许再次把人带入和在的本源关系中。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认为,自古以来,西方传统哲学就有两个追问方向一是追问"存在者",一是追问"存在".但是,从柏拉图到黑格尔,西方的传统哲学,模糊"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并把"存在者"当作了"存在".追问"存在"的哲学思潮,在古代曾经有过可喜的开端,但后来几乎被淹没了.海德格尔的哲学史观以及他对西方哲学史所作的梳理,为人们重新认识西方哲学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15.
胡塞尔现象学将“存在”信仰作为从属于整个内意识之内涵的东西,从而顺从了传统哲学对存在的理解,海德格尔对此在在世的生存论分析,无疑是对胡塞尔及传统的主体性哲学的消解,就此来看,勒维纳斯对海德格尔的误读在于:把存在之思处理成存在概念的思维,武断存在优先于存在者的暴力,仍然是传统哲学的将“他人”还原成“我”的路数。然而,实际上,存在之思是任何勒维纳斯意义上的他者伦理的始源,对于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公正解读,还须深入其“共在”学说,发微其对本真性共同此在的呼唤之微言大义。  相似文献   

16.
阿伦特从海德格尔的远离世界的居住地告别了海德格尔.在阿伦特看来,海德格尔通过自身祖传的居住地,并且通过自身思维中的经历,对思想深思熟虑,把冷静,即不愿意的意欲归于真正的思维所有.雅斯贝尔斯把真正的存在之思视为主客分裂之中发生的存在之思,并强调这种存在之思的真理证实需要人际交往之中行动的思维.在雅斯贝尔斯看来,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不仅是无神的,也是无交往的,因而是无世界的.在海德格尔那里,并不清楚所信奉的东西和所爱的东西是什么.海德格尔在真理的尺度下,抛弃了哲学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7.
由于传统形而上学的主题是“存在者在”而不关心“无反倒不在”,所以它“遗忘”了存在,随着基础存在论尝试使此在“说”出存在的最终失败,存在论就陷入了“解构”自身的危险境地,其实质是现代性的暗中操作。存在论必须在现代性问题中为自身的合法性提供证明,而这直接就是如何适当安置现代性的问题。黑格尔哲学以思辨真理的形式建立了现代性问题的完整领域,所以马克思和海德格尔都与黑格尔思辨哲学展开了积极的对话。不同的是,马克思瓦解了黑格尔的内在性领域,将现代性问题拉回到“政治—经济”场域,从而构建了“政治存在论”;海德格尔则以更精妙的方式“重演”了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将现代性问题收敛在对艺术作品的“体验”中,推出了“艺术存在论”。二者以全然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对存在论的合法性论证,适当安置了现代性,由此在海德格尔的“艺术之思”与马克思的“政治之思”之间发生了持续不断的“存在论”“争执”。  相似文献   

18.
范玉刚 《天府新论》2005,(3):19-23,102
海德格尔通过“返回”思之源头,夺出希腊早期思想家所未言者的筹划与阐释,描绘了一幅迥异的哲学史构图。经过他的爬梳,思之历事的生成、嬗变、下坠的线索清晰可见。西方哲学走向了它的开端,在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这里哲学终结了它的伟大时代。对此,海德格尔与胡塞尔有着迥然有别的评判。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投身纳粹政治的原因一方面可以归结为他的存在主义哲学与国家社会主义之间本质上的共通性,如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激进批判、对向死而在之自由决断的过度强调、对特定历史时刻的高调吁请等等;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跳出私人性偶然事件的琐碎纠缠,将海德格尔的政治失足视为普遍性的哲学与政治永恒冲突的现代样板。从这个角度切入,海德格尔失足的深层原因就表现为他不懂得政治较之哲学的不完善性,忽略了哲学与政治两种生活方式的根本区别,遗忘了哲人公开表达的审慎美德,从而犯下了通过政治手段来实现哲学理想的低级错误。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把他的语言即道说的经验视为思入本有的重要步骤。思入本有意味着思本有并最终到本有中去思。由于思入本有也归属于道说,从而它必然要受到关于道说的规定的限制。道说只是存在之聚集或收拢,而不是存在本身。人只有从存在中站立起来才能把存在取入思想,这种绽出的内立的情况就使道说与本有呈现为一种偏移关系。海德格尔看清了这一点,但他又把入于本有之思经验为向着本有的归隐,这样一来,道说在入于本有的时候就不得不以撤销语言的方式弥散于本有。然而撤销语言只是意味着无以道说。所以,即使是海德格尔的道说也不能在道说之际把自身带入本有而归隐自身。这就表明,作为总是要道说着的人与本有之间终究横亘着一个悲剧性的间距,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这个间距是通过终有一死者的有死性才得以领会的。于是死亡的意义就被凸显出来唯以死亡的方式,人才能最终消除上述间距并回归于本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