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人与自然关系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关系之维是讨论人与自然关系时不可忽视的问题。然而,在过去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多是单维的,不是把人与自然之关系仅仅理解为认识关系一维,就是把人与自然之关系仅仅理解为欲求关系一维,都是片面的。这恰好取消了人与自然之关系的丰富性。其实人与自然之关系不仅应该有认识关系、欲求关系,而且还应该有情感关系。这种对人与自然之三维关系的理解不仅恢复了人与自然之关系的完整性,而且有助于我们告别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走向对人类尊严和自然生态的双重维护。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状态,由人与自然的和谐到人与自然的相互抛弃,再到追求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之中体现的不仅仅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更为重要的,其中隐含的是人与自然关系中人文意识的兴起,以及人类对自然给予人文关怀的一种文化必然。  相似文献   

3.
传统伦理学探讨的是人际道德,生态伦理学将道德研究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认为生态伦理学的价值取向是:追求人与自然整体发展,人与自然平等发展,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进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一大主题,科学发展观是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科学认识。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的实践过程,深化了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向,构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三方面: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含义;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过程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持续进行的途径。马克思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思想与当代环境保护思想是一致的,马克思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思想的价值取向为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思想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所论述的重要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的提出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人与自然思想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深化应用与创新发展,集中体现在理论维度上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现实维度上的促进发展与保护协同共生、价值维度上的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人与自然思想的指导下,发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体力量,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健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制度体系,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而真正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开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因而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构成了生态世界观的两个基点。人与自然同一性是二者和谐共处的基础,人与自然差异性是确立人之主体地位的基础。人与自然的相互规定性是生态世界观的前提条件,自然选择与社会选择的相互规定性是生态世界观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包括外在的现实和谐与内在的人性和谐两个方面。目前人们讨论得更多的是人与自然的外在和谐,而忽视了内在和谐的建构。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是人与自然外在和谐的根据。人只有在自身内部生成与自然和谐的人性,完成人与自然界的本质统一,才能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对象化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9.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陕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陕西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面临着经济发展任重道远、人口增长仍将持续、资源保护力度不大等突出矛盾。当前,陕西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非合作博弈的必然结果,其深层根源在于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自然观误区。低碳社会以人与自然的价值和谐为逻辑基础和价值依据,旨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作博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价值导向。在低碳社会视阈下,应坚持自然的"返魅"、"发展"与"环境"的统一、合理张扬人的主体性等理念,不断促进人与自然由矛盾对立走向全面和解。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的核心。渔猎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关系是协调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分化,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对立状态。随着生态文明的起步,人类开始调适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以期达到和谐相处。历史地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演化历程,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易位问题提出了高等学校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引进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创建生态道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不朽课题。启蒙运动打到了神权,确立了人权,人的主体性得到了确立。但是,启蒙运动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造成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立。法兰克福学派主张,用思辨哲学、非同一性思维和新感性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法兰克福学派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对于当前中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在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推进的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从农业文明时代的原始和谐到工业文明时代的对立与紧张,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峻考验。重温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关于人与自然和解的精辟见解,对于我们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在全球生态日益恶化的今天,重新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从哲学认识史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并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阐发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现实图景。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各时期的理论文本都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显现出一条逐渐成熟的思想发展线索:早期突破虔诚主义传统,赋予人与自然以独立的地位和性质;中期超越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人与自然关系;晚期在自然科学发展基础上和人类学打开的广阔视野下,丰富拓展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演进历程,不仅在个体认识发展意义上,而且在人类群体思维发展意义上,对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有重要启示,那就是一方面要避免重犯神秘主义、唯心主义、机械主义、形而上学的错误,另一方面在继承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基础上对其进一步拓展深化.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就是继承并发展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重构,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人与自然关系和谐重构的主要路径包括:认识理念的重构,这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重构的前提;生态文明行为观的建构,这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重构的关键;生态文明制度重构,这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重构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都不能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成为可能。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要求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中,坚持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人的主体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的。农耕时代,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原始的、低级的和谐状态,工业文明时代的人与自然处于失衡和错位的状态,在当代,必须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改造自然和尊重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关系。这是一个"和谐——失衡——和谐"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淮南子》的自然观,以开阔的整体性的眼光,将自然看作生生不息的和谐的系统,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同生共源,各有其内在价值,人类不能以优越者自居、主宰者自命,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理性依据。我们必须重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塑造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界,又要采取实际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