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我国区域金融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有四条途径。即提高储蓄率、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比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节约金融体系内资金。因此实行怎样的区域金融政策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影响。本文认为 ,我国应实行如下区域金融政策 :着眼于区域间的经济差异 ,在不影响全国统一大金融市场的前提下 ,构建有差异的区域金融体系 ;着眼于货币化程度的区域差距以及货币政策功效的区域差异 ,实施区域间有差别的货币金融政策 ;着眼于区域间有差别的金融资源 ,优化金融的区域布局。  相似文献   

2.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并采用Moran指数和Lisa指数以考察中国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经济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域服务业集聚程度存在明显的全局空间正相关,各省域间服务业发展水平不平衡,东部西部的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结构差异扩大。因此,要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稳步推进各地区的服务业集群建设,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空间和结构两个视角考察2011—2020年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异的研究表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差异不断缩小,空间分布上东强西弱、南强北弱和增速上西快东慢、北快南慢的特征显著。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异的形成机理为: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分别是横向东中西三大地区和纵向南北方两大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异的主要空间来源;除中部地区外,覆盖广度差异是全国及其他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内源结构性因素中覆盖广度差异、使用深度差异和数字化程度差异对全国层面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异的作用强度依次降低;外源社会经济因素中,经济发展差异和金融科技水平差异均是影响全国及分区域层面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各要素差异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1995~2010年中国财政公共服务支出数据,测度和勾勒出分税制改革实施以来中国财政公共服务支出的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分析了财政公共服务支出规模、力度和增加值的地区差距,并运用泰尔指数对财政公共服务支出地区差距变化的区域构成以及区域间和区域内差距的变化过程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指出:国家财政公共服务政策应着力于缩小落后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建立以公共服务产出为导向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区域间公共服务支出的协调发展,以缩小不断扩大的区域间差距。  相似文献   

5.
基于窗口参比Malmquist指数法,采用全国31个省市2009—2016年的面板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全国农村金融支农效率。研究发现:(1)农村金融支农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是下降的,但有不断改进的趋势;(2)农村金融支农的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既有技术变化的因素,也有效率变化的原因;(3)绝大多数省市农村金融仍处于规模效率状态;(4)全国四大区域农村金融支农效率差异较大,东部、西部、中部及东北地区技术变化指数依次递减,且每个区域各省份之间也存在差异。因而,有效提升农村金融支农效率,必须强化技术创新,提高农村金融要素的集约化利用效率,立足服务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多维度推动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03-2008年23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运用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土地市场化水平地区差异产生的原因,寻求促进区域土地市场发展的应对之策。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三大区域土地市场化水平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一级土地市场化水平省际间的差异越来越小,但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省际间的差异却有所扩大。三大区域土地市场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变化始终受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变化的共同影响,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小于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对总体差异起决定性影响作用的是三大区域内部的差异。要提升我国土地市场化的水平,一要加大低市场化水平地区的土地制度改革力度,尤其是要加快西部土地市场化水平较低地区的改革步伐。二要强化农地非农化市场的建设,不断加大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改革力度。  相似文献   

