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模因论作为解释文化发展和进化的新理论,对于解释和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了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文化模因现象,并且阐述它在中西方跨文化交流中的传播方式和变异过程.通过对模因现象的拓展分析,结合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一般模式,尝试从模因论的角度,探讨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2.
从模因论及翻译模因论来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公示语的翻译则可以看成是公示语翻译模因或模因复合体的跨文化复制和传播。公示语翻译模因库(meme—pool),深入探讨其中的公示语翻译模因或模因复合体跨文化复制、传播的表现类型,可以为具体的翻译提供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何昕  潘利锋 《河北学刊》2012,32(4):186-189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视角。文化模因传播遵循着文化进化的规律,经历着保留、变异和顺应的动态进化历程。从模因的视角看,红色文化模因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异,红色文化模因的变异顺应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人们的认知因素和时代前瞻需求。而红色文化模因在新时期的变异与顺应促进了红色文化模因的成功复制,加速了红色文化模因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靠复制和传播而生存.从模因论视角,翻译活动是通过语言进行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译者的重要使命即译者解码源语模因及用目的语模因重新编码以传播源语模因在此过程中使得以凸显.文章以模因论及翻译模因论为指导,通过构建汉语公示语模因在翻译活动中的传播路径,尝试分析汉语公示语英译中翻译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方式,认为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两种传播方式同样适用于汉语公示语的英译.译者选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对汉语公示语源语模因予以巧妙编码,发挥公示语在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方面应有的功能,更好地为来华外国人士提供各种便利.  相似文献   

5.
从模因论的视角看文学翻译策略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在同一文化中往往是通过模仿,尤其是语言进行传播.从模因论角度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语言经过模拟的手段得以丰富,而模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可以把文学翻译看作是异国文化的模因通过语言向本国传播的过程,文化模因的传播过程对文学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文学翻译中的归化策略是文化模因传播初期的必要阶段,异化翻译是文化模因传播发展的要求,而杂合翻译则是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文章依据模因的传播特性,探讨了模因传播过程对翻译的影响,并分析了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与模因传播的关系。归化翻译是在译入语文化中找到与源语言文本中相似的模因来帮助读者理解异域模因,适用于文化接触的初期阶段;而异化翻译法是把一种文化及语言中的信息以近乎保持本来面目的方式转换成另一种文化及语言,这样就为后者带来了全新的成分,增加了异质文化的信息。异化翻译法有利于两种异质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流和渗透,促进文化之间的融合,可以说异化翻译是模因传播的要求和趋势。  相似文献   

7.
网络语言中的模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模因的复制、传播为网络语言的形成提供了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文章介绍了模因的概念,同时对网络语言中的模因现象进行考察.以模因的周期理论,说明中英文词语声音、数字、成语、谚语、俗语、名言、诗词名句和电影台词等模因在网络语言中成功地复制和传播的原因,着重分析了基因型的网络语言的模因和表现型网络语言的模因.文章以模因论为基础,通过对网络语言的模因现象分析,为网络语言的发展以及打造网络语言中的强势模因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模因论视阈下的典籍英译研究——以《道德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模因论的视阈下,中国典籍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传播过程中,遵循文化进化的规律,充满了中国文化模因的变异、选择和遗传;文化传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整体趋势是中国文化模因的要义或其完整特征逐渐在英语世界传播开去.  相似文献   

9.
模因被认为是文化的基因,靠复制、传播而生存。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语言又是模因的载体之一,反过来制约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大众传媒中的流行语是模因的有效载体,它促进了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但也有消极的语言模因给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合理利用语言模因论的复制、传播特点和规律去管理媒体语言的使用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网络语言传播的模因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仿照基因而得名,通过语言复制和传播,同时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语言模因的传播和复制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方式.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网络话语传播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论语》的英译是西方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模因与《论语》中的儒家文化的不同译本的分析,可以发现模因正是文化传播的有效桥梁,而文化的传播也正是模因进化的结果。儒家模因正是在文化进化与模因论相结合的背景下通过中西方译者的不断努力实现其传播和传播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2.
随着英语变体研究的深入,中国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借用文化进化和传播的模因论,分析中国文化影响下的英语词汇,它通过自身的某些特点,满足了模因复制的选择标准,成为一种强势模因,从而顺利通过同化、保持、表达和传播的四个阶段,因此为人们注意、理解、接受并使用。  相似文献   

13.
人类语言模因的传递是以基因般的模式进行的。从翻译的角度看,翻译要实现的是一种语言模因跨语言环境的复制和传播,这一过程是由译者对源语语言模因的解码、编码和新的语言模因在目的语中的传播两部分构成的。文章以基因型网络文化用语模因为例,探讨了基因型语言模因的翻译和被接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这一"马伊琍体"语言范式,近期被转换成各种版本,流行甚广。文章视其为一种强势模因,并从模因论的视角出发,阐释此种语言现象的由来,强势模因的形成过程,并分析其模因变体以及流行动因,以增进人们对语言模因现象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模因地图(MM)是模因论发展中的一个新领域,目前有两种形式:其一是由O’Reilly在2000年提出的,相当于直观的商业模型图,已经在营销学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其二是2009年澳大利亚学者John Paull提出的"8"字形的地图模型,它可以在视觉上展示模因是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上传播和扩散的,具有较好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同时,Paull提出了模因地图法,为模因学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6.
模因论是运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对文化发展规律进行解释的一种新理论.随着模因论发展,已被广泛应用于语言领域研究中.模因论在语言领域的应用不仅有利语言的发展与当代汉语流行语的应用研究,同时在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实践过程中,也有效推动了模因论自身发展.基于模因论的大学生流行语分析对于我国当代汉语流行语的应用研究有着积极作用.基于此,本文就通过对模因论的理论概念、表现形式以及特点进行系统研究,并对大学生模因复制与传播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文化信息传播的进化理论,模因的复制、模仿以及传播可以传播、继承并发展文化。而互文性理论是从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演化出的文本理论,每种语篇都是其他语篇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从模因论的视角研究互文性在新闻语篇中的表现形式,旨在表明新闻语篇中的互文性来自于模因的传递。  相似文献   

18.
希腊经典神话深入到英语语言的方方面面,留给我们众多的词汇,它们流传至今,经久不衰。通过对其作为成功的语言模因的模因学特点进行阐释并在分析语言模因复制传播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作为语言使用者和语言模因的宿主在这些成功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模因是传播文化的单位,可以被复制和模仿.文化模因被复制传播的过程,实则是以翻译为中介的.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交流,是动态的、可变异的.一部文学作品中文化模因可复制程度及其在异国的传播效果与译本、译者和目的语读者密不可分.葛浩文在其英译本《生死疲劳》中所体现的切斯特曼的五大翻译超级模因,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以及外国读者对作...  相似文献   

20.
为了深入理解文化进化与语言学习的本质联系,立足于模因论,结合对当前语言现状的分析,指出模仿和创新是模因传播的必要条件,通过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两种方式,语言才能够进化更新。认为该理论为经典背诵和文本创新提供了确凿的理据,有助于扭转把语言学习认为是技能培训的传统观点,从而最终确立语言学习是一种体验、感悟语言魅力的思想建构过程,模因论对语言教学起到了系统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