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新媒体微博事件为例,分析了微博空间构建"新公共领域"的文化逻辑在基于微博空间而发展起来的新公共领域中,公共阅听人的思想与行为已经超越了传统"传—受"理论模式的受众概念及其经验,理解微博空间中的公共阅听人,要遵循公共领域的解释逻辑。进而认为,如何构建理性的公共阅听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微博空间的治理之道,其根本是建构起新媒体时代所要求的理性的公众阅听人,而加强和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是达此目的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广告在当今社会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交流方式.在成功有效的广告中,广告创意者利用一种策略 -- 隐喻性表达把广告需传达的信息概念有效地传递给目标受众.本文以一定相关广告知识为背景理论支持,以"隐喻性思维"和"概念整合"理论为论证视角,通过对广告语中隐喻的分析,提出广告中的隐喻性表达是展示人类隐喻性思维的最佳例证之一.而广告中的隐喻表达既反映了广告创意者对信息概念的独特创造性思维,也为广告信息受众对隐喻表达做出概念整合达到理解目的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商品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广告的效果,提出“阅听人”这一重要概念,并指出“阅听人”与广告、广告主、媒体之间实际上存在的是一种买卖关系,而这种关系告诉我们广告创意人员只有以一种出售的态度来完成广告的创意和表现,才能达到广告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4.
郭小香 《理论界》2011,(4):106-108
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的基础理论是意识形态理论与无意识理论。他认为,理解"症候阅读法"的关键在于理解"总问题"。他通过分析马克思阅读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总结出"症候阅读法"。阿尔都塞提出的"症候阅读法"对于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给予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通过找出"空缺"发现"总问题",加深理论底蕴,深刻解读文本;填补"空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范围内发展马克思主义;用联系的观点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阅读,反对肢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丁为祥 《河北学刊》2013,33(1):39-43
在现实生活中,"人治"、"君君臣臣"、"为己"、"爱人"等儒学概念往往被人们从负面的角度加以理解。实际上,无论是"人治"还是"君君臣臣",其原初含义都是一种正面指谓。比如,"人治"源于《中庸》的"以人治人",是指以人道的方式对治人的过错,所以朱熹才将其注解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在现实生活中,"人治"往往被理解为完全出于一己之私的"其人之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则往往被理解为"专门以你的方法对付你"。再如,"君君臣臣"本来是孔子对人由不同职务所决定之不同职分的规定,但在现实生活中,则往往被理解成对特权等级制度的维护与肯定;至于"为己"、"爱人",本来都是出于道德角度的严格要求,现在则全然被理解为所谓"自利"与"偏私"。所有这些古今异俗乃至完全相反的指谓,都是一种值得深入分析的语言衍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我国亲子关系社会学研究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日取 《理论界》2010,(4):158-159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内社会学界关于现代中国人亲子关系的研究一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若干分歧,主要体现在:1.亲子关系模式是否发生了变化,或者说"反馈模式"是否已被时代所抛弃?2."代沟"是否存在?3."孝道"是否衰落?基于文献考察与反思,我们认为造成这些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概念理解、研究视角与方法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天人合一"观的研究进一步深入,观点上的分歧也更加明显.学者们对此问题解读上的差异,实际上源于中国古代哲学自身的特质对概念和内涵的不同解读,源于传统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思维;意义评价上的差异,则源于传统社会思想与政治的相互影响与渗透.  相似文献   

8.
孙春伟 《北方论丛》2004,11(6):124-126
权利能力起源于古罗马的"人格".古罗马由于存在着对人的等级划分,立法上对人做出不同的规定."人格"就是以事实上存在的人与人的不平等为基础的、在立法上对人的不平等规定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以不平等为基础的"人格"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社会条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社会,仍然使用源于"人格"的权利能力概念来划分人并在立法上对人做出不同的规定,显然不合时宜的了.  相似文献   

9.
楼旭东  吴霜  岳英迪 《理论界》2008,(11):150-151
科技传播受众对于科技传播效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使科技传播受众接受并理解科技信息,动漫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本文对科技传播中的受众进行了界定与分类,并浅析了受众的现状,阐释了动漫的科技传播优势,对于动漫对科技传播受众接受心理的影响做出重点论述。  相似文献   

10.
在消费主义盛行和市场主导一切的时代背景下,大众传媒娱乐化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大众传媒的特点以及传媒娱乐化的概念,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从理解受众需求、满足受众需求和创造受众需求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分析了大众传媒对于受众需求的误读,并总结出当前阻碍大众传媒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的主要问题,最后讨论了大众传媒对于信息受众的影响,指出引领和创造受众需求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毋庸置疑,受众是后现代媒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随着当今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新媒介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扩展,受众不再只是过去传统的那种游走于不同媒介之间的读者、听众或观众的单一角色,也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如何从历史、社会和经济等多个维度去分析评价受众的主体建构和文化身份?受众在介入媒介文本过程中具有怎样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能够在意义生产过程当中赋予受众多大的权力?从哪些方面来理解文本当中的"受众快感"?这种快感是如何表现了媒体生产者对受众的控制的?受众与媒介文本之间存在何种性别差异?受众在"看"与"被看"之间建构了怎样的身份认同空间?这种认同空间是否有机会进入由主流意识形态构建的公共领域?主流意识形态对受众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美国当代媒介文化批评家约翰·菲斯克通过对肥皂剧和音乐电视等媒介文本的研究,对此作了阐释和解读.  相似文献   

