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历史阶段有其不同的阶层化机制,在以知识为主要力量的先进工业社会中,人力资本及文化资本成为先进工业社会中阶层化的主要力量,因此,教育成为分派个人于社会阶层的主要机制。鲍尔斯-金迪斯的“符应理论”(correspondence)与布迪厄的再生产机制(reproduction)分剐从经济因素和文化层面解释了教育与阶层化之间的关联。分析两者论述观点之间的异同,可使我们对教育阶层化机制及近代阶层产生有更深入的认识,进而获得崭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教育与中国社会的阶层流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在我国当代社会阶层分化和流动中起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作用。如何有效地促进社会中下阶层向上的良性流动 ,扩大整个社会的中间阶层 ,是现阶段一个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通过改善教育这一途径 ,可以切实有效地促进社会中下阶层的向上流动 ,并能具备一定的规模性。  相似文献   

3.
农民的阶层分化以职业转移为起步 ,职业转移、地域迁移、身份变更构成了农民阶层分化过程中三个既相对分离又依次递进的阶段。这些特点有别于发达国家农民阶层分化的模式。现阶段我国农民阶层分化所形成的形态 ,可以论定为“职业阶层” ,职业阶层有不同于社会阶层的特质 ,因而对这些职业阶层的分析切忌用现成的“阶层”、“社会阶层”理论去套  相似文献   

4.
农民阶层分化是我国农村迈向现代化的起点。当前中国农民的阶层分化日益明显,正在形成五大社会阶层。农民的阶层分化是通过在不同经济单位、不同产业以及不同社区间的流动这三种主要途径实现的。农民阶层分化过程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家对农村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落实,进一步朝着有利于农业生产现代化,最后消除城乡差别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布迪厄的阶层消费理论,用"习性"这一核心概念综合了社会分层的经济与文化标准,分析了法国当代的社会阶层,展示了阶层消费分析的整体性和各阶层消费背后的因果逻辑,以及各阶层在教育消费中的再生产策略.尽管布迪厄的阶层消费理论仍存在一些不足,但其对于我国目前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阶层固化是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导致的社会阶层间流动减少、社会不平等代际复制的现象。近年来中国社会出现了阶层固化趋势,"二代"现象与"寒门难出贵子"是其表现形式。阶层固化本质上是"从身份到契约"的社会进步的回退。社会资本存量差异是导致阶层固化的重要原因,家庭社会资本差异催生阶层固化、城乡社会资本差异加剧阶层固化、高等教育领域社会资本差异形塑阶层固化。  相似文献   

7.
论教育排斥与教育的阶层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对社会不平等研究中“社会排斥”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提出“教育排斥”这一概念工具,并将其分为社会上层的主动排斥与社会底层的被动排斥,描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教育排斥现象,分析了教育排斥的形成及其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教育排斥的后果——教育的阶层化,最后文章讨论了教育排斥与教育的阶层化所导致的社会阶层间的封闭性机制。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居民阶层的分化以及住宅商品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在城市居住空间分布上出现了社区阶层化现象,这是城市经济发展、住宅市场信息导向与个人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生活背景、消费观念、择居倾向等共同作用的产物。城市社区阶层化是城市社会阶层分化在居住空间上的反映,比较中外城市社区阶层化的研究及实践经验,可以推动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合理布局和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避免社区阶层化可能导致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9.
和谐的社会阶层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良性的社会阶层分化对和谐社会构建有积极意义;当今中国阶层分化中出现的阶层分化不平衡、贫富悬殊等现象,使得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增加,它们对和谐社会构建构成潜在威胁。消解这些不和谐因素,必须在社会整合机制、流动机制、利益统筹和表达机制、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出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我国社会阶层出现了新的分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阶层分化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更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因此,深入研究引起社会阶层分化的原因及主要阶层的现状对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的一般规律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考察世界各国社会阶层结构演变的历史过程,分析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现实状况,我们认为中国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存在这样一些一般规律:1.从其外在形态看,社会转型期的阶层结构将从金字塔型转向橄榄球形;2.从其内在依据看,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的直接依据将从无形资产转向有形资产;3.从其历经过程看,社会转型期的阶层分化将从分化型分化走向整合型分化。  相似文献   

