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体论旨在寻求“何以可能”的根据 ;寻求“什么”何以可能 ,构成特定的本体论。本文提出并论证了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的三重内涵 :把本体论定位为对“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寻求 ,实现了本体论理论内容的变革 ;把对“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寻求诉诸对人的历史活动的理解 ,实现了以唯物史观为依托的理论基础的变革 ;把对“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寻求诉诸“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实现了本体论与“革命的、批判的”辩证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在黑格尔的精神哲学中,人的解放展现为精神外化运动过程中劳动基础上人的内在必然性(自然现实)与外在必然性(伦理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针对卢梭等人的自然状态理论忽视劳动及劳动基础上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对人的解放作用,黑格尔指出劳动与市民社会是人的解放的必要环节,它形成了自然必然性与自由普遍性相统一的伦理性的整体事业;政治国家是人的解放的充分条件,它构成了个体主观自由与共同体客观自由相统一的活的伦理实体。马克思在肯定黑格尔解放伦理思想的合理性的同时,对黑格尔解放伦理思想在实际中具体展现的市民社会的利己主义性质与政治国家的虚幻性进行了现实批判,指出黑格尔虽然正确地看到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是一种矛盾,但是他只是囿于作为抽象劳动体征的私有制,企图以伦理国家来统摄市民社会以实现普遍自由,而要彻底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消灭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雇佣劳动以及资产阶级政治国家。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发展,思维活动的发达,人们从社会生活实践的需要中创造出了五花八门的文体样式.在我国历史上,文体样式经历了若干次大的变革,这种变革就是文体革命.每一次文体革命就是一次思想解放、思想革命的外化.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学术繁荣,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的时代.这是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周王朝日趋没落,奴隶制日益解体,封建制逐步确立,五霸兴替,七雄并峙,征战频繁.形势的动荡,生产的发展,制度的变革,带来了思想的大解放.士人阶级应运而生,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互相雄辩争呜,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学说见解.有的以历史兴废之迹发表自己的政见,大体形成了历史散文;有的以游说诸侯,宣传自己的哲学思想或政治主张,大体形成了诸子散文.这就变革了自殷商以来的甲骨、卜辞.书契、誓诰等文体的古板、玄虚、不易表达思想的弊病.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及现代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的多重空间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城市书写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作为故事场景而出现的城市空间展示和城市地标聚焦,到政治斗争、权力象征、人才选拔和节日狂欢等都市政治文化的书写,再到发迹变泰的平民梦想、两性相悦的市井传奇、司法公正的内在渴望所构成的市民日常生活描绘,古代小说的城市书写展示了远比地理空间丰富得多的政治文化表征和日常生活内涵。这些城市书写塑造了鲜明而各具特征的城市意象,同时这些意象又成为城市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文化想象,并使生活于同一城市的市民获得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立场。  相似文献   

5.
《国家与革命》写于一九一七年八、九月间。当时,正处在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时期;作为世界革命运动中心的俄国,正处于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关键时刻。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最迫切的意义。以伯恩施坦、考茨基为头子的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早就公开背叛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在大战时期,他们堕落成了社会沙文主义者,公开站到资产阶级政府一边,疯狂反对和镇压无产阶级革命。为了捍卫和发展马克思的国家学说,彻底批判修正主义,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十月革命前夕的紧要关头,列宁写了《国家与革命》一书。  相似文献   

6.
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马克思把关于“世界何以可能”和“自由何以可能”的理性思辨,革命性地变革为关于“解放何以可能”的实践哲学,形成了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理解和变革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跳出现行的学科分类的思考方式,才能深切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理解马克思的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  相似文献   

7.
到今年三月十四日,马克思这位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离开人世已整整一百周年了。对马克思的最好的纪念,就是以马克思的革命学说为指南,坚持走他所开创的革命道路,实现他的伟大理想——共产主义。 一百年来,尽管人世间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马克思所创立的无产阶级求解放的革命理论并没有过时,而是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而发展。  相似文献   

8.
如何为生态危机寻求政治解放路径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福斯特看来,全球性生态危机源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可持续性,因此为了防止生态危机演变为"最后的危机",需要以一场兼具社会革命的生态革命对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变革。但是,依赖于"技术绿化"的生态工业革命因其被资本逻辑所主导,表现出与资本主义的同构性。因此,真正的生态革命有赖于生态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联系,最终实现生态社会主义。虽然福斯特的分析主要立足于资本主义批判的视角,但其理论依据与分析结果对于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中国城市社会,市民日常生活所需为摊贩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摊贩则成为城市的流动风景,装点了城市之声、城市之味和城市之乐.流动摊贩花样百出的叫卖声、招徕生意的器具声宛若城市的交响乐,滋润着五味俱全的城市味觉,形塑着城市品牌与市民品味;流动摊贩售卖货品,又身怀生存绝技,表演街头艺术,丰富了城市大众娱乐,增添了都市的草根色彩与平民精神,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与城市大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完成了划时代的哲学革命,作为其结果,又创立了崭新的革命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这一不朽勋业的辉煌结晶。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哲学新创,实践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深刻的哲学底蕴,只有实践唯物主义导致历史唯物主义并与之相结合,才构成马克思完整的哲学革命观,真正反映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实际历程。所以我们看到,在1844年以前,马克思虽然在许多论著中都阐发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但由于缺少实践唯物主义作为其内在的哲学根基,因此,这些思想始终是零散的,一直停留在经济与政治关系的第  相似文献   

