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郗戈 《学术研究》2012,(4):27-33
与传统哲学教科书模式所表述的"超历史"的"普遍原理体系"不同,历史唯物主义有其时代性的问题意识。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克服资本主义所导致的诸种对抗性、分裂性矛盾,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问题意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主要不是贯穿于任何历史时代、地域文明的"普遍历史过程",而是"资本主义现代性"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主旨主要不是发现、阐明超越时代差别的"普遍历史规律",而是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建构社会主义"新现代性"。历史唯物主义本身不是"纯粹历史哲学",而主要是一种关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社会理论",其理论特性主要体现为: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性立场和超越现代学科分工的总体性视野。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政治经济学批判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其意识形态批判的延续和开辟的新维度。通过对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之中,剖析了资本主义的整体结构,从而把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推进到对作为"现实历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由此发展和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体来讲,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对私有财产和拜物教的批判,真实地找到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切入点——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找到了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并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真实路径——私有财产;找到了揭示隐藏在"物与物的社会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秘密——拜物教;找到了现实的人受到奴役和压迫的抽象实体——资本。在这个意义上,政治经济学批判本质上就是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继续和拓展。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2016,(3)
弗洛姆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他通过对资本主义危机的批判建构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其批判方法的特质通过从个体异化的生存方式考察危机、从个体心理意识的变异解读危机、从个体进行道德革命扬弃危机得以展现。社会心理批判构成了弗洛姆研究资本主义危机的方法论特色。弗洛姆关注社会个体,侧重于对资本主义危机进行微观解说,微观视角促成了弗洛姆批判资本主义危机的理论贡献,但他又过分强调微观革命,由此亦决定了其理论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从马克思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来看,马克思是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中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他所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对于"市民社会"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分析的基础上的。虽然在研究中他也从现实的经验基础出发,但是他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来处理这种经验材料。他用黑格尔关于异化和异化的扬弃的方法来叙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他通过劳动的分析来探讨历史发展过程,而劳动的分析最终又转变成为资本主义批判的入口。他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不仅展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而且把这种唯物主义体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种实践的唯物主义又在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中深化了资本主义批判。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是资本主义批判的批判哲学。  相似文献   

5.
拜物教批判是马克思思想成熟时期思考正义的"始源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拜物教批判与正义批判在马克思那里具有同构性.通过拜物教批判,马克思揭示了物的背后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质,进而否定了资本主义正义观的所谓天然性.从拜物教、价值形式与历史过程的关系中,马克思总结出了"正义"的"历史性"特性,从而否定了资本主义正义观的所谓永恒性.当然,揭穿拜物教将物化的社会关系神秘化和永恒化的意识形态企图,也就容易拨开资本主义正义观精心设计的意识形态迷雾.通过拜物教批判的语境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的确对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给予了强烈的正义性谴责,"正义"在马克思那里并没有缺席.  相似文献   

6.
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使个人成为个体,有了不同于类主体、群体主体的价值理性的个体价值理性。个体通过自主、有目的、主动、能动、自由的活动,展现他的"主体性",而个体价值理性就是在个体发挥"主体性"的对象性关系即主客体关系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得以建构的。个体价值理性的建构性特质包括从人是建构性的存在、个体是自己价值理性的建构主体、个体在生活活动中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辩证批判是一种矛盾分析方法指导下的"内在批判"。辩证地把握现代性的内在矛盾,说到底是要把握住资本逻辑及其二重性。内在批判的根据和立足点都内在于现代性的社会历史进程,都根植于现代性自我扬弃的矛盾本性特别是资本逻辑的二重性之中。现代性的内在批判指向了现代性的"内在超越",超越的前提和路径也是内在于历史过程的,其实质是资本逻辑的自我扬弃趋势。批判与超越的内在性质,决定了社会批判中始终蕴含着社会建构的指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内在批判对于引导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外在化"局限的当代矫正、重建工具理性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基础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建构中民族精神动力功能的层次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任务,需要有强大的民族精神支撑.从社会个体层面来说,中华民族精神促进和谐社会建构主体自身的身心和谐;从社会关系层面来说,中华民族精神促进和谐社会建构主体间的社会关系和谐;从民族整体层面来说,中华民族精神增强和谐社会建设所必须的民族凝聚力;从民族关系层面来说,中华民族精神维护和谐社会建设所必须的民族文化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财富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范畴。重商主义仅仅抓住财富主体内容的对象化金银,直接将交换价值看作财富。重农学派否定了重商主义的交换价值财富观,将财富的主体性归结为具体的农业劳动,肯定了具体劳动及其创造的使用价值。亚当·斯密从具体劳动上升到劳动一般,虽然也将交换价值作为财富的表现,却是对重商主义的否定之否定,实现了交换价值与抽象劳动的统一,是资本主义意义的劳动财富观。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劳动财富观的批判,指出了其异化劳动财富观的本质,揭示了财富物质内容、主体内容和社会关系之间的内在逻辑,阐释了社会主义劳动财富观的理论内涵。将马克思的财富观归结为"人本主义",资本主义财富观归结为"物本主义",是一种脱离社会关系的抽象表达。只有深入理解马克思财富观的历史意义和理论内涵,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0.
马克·波斯特在《信息方式》和《第二媒介时代》中关于媒介信息方式如何"建构主体"的功能学说,其实是在解构"我说故我在"的媒介神话。媒介"主体建构"功能的实质,就是媒介在虚假的意识形态层面所发挥的"主体"招魂的功能,即被媒介信息方式建构的"主体"实际上是"他我"而不是"主我",是"我被说故我在"而不是"我说故我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6,(6):18-25
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进行生态学批判,无疑是马尔库塞批判理论最为主要的内容之一。马尔库塞认为,要克服资本主义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必须进行生态革命,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他主张通过引导技术发展新方向和推动社会关系变革的双重路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开创了资本主义批判的新视角,为重新建构当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林子赛 《理论界》2011,(11):93-95
本文回顾了"物化"思想的历史脉络,分析了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讨论的一个核心命题"物化",即由于物质匮乏引起的"人类的实践物化"和"人的物化"问题。同时,阐述了萨特借助于个体生存的体验以及群众的实践,走向不起整体作用的整体化,扬弃物化,超越惰性实践,实现个体的自由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对近代哲学的"主体性"观念进行深入的批判,这是现当代西方哲学的重大主题之一."主体"的"实体化",使得"主体"成为无根、独断和封闭的存在,这是导致"主体性"批判的深层根源.现当代哲学的"主体性"批判破解了"主体"的"实体化",有力地深化了人的自我理解,取得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成果.但是,"主体性"批判又有其限度,在消解"实体化"的"主体"之后,作为"非实体化"的"价值主体"仍然有其不可消解的存在合法性.在摆脱现代性方案的教条和独断倾向,破解"主体性"原则的实体化思维方式的前提下,捍卫个人作为价值主体的地位,实质就是在捍卫文明发展所凝聚的重大成果.这既构成"主体性"批判的限度,同时也是"主体性"批判的深层旨趣.  相似文献   