12.
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研究,虽然把握到实践概念,但存在人的生命本性研究维度的缺失.西方传统哲学"科学观点"与"神学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割裂了人性的思维方式,无法实现对人与世界的真实理解.马克思从人的自身根源,以否定性统一的"实践观点"去理解人及其对象世界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符合"人之本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变革了西方传统哲学对人与世界的极端化理解模式,实现了在传统哲学理论中割裂的人性的统一.马克思在思维方式上的此种变革,也是当代中国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未来的重要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3.
民族艺术通过现代媒介使其在传播上实现了超越区域性时空制约的开放态势,以使受众在审美接受上获得了更大空间与更多时间上的自由.由现代媒介建构起来的"人一机"相对的关系,将传播者与接受者隔离开了,使审美接受主要体现为间接参与的媒介体验.现代传媒所具有的直接诉诸视听的"大众化"特性,使得更多受众的艺术审美接受凸现为娱乐消费与消遣性.面对现代媒介,接受主体便失缺了与"在场"受众群体之间应和与确证的可能,而更主要的是在个体愉悦中获得心理上的自我确证.  相似文献   

14.
"革命"是认识与实践领域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通常的理解是褊狭的,甚至导致误解."革命"概念的本义是指带有进步性的结构转换,最早源于科学认识中的思想领域.把"革命"看做是武装夺取政权的暴烈行动,这只是18世纪以后概念发生的转义,在这一点上与传统的教科书截然相反.仅仅把"革命"这样一个重要概念理解成通过暴力改变政权形式的"社会革命",其实只是儒家传统革命观的现代诠释.深刻理解革命概念的丰富内容,树立一种现代的革命观,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之一,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从实践哲学到"实践的解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界多将马克思的哲学理解为实践哲学,但是这种理解容易造成对"实践"概念理解的无意识,使实践概念本身成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实践的"形而上学.这种实践的形而上学是对以往以"解释世界"为特征的"理论的"形而上学的"批判"和"颠倒",但"颠倒"的形而上学仍然是形而上学.我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应该理解为"实践的解释学",它是实践哲学的深化和发展,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对实践概念本身的反思和批判,它着重分析实践的可理解的"前结构"和对"实践的理解",这与马克思对实践概念和实践的理解的强调是一致的.同实践哲学相比,实践的解释学使实践概念摆脱了总体性的"理论"形态,呈现了开放的、历史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婚恋综艺节目发展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时间,其满足了受众对于爱情的无限遐想,引发了社交媒体上关于亲密关系的热切讨论。借助卢曼系统论分析视角,揭示出婚恋综艺深得受众喜爱的原因在于其主题信息汲取自真实现实,婚恋综艺在操作加工信息基础上营造出虚拟现实,其与真实现实贴切之密切使得受众常常在两者界线上跨越,利用虚拟现实信息理解自身真实处境。在婚恋综艺的影响下,受众的恋爱观念以及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倾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需要警惕的是,“亲密关系”由私人范畴走向公共空间,正逐渐演变成一种可供大众消费的情感商品,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与后果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7.
与洛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自然法论者)把财产权理解为人所天生固有的自然权利,以及黑格尔为代表的法哲学家主张财产权是一种奠基于契约论之上的法权理论不同,马克思把财产权理解为人的自我实现和自由发展的一种"妨碍"。在他看来,"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关系"意味着人们(包括资本家)不再把彼此作为完整的"类存在"来看待,而是当作相互利用和获取利益的工具来对待。马克思与洛克和黑格尔等在财产权问题理解上的这种分歧,主要根源于他们对财产权之本质的认识,以及他们对其历史性限度是否自觉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信息查寻行为的认知心理学模式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凡迪  范立国 《理论界》2004,(3):174-175
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对信息的查寻与获得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素质,因此,对于受众的信息查寻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研究成为当前各相关学科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对受众信息查寻行为的研究在如图书馆学、情报学中早已开展,但将重点放在个人对信息查寻时的心理行为与确认决定行为因素的研究却最早始于1959年威斯特利(BruceWestley)和巴罗(LionelCBar-row)。快速发展的信息环境,受众信息查寻行为范式的研究问题受到了心理学、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等多学科的关注。在这其中基于认知心理学模式的构建,更为追寻受众信息查寻行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提供了独…  相似文献   

19.
巴门尼德混淆了动词"是"的两种不同意义,即混淆了存在意义上的"是"与谓述意义上的"是",从而不加区分地认为谓述所是的东西也存在,"是者"问题由此肇始。从亚里士多德普遍性学说中发展而来的共相理论,克服了柏拉图主义混淆概念与存在两大论域的逻辑错误问题,澄清了概念与存在的关系,从而消解了源于古希腊哲学的"是者"问题。"是者"不是概念与存在的同一,而是概念本身。原来对于"是者"的本体论研究就转向对于概念的认识论探索了。  相似文献   

20.
元语言理论的形成和语言学的元语言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语言理论萌芽于为消除"悖论"中的逻辑矛盾而提出的类型论思想,直接导源于为定义真理概念而提出的语言分层理论。学界对元语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界定尚存分歧。纵观元语言研究史,存在逻辑学(或哲学)的元语言观和语言学的元语言观两大分野。基于语言学的元语言观,提出交际解说元语言、词典释义元语言、语义分析元语言三种元语言基本功能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