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当前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自身的完善和发展。而一个国家由社会主义的完善和发展,同时也加速了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这一过程从1917年十月革命就开始了,究竟什么时候终结还是未知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就是十月革命所开辟的新时代的本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扬弃观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也就是社会主义扬弃资本主义。扬弃,既有抛弃,又有保留。社会主义革命不是首先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  相似文献   

2.
现实社会主义国家 ,无论是前苏联、东欧还是中国、越南 ,以及其他一切社会主义国家 ,都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作为资本主义制度替代物的形式出现的 ,而恰好是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充分的结果。因此 ,现实社会主义国家要真正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的社会主义的价值 ,紧迫任务就不是追求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公有化改造 ,而应充分利用一切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其中也包括私有制 ,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构建未来共产义大厦的稳固基础。  相似文献   

3.
社会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的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社会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一个根本目标和重要原则。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社会公正的根本保障,实现社会公正必须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促进和实现社会公正,不能陷入单纯的想象和空泛的议论,必须立足国情、着眼实践,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公正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尽快建立健全保证社会公正的制度和体制。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正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追求的一种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表现之一。邓小平同志立足于中国现实基础,构建了合乎中国国情的社会公正思想,体现了发展生产与追求公正的统一,是对马克思和毛泽东社会公正思想的发展。面对当前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有必要重温邓小平的社会公正观,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5.
在普兰查斯看来,资本主义国家既不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也不是维护社会普遍利益的主体。从根本上来说,资本主义国家是斗争中的各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的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际上内在于经济之中,国家与经济已然是一种构成性关系,这种情况也导致了资本主义危机在国家层面表现出来。阶级和它的意识形态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错位。对于工人阶级来说,制定正确的策略改变资本主义国家的权力力量对比关系,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符合大众利益的民主化改造可能更为现实。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所暴露出来的财政危机也为社会主义的到来提供了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6.
社会公正与和谐社会都具有理想和现实两个层面。在现实中,两者都具有相对性。即使是相对的,社会公正与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社会公正问题的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揭示了社会公正的现实道路,不断发展是在构建过程中解决公正问题的钥匙。  相似文献   

7.
索恩—雷特尔试图给康德认识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答案,他提出,商品交换中发生的现实抽象的价值关系才是康德先天观念综合的真正缘起。在商品交换的现实抽象中出现了与纯粹知性发生相同的情形。因为现实抽象中出现的形式同一性不是由交换主体自觉发动的,社会综合的生成恰恰在他们之外。这样,在商品生产社会中,先天观念构架中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校准机制,也就是康德先天观念综合所生成的知性统觉机制,从现实基础上看恰恰是交换中发生作用的相互居有关系的间接结果。正是这种在社会生活发生的"第二自然"——个人之外自发生成的现实抽象构成了康德先天观念综合和思维抽象逻辑统摄的秘密。  相似文献   

8.
陆昱 《理论界》2008,(12):19-21
发展观是人们对发展进程的一般性、系统化的抽象概括与理性认识,对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要求等方面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发展观经历了经济层面的单一发展观、社会维度的综合发展观、历史视野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嬗变与价值扬弃的辩证过程。而科学发展观以对人类以往发展观的内涵嬗变与价值扬弃的方式实现了发展观的历史转型和时代确证。  相似文献   

9.
范文欣 《理论界》2023,(1):21-28
“财富主体本质”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Ⅲ”中的主要论题。通过梳理重商主义、重农学派以及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马克思认为财富主体本质已经被揭示为劳动。囿于古典政治经济学非批判性的实证主义方法,劳动仅仅被指认为价值实体,劳动与价值只是建立外部联系。马克思则进一步追问“劳动为何被表现为价值”,他借助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深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反思了劳动与价值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经济范畴的历史性,说明了现实的运动何以可能,宣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行将灭亡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0.
毛艳 《南方论刊》2006,(12):63-64
网络道德危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根源于现实社会的道德和价值困惑。解决现实社会的道德危机,一方面,要培养道德主体正确的价值意识,重建道德信仰体系;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看待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积极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1.
周峰  周霞 《学术研究》2007,2(7):25-30
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再解读,我们可以发现,人道主义构成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创立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唯物史观之所以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就在于它扬弃了人道主义对抽象人、人性和理性的崇拜,确立起实践的社会历史观念。与资本主义人道主义不同之处在于,历史唯物主义通过扬弃人道主义哲学在历史观、世界观、伦理观和价值观上的先验性,确立起了革命的、现实的和具体的人道观念。对于"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来说,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人道"观念将会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原生形态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以实践思维方式为主的方法论,主要包括从现实实践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原则出发、从注重实体思维转向注重关系思维、不是把世界当作事物的集合体而是当作过程的集合体、不仅从客体方面而且从主体方面理解事物的方法等;第二层面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基本理论,唯物史观从广大人民群众持久的行动动机后面找到了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揭示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运动规律,剩余价值理论从研究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运动规律,找到了劳资对立的根源。正是由于这“两大发现”最终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为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三层面是内容丰富的战略和策略理论,仅就其制定原则而言,主要包括从具体国情出发、与时俱进、近期利益和长远目标相统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等。三个层面构成一个从“内核”理论到基本理论到一般原理的从抽象到具体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相似文献   