7.
何枫  杨超 《东岳论丛》2023,(1):44-55
本研究首先将空气质量指数(AQI)作为非预期产出纳入环境效率评价体系,采用超效率SBM-DEA模型对我国2014—2019年省际环境效率进行测度。其次,建立了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环境规制强度的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了中国省际环境规制强度。最后,运用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环境规制强度对AQI环境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就地区分布而言,AQI环境效率和环境调控强度呈现出明显的“西低东高”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这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特点是相一致的;第二,空间自相关检验表明,我国各省之间存在较强的AQI环境效率的正空间溢出。第三,环境规制强度与AQI环境效率呈现倒“U”型关系,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即东部、中部地区处于倒“U”型曲线的下行阶段,西部地区处于倒“U”型曲线的上行阶段。本研究丰富了环境效率的研究体系,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提高环境效率的政策建议,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6,(2):44-49
通过运用DEA模型,利用中国30个省区的金融支农数据,对区域金融支农绩效水平的实证可以得出:中国金融支农的生产绩效平均水平较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失衡和利用不充分。金融支农的纯技术绩效和规模绩效平均水平不高,农村金融制度运行与管理水平、农村金融资源投入规模整体上还比较落后。同时,中国金融支农生产绩效、纯技术绩效和规模绩效存在着区域间不平衡和区域内不平衡的现象。总体来看,金融支农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尚未形成良性发展态势,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市场体制改革,构建多层次竞争性农村金融组织,扩大农村金融资源供给,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优化农村金融环境,从根本上提高金融支农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9.
唐兴霖  李文军 《学术研究》2013,(7):79-86,159
作者采用1995—2010年中国教育支出数据,从教育支出规模、力度和增加值的地区差距,并运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区域教育支出地区差距变化以及区域间和区域内差距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四大区域教育支出在区域分布上呈现东部与西部地区高、中部与东北地区低的基本格局,东北地区教育支出规模最小、力度最弱、获得增加值最少;由于区域内与区域外差距对教育支出地区差距的共同作用,近年来区域内差距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加强对中西部的支持,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建立稳定的教育支出增长机制,加强对中部和东北地区的支出力度;在增加教育经费中,应考虑人口因素;加强区域内教育支出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区域内相对落后省份,以缩小不断扩大的区域内差距。  相似文献   

10.
关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实证研究较多,但绝大多数的研究都忽略了地理位置对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经典理论一般认为经济或金融发达的地区对周边都会有正的外部性,可现实却不一定如此.本文运用空间计量的Moran's I指数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全局和局部的检验,发现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都具有很强的空间依赖性,同时这种依赖性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强,有些地区虽然农村金融发展水平高,但是对周边地区的农村金融发展并没有起到促进作用.此外,我们还运用空间误差模型SEM对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基本上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达到90%,金融机构信贷账户占农户31%,无论是覆盖面还是农村金融总量在世界范围内均处于领先地位.然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金融服务能力弱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从而造成了农村金融服务低效率现象.建议通过开展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金融改革,进行金融组织和产品创新,适度竞争发展民间金融,采取政策扶持和政策引导等措施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994年-2009年湖南省内不同区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MLD指数的(动态)测度与分析,发现在测量期间内湖南省区域收入分配差异总体呈持续扩大趋势,湘东、湘中、湘西区域间收入差异是影响全省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均衡地区间支付转移水平是解决收入差距日异扩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文章构建涵括绿色投入、绿色产出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法测度2013—2020年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效率。而后借助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Moran指数分析法以及Markov链,揭示八大经济区绿色金融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与动态演变趋势。实证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发展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分区域来看,东部沿海经济区绿色金融发展效率相对较高,长江中游、南部沿海与北部沿海经济区处于领先水平,大西南与大西北次之,黄河中游与东北经济区相对滞后。进一步分析区域差异与变化趋势发现,绿色金融发展效率总体差异总体呈增加趋势,区域间差异是产生该差异的主要来源,且各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效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或跃升转移趋势。对此,提出多维发力,创新绿色金融体制机制;精准施策,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协同运作,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为推动绿色金融质效变革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贫困地区东中西部21个省市及自治区普惠金融发展助推精准脱贫状况,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其效率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在剔除外部环境因素情况下,无论从中国贫困地区整体来看,还是分东中西部分地区来看,普惠金融发展助推精准脱贫的效率均处于较高水平,效率值均高于0. 90,但效率水平未达最优,仍存在提升空间;通过分省份效率值的分解,发现西部地区普惠金融扶贫效率值高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且制约当前普惠金融扶贫效率的主要因素在于规模效率的低下。基于以上研究结论,要提高普惠金融发展助推精准脱贫的效率,必须调整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定位,深化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加快农业银行业务经营战略转型;分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重点改革以县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形式;加快农村贫困地区普惠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健全贫困农户信用和经济档案,完善农村信用评级制度。  相似文献   