14.
一、社会主义启蒙的意义作为发展中社会的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在原本十分落后的国度中实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社会主义实践,在相继取得政权以后,“空想社会主义”变为“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变成人类解放的运动。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毫无例外地进行了一场广泛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以及对未来实现了一次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观念革命。这场教育过程大致沿着意识形态批判——历史设计——社会运动整合的路径演变。意识形态批判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的共产党意识形态完成对资本主义的、前资本主义的落后意识…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辩护论"是西方学者诠释资本主义政治合法性的一种理论话语,主张回到马克思,强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西方社会的批判价值。这种隐喻式"辩护"对重拾马克思主义信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必须认清西方意识形态辩护论的阶级实质,这种看似超脱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阶级性的辩护面孔,实质上只是在为后危机时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寻求出路。对此,我们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旗帜鲜明地批判"意识形态辩护论",避免陷入西方国家谋求"政治同化"和"制度趋同"的话语陷阱,又要积极借鉴西方意识形态资源的运行策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16.
詹姆逊把全球化作为晚期或跨国资本主义的空间表现,并在文化政治策略上提出反思、批判资本主义达到个体解放的可能形式——"认知测绘"。经由詹姆逊关于全球化空间的理解,将考察视角由个体转换为民族国家,由文化层面延伸至经济领域,可以彰显马克思资本理论的当代意义。马克思资本理论能够揭示造成后发展国家历史处境的根本原因,建构中国关于全球化的"认知测绘"。中国需要辩证对待资本逻辑支配的全球化及其双重效应,谋求以资本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四个方面.由于这种"异化论的逻辑"是建立在"未被异化的本真态--被异化的非本真态--扬弃被异化的非本真态实现不被异化的本真态"的预设之上,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放弃了这一先验图式,指出"我对我的环境的关系是我的意识",将"个人"和"社会"视为两个不同层面的关系的"项".广松涉将这两种不同批判维度看作从异化论的逻辑到物象化论的逻辑的转换.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一种政治分析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新论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存在论概念,他的意识形态论不是为了颠倒虚假意识来获致真理性认识,更不是为了建构一个一般社会认识理论,而在于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来揭示人类生存的状况,并谋求这种生存状况的改变.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集中代表,无产阶级由于能够形成彻底革命的意识,因而其阶级意识不是意识形态.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并不适用于全部历史时代的社会结构,它仅仅适用干阶级社会又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论从属于他的国家理论.  相似文献   

19.
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法"超越了前人对空间性质的争论,认为空间是社会生产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关系的重组与社会秩序实践性建构的过程。列斐伏尔对空间的认识论打破了传统二元论的思维方式,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空间进行三元辩证法的解析,阐述了资本主义抽象空间由于自身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矛盾,而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崩溃,进而探讨建立一个差异性的空间———社会主义。列斐伏尔以空间作为哲学批判的基点,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从时间向空间的转向。  相似文献   

20.
正像个体的"言语"不同于社会的"语言",商品对个体的"使用价值"不同于作为社会关系的"价值"一样,价值哲学中的"价值"是社会关系价值,它不同于物对人的"价值事实"。人的普遍需要是个体层次的物对人的关系的"普遍事实",而不是社会关系层次的"普世价值"。以普遍人性与普遍理性为基础的"绝对普世价值"是不存在的,而作为评判社会关系行为的共同准则的"相对普世价值"是否存在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应当在人类历史实践发展中考察其存在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只有在和平与发展作为全球化主题的当代,才产生了对"相对普世价值"的社会需要和生成条件。以自由、法治、民主三层构成的近代西方社会价值标准,适合于个人本位的、具有法治与基督教传统的早期资本主义移民社会,已经不适应于金融资本与垄断资本网络支配的当代社会,更非全球"普世价值"。各国传统价值将在当代实践中发生巨大变革,进而融入正在生成的当代"相对普世价值"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