13.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层面和具体层面,马克思早期重在立足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层面,从现实的一般物质关系来规定的主体,可称之为马克思的主体概念的"一般形态";在写作《资本论》时期,马克思重在立足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层面,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考察了资本主义中的主体以及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的主体,可称之为马克思的主体概念的"具体形态"。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39-43
马克思的公正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正现实从反面论述了公正社会的特征。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最明显的不公正表现是两极分化和工人失业。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非人性的生活条件"的产物,工人失业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供求规律成全资本专制"的结果,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社会不公正的根本原因。要建立公正的社会,首先必须废除私有制。  相似文献   

15.
民主社会主义是以走中间道路的形象出现的,它标榜自己既不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也不完全接受自由主义,既反对资本主义,又反对共产主义,是争取社会进步的一种“最佳选择”。实际上,民主社会主义的这种“最佳选择”,完全是站在资本主义立场上的“选择”。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否定资本主义,但这种否定并不是从根本制度上否定,只是对资本主义的弊端稍作揭露和批判。这种揭露、批判都是抽象的、一般的。因此,它所采取的对资本主义调整的  相似文献   

16.
价值作为一种主体维度,与主体天然共存。价值认同自然走向主体认同。而此主体并非抽象的主体,而是"现实的个人"。此意义上的认同自然不是能够在与"现实"相异的抽象中建立的,只能诉诸于与"现实"相一致的具体,即在"现实的个人"及其"生活"中建构起来。回归"现实的个人"及其"生活",价值认同面临的诸种困境自然呈现并得到妥善的安置:价值认同由"现实的个人"来承载;认同在"生活"的场域中构建;认同以现实的利益凝聚在一起。在"现实的个人"及其"生活"中,价值认同从抽象的争辩、空洞的说教走向现实生活的重建与变革中,在拒斥抽象、走向具体中为自身铸就现实根基,同时,也把价值在抽象中的空洞演绎重树为人类自身的自由和解放。  相似文献   

17.
周智 《齐鲁学刊》2005,1(6):134-136
社会公正是衡量社会的合理性和进步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它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从理论的维度看,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它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宗旨具有一致性。从现实的维度看,社会公正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首要价值要求,也是维护社会主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要求。因此,我们应强化社会公正这一理念,并明确地将其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核心。  相似文献   

18.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路径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反思构成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内容。在对资本主义作出横断面剖析和纵向面解构的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把批判的视角从经济层面转向上层建筑、从历史转向现实,提出一些独到的看法,并依据时代处境的变化转换批判的坐标,试图彰显马克思主义的超越意义。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反思存在着没有科学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规律、不能寻求与革命主体的实践结合以及无法展陈超越资本主义的价值图景这三大缺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宏篇叙事,严格说来只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的现象学"诊断",而不是对资本主义的根本性的"治疗",因而无法产生实际的现实效应,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发展和对资本主义的理论解构是十分有限的。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路径,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为社会提供的相当大的一部分剩余劳动在商品形态中结晶或物化,形成归整个社会支配的价值余额。在理论上,我们暂且把剩余劳动所形成的这个价值余额用德文字母m来表示。这个尚需用文字表述的社会主义m,是任何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工作者都必然要涉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经济范畴。长期以来,许许多多的理论工作者都在自己的科研成果中直接地或间接地论述过它,因而都曾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用文字表述过它。有的理论工作者这样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剩余劳动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在性质上,有着根本区别”。“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剩余劳动”“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扬弃”(许涤新:《论社会主义的生产、流通与分配》第6、96页)。我们知道,与资本主义的剩余劳动“有着根本区别”并“扬弃”它的是社会主义的剩余劳动,与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有着根本区别”并“扬弃”它的是社会主义的m。上面的引文却回避了社会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存论内涵讨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支配性的社会权力,而不是纳入经济范畴体系的经济关系;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理性前的交往形式,其讨论的核心内容是个性与交往的关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存论内涵的分析给我们指出了研究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一条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道路,分析资本运动自我扬弃的感性辩证法;另一条是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的道路。两者相互补充,共同研究扬弃资本主义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