15.
基于构建的新基建发展潜力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了2010—2021年30个省份的新基建发展潜力指数,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对全国新基建发展潜力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和分解,并阐明其空间差异的来源,运用核密度估计和Markov链分析我国新基建发展潜力的分布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全国新基建发展潜力综合评价指数总体上呈现出“M”形不规则的波动增长形态,且新基建发展潜力呈现出“U”形变化趋势。八大区域内差异存在区域异质性,且出现了分层现象。分解分析发现,新基建发展潜力的空间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其次是超变密度,区域内差异贡献度最小。全国总体分布曲线中心位置和变化区域有随时间推移不断右移,存在由“单峰”向“双峰”(主峰+侧峰)演变的趋势,全国总体分布曲线峰值波动下降并未出现明显极化现象,后期极化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6.
选取2010~2015年全国30个省级区域的企业部门杠杆率作为样本,使用空间杜宾面板数据模型(SDM)和空间回归模型偏微分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企业杠杆率的空间结构及区域间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企业杠杆水平存在空间相关和异质性,但区域间杠杆变化的联动机制和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具体而言,本区域的经济增长对本区域杠杆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外区域的杠杆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而金融波动的作用则恰好相反。基于此,通过添加经济增长和金融波动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以及人口增长、CPI等宏微观指标作为控制变量,进一步考察不同区域的企业高杠杆形成机制的相异性。最后,据此提出重视区域和行业差异、完善产业链去杠杆联动和构建区域企业去杠杆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和数字治理三个维度54个指标构建了中国大陆省级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并基于2005—2019年30个省份的数据,探究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差异特征与动态演进。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总体速度较快,其中数字治理增长速度最快,但省际之间发展差异较大,在空间上呈非均衡性分布态势,其中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数字经济发展总体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平均贡献率达63.2%。随着时间推移,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正逐年减小,但近年来收敛速度有所放缓。此外,各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空间分布上呈高—高集聚、低—低集聚态势,且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相邻能够提高本省份数字经济向更高水平的转移概率。因此,实现地区与省际间数字经济的包容、普惠、协调与互促发展是中国数字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与内容。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2010至2019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乡村振兴指数,利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以及莫兰指数研究我国乡村发展规律。研究发现:(1)从空间演变规律来看,乡村振兴具有地域聚集性,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等东部地区乡村振兴指数呈现高-高集聚的空间正相关,而生态功能区为主的西部地区呈现低-低集聚的空间正相关;(2)从时间演变规律来看,乡村振兴水平在稳步提升,而且区域之间呈现收敛趋势,但“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并未改变。据分析,我国乡村演变规律与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地理区位相关,据此提出乡村振兴两个逻辑:乡村振兴要与区域发展战略相融合、乡村振兴要与新型城镇化相融合。  相似文献   

19.
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是区域旅游空间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运用最邻近距离指数、基尼系数和β指数、γ指数分析方法,结合GIS技术,对厦漳泉地区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厦漳泉地区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呈凝聚分布;集聚程度高,但分布不均匀;旅游景区连接度较差。并提出在同城化背景下如何对厦漳泉地区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T(o)rnqvist指数量化分析了结构效应对我国1997~2005年生产率的地区差异的影响.各地区与东部相比生产率的差距有较大的结构效应,尤其是东北地区.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其他行业的生产率增长缓慢扩大了各地区与东部地区生产率增长的差距,而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发展则有助于生产率差距的缩小.各地区与东部生产率差距的产业影响各不相同.产出结构的变化是我国地区生产率差距结构效应的主要原因.东北有明显的Baumol效应,不具有Denison效应.其他各个地区存在着明显的Denison效应,不存在劳动向滞后部门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