12.
流动人口子女随父母在城市生活,这一群体的社会化状况直接影响流动人口的未来走向。从这一群体的城市社会化环境来看,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不平等的教育,封闭的人际交往下造成社会认同危机,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了上一代弱势的文化资本。市场的转型并没有完全改变社会流动机制,受原有制度体系的影响,社会流动体现出继承性特征。不公平的教育机会、封闭的阶层流动机会导致了流动人口子女阶层的固化与再生产。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市场化是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主要促成因素 ,无论是原有阶层的分化还是新的阶层的产生 ,经济的市场化改革是其最直接最主要的动因 ;经济知识化是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重要促成因素 ,它不仅是原有阶层分化的促成因素 ,而且是原有阶层壮大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4.
社会共生论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新阶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急剧的社会转型,社会阶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此产生重新划分社会阶层的必要性。社会共生论认为,社会阶层应该主要依据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关系进行划分,于是就出现了新资本阶层、新知识阶层和新劳力阶层三个新兴阶层。这三大新阶层对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缺陷。只有不断优化各阶层间共生机制,使新资本资源、新知识资源、新劳力资源以及其他社会资源能够得到较好地整合和配置,在社会各阶层间有序合理的流动和分享,才能达到新阶层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5.
阶层归属与地位认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层是人们主观建构的、想象的共同体,个人阶层归属和地位的主观认定是社会阶层研究得以操作化的重要基础.个人地位的主观认定为我们研究阶层地位及其排序提供了重要路径,也为我们研究影响阶层地位的主要因素提供了重要切入点.个人主观的阶层归属与地位认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深入研究二者及其关系,对于深入了解社会阶层排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具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阶层利益矛盾日益突出,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妥善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避免贫富分化,保障弱势群体利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完善社会阶层结构,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并使其成为全社会的中坚力量;完善利益表达的相关制度,建立顺畅的阶层利益表达机制;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切实保障工农群众利益等。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实现社会阶层关系的和谐。当前随着社会转型,阶层关系出现诸多不均衡,如新阶层如何融入社会秩序和政治体制中,阶层之间游戏规则不平等;目标与手段不一致以及阶层之间主观认识与客观地位的错位,其主要源于机会的不平等和收入分配的不公。因而提出实现阶层和谐的路径探讨:健全利益表达机制,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完善的阶层利益制约机制,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阶层结构变迁是当代社会转型的明显标志,针对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急速变迁,社会学家从不同视野出发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和结论。从地位一致性和阶层结构化的关系出发,依据东北地区调查资料可以获得上层定型化、中层碎片化、下层凝固化的理论观点,地位维度的变化体现了阶层结构变迁的深层机制,体现了当前社会背景下社会转型的非均衡性和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因此,应当从不同阶层成员的具体利益出发,通过合理社会流动机制的建构,形成一个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公正、合理、开放的阶层结构。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阶层分化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模式,形成了富裕阶层、中产阶层、一般大众阶层和贫困阶层。经济上的变化导致政治诉求的改变;因此,有必要针对当前政治参与的现状,完善政治参与机制,扩大支持性政治参与,使政治参与规范、制度化;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积极鼓励政治参与组织化;疏通政治参与渠道,提高政治参与效能。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呈现全面边缘化的趋势.与男性相比,女性在教育地位、职业地位、经济地位和权力地位上均处于劣势.从两性社会分层地位获得的途径看,女性的这种社会地位状况既与女性的个体因素有关,也深受到家庭背景和社会制度的影响.我们的分析表明,与男性相比,女性的社会地位获得更多地受到了家庭背景的影响,女性的分层地位体现出诸多的“再生产”特征.女性社会阶层流动的这种封闭性特征限制了女性向上的阶层流动,造成了女性社会地位普遍的边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