11.
大革命时期,中共的革命思想以政党化的方式渗透于社会。一些妇女在革命氛围中逐渐接受了思想的改造,革命意识得以觉醒。她们从革命的边缘人转变为拥有共产主义信仰的革命群体,逐步走入革命的中心。妇女入党宣誓了妇女的政治态度和革命观的选择,她们的革命视域具有社会解放与自我解放的双重特性。与此同时,随着革命的深入,妇女革命的主体性越来越强,妇女党员增加成为一个趋势。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理解和实践"人的解放"时,偏重于人的政治解放和人自身的解放这两个环节,而对人自身的解放,则又偏重于人的思想解放.毛泽东关于人的解放的探索,主要围绕着人的政治解放和思想解放两大主题展开,早期以国民性改造来谋求人的思想解放,革命时期在政治革命与思想革命的统一中谋求人的政治解放,建设时期则在文化批判与文化建设的互动中谋求人的全面解放.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 ,城市人口剧增而生存空间日趋缩小。在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的今天 ,我们面临一个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怎样改善我们城市的人居环境 ?而当德国柏林 1994年建成第一座生态办公大楼 ,成为全球物业绿色革命信号的时候 ,实际上 ,就已经向我们启示了改善人居环境的具体途径 ,展现出城市环境革命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曙光。生态楼是环境意识生态原则、建筑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刻意利用建筑空间、发展城市生物生产 ,增加城市生物物种多样性和其自然生产力 ,以形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是它的根本特征。在生…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它不是孤立自在的、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在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时期,民族问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这个时期民族问题的基本内容是,废除封建专制,确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建立统一的国内民族市场,把操着统一语言的人们统一成一个民族国家。 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期,民族问题则成了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帝国主义把民族问题从一国之内的问题扩大成世界范围的民族殖民地问题。十月革命把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殖民地解放运动联系起来,结成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阵线。民族殖民地解放运动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同盟军,无产阶级革命如果设有民族殖民地解放运动的配合,要战胜帝国主义是困难的;民族殖民地解放运动如果没有世界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要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取得斗争的胜利,也是不可能的;胜利后,如果不把民族民主革命进一步推向社会主义革命,要想彻底解决民族问题,求得民族的完全独立和发展,更是不可能的。只有社会主义才是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唯一道路。  相似文献   

15.
继五四启蒙模式之后,中国社会选择了以无产阶级革命为手段,建立民族国家的新方案,无产"大众"成为解放的主要对象和革命主力军。文学要参与社会发展的新路向设计,就要承载社会革命和解放大众的使命,教育引导大众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主体。当时的文学论争中,左翼作家批判否定了"大众"认识和界定的多样性,营构了"大众"的无产阶级内涵。在"写大众"的文本中,作家依循无产阶级革命理念,将阶级"大众"叙述为社会变革的新主体。话语论争、理论引导和作家叙述共同建构了"阶级大众"的合法身份。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人权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开拓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力 《社会科学》2005,42(5):40-45
人的解放是一个历史的命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革命学说,凸现的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人的解放的宗旨,完成了革命与人权的辩证统一;邓小平对人权的开拓,映衬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的解放的新内涵,开始了建设与人权的和谐交融;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人权先进本质的彰显与西方大国“人权-霸权”悖论的揭示,既高扬了现代人权精华,也捍卫了世界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邓小平“人权-国权”的交融模式成为第三代人权观的精辟阐释,对人类进步而言,它引领了社会发展观的新变革;对人权运动来讲,它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性的双重意义;对马克思主义来讲,它是马克思主义人权和人的解放学说在当代的升华。  相似文献   

17.
西欧早期的城市及其发展与资本主义的起源息息相关,本文从城市市民阶级出现、城市争取自治权的斗争、市民阶级参与政治促使西欧议会制度初步形成等角度,探讨城市的发展对资本主义产生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仰海峰 《东岳论丛》2005,26(2):34-41
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 ,对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论分析视角。从黑格尔的国家理性转向市民社会批判 ,这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变革中的重要一环 ,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析不再重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中 ,以资本逻辑为基础 ,马克思揭示了现代市民社会与现代国家同资本逻辑的内在同构关系 ,指出只有以资本逻辑为基础才能真正地揭示现代市民社会与国家的本质规定。要真正地颠覆现代市民社会与国家 ,就必须从政治解放转向社会解放 ,以“自由人联合体”实现对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正> 马克思主义认为,城市是一个积极的起创造和组织作用的因素。由这一因素所决定,历史上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必然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崭新的局面。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就曾被很多学者视为社会经济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春秋战国城市的兴起和发展,虽然没有能够孕育出作为资产阶级分子的前身——“自由的”、有等级的城市市民,并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广阔的政治经济基础。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系伴随封建制的萌发而兴起,又在封建制逐步确立和巩固中得到发展,在封建社会前期的具体历史  相似文献   

20.
列斐伏尔开辟了研究人类解放的一个崭新领域——日常生活解放.他试图从人类身处的风格消失、“意义零度化”的日常生活内部的矛盾与生命力的角度来反思和批判现代社会,寻找人类解放的希望;只有文化革命才能超越本质主义和理性主义,逃避政治经济制度的强制力,终结社会的异化,拯救人的命运,恢复人的主体性;列斐伏尔是将马克思隐含着的、历史推测性的人本学推向了生存论的现象学或历史生存的阐释学视野,但其解放观又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文化决定论的泥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