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我国独特创举的审判委员会制度,长期以来为学界所争议。总体上看,当下我国法律界对其的批评已逐渐成为主流,并且主要指向审判委员会"审判分离"、侵犯当事人诉讼权利、行政化倾向严重、责任分担不明等问题。在试图对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历史沿革及现状进行剖析的基础之上,尝试提出初步的改革设想,使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诉讼制度能够符合司法审判的规律,满足司法审判实践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审判管理是法院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大庆市两级法院自2009年探索创新审判管理工作以来,目前基本形成了相对规范的审判管理体制、审判过程监督指导机制和审判质效目标考评机制,在超审限、案件质效、法官队伍整体素质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工作开展不顺畅、信息系统不完善、管理层次不高等问题。要进一步提高审判管理工作水平,就要不断深化法官队伍思想认识、提高审判管理水平、加强法官队伍建设、推进科技服务司法建设、强化法院审判职能。  相似文献   

3.
审判委员会是当代中国法院制度体系中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审判制度,其在保证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质量,发挥审判人员的集体智慧,实行审判民主,加强审判监督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司法体制改革和诉讼程序法修改,以及公民民主和法制的意识的不断增强,审判委员会所固有的一些弊端日益显现,与公正司法的要求愈来愈不适应,受到了法学界和实务界的广泛质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审判委员会仍有相当强的生命力,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存"、"废"之争,而是如何保证审判委员会判案的质量和效率.建设专业审判委员会制度,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它能赋予审判委员会这一传统司法制度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职权主义司法的语境下,审判正当性的获得源自于"法律适用模式",这一模式将审判正当性系于法官能够严格适用法律,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且无法承受现代社会之变,日益暴露出其局限性和脆弱性,审判正当性的传统维系面临着现代危机。审判沟通模式乃是基于哈贝马斯的"沟通理性"理论,着力弥补传统的法律适用模式的缺陷。在进行审判理念与制度的重构时必须基于法律适用模式,在此基础上引进新的审判沟通理念,以调和法律适用模式带来的审判正当性危机。审判沟通模式包括诉讼和解、简易程序、证据展示与交换以及诸如量刑建议在内的体现当事人双方沟通对话的制度设计。在此基础上,行政诉讼调解具备了正当性。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以"审判为中心"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明确规定"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经得起法律的检验".但是,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关于侦查、审查起诉等审前环节证据排除机制却违背了此精神.该机制设置实质上是受传统的侦查中心主义思想影响所致,其危害显而易见,它不仅阻碍"审判中心主义"改革目标的实现,也使刑事诉讼程序制度性冲突不断.  相似文献   

6.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当代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的基点,其核心要义为发挥审判活动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和关键作用。我国《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程序性庭前审查程序存在诸多弊端:实践中难以发挥过滤不当起诉、保障被追诉人合法权益的制度功能。应当抓住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这一历史契机,重塑庭前审查程序,将目前的程序性审查改革为实体性审查,同时在审查主体、审查内容、审查方式与程序、审查后的处理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以充分发挥庭前审查程序的第一道把关制约作用,进而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7.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适用原则、相关制度及程序的修正和完善,彰显了我国对未成年人诉讼权益的高度关注。大庆市高新区法院少年法庭自2010年4月开始审理大庆地区所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以来,创新开展三步审判法,丰富了审判经验,效果良好,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有待完善。如何在未成年人刑事审判中全面贯彻不公开审判原则、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以及切实执行指定辩护制度、社会调查制度,尚需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刑事司法制度已推动审判方式的改革,借鉴和吸收了"当事人主义对抗性因素",强化了法庭审判时控辩双方举证、质证,但我国刑事审判在结案时间上时常有拖延的情况。我们把可能影响审判时间的因素分为"人的因素"、"案件因素"、"组织因素"等方面,通过分析影响刑事审判结案时间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法院迅速审理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关于改革和完善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判委员会制度是我国诉讼法中的一个重要制度。面对新一轮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的讨论 ,本文对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指出审判委员会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并针对其原有的缺陷及其成因 ,进一步探讨了改革和完善这一制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改革行政审判方式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使其适应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认为,发扬民主、弘扬法治是行政审判方式改革的方向,合法性审查原则是审判方式改革的重心,规范庭审方式是行政审判方式改革的关键。行政审判方式改革的具体内容主要应当围绕推行直接开庭、注重合法性审查、强化被告举证责任、落实合议制度和摆正法官位置等五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1.
独任制、合议制与审判委员会是刑事审判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审判组织的良好运行是国家刑罚权正确适用与司法公正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借助“组织场域”理论模型进行解释,分别在治理结构、制度逻辑以及行动者层面剖析原因并寻找解决方案。独任法官庭审“流于形式”属于制度逻辑层面的认知问题,应当转变快速审判程序的理念与构造;合议庭“合而不议”属于制度逻辑与治理结构的双重问题,应当取消承办法官制度并完善合议庭评议规则;审判委员会会议类审判职能的局限属于治理结构层面的问题,应当对列席人员范围、讨论程序与决议机制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无罪推定蕴涵的程序价值和实体作用对于刑事审判公正性目的最终实现具有关键意义。滞后的观念、残缺的制度、失范的操作是无罪推定在刑事审判中难以实施的主要原因。无罪推定的真正确立,有赖于在推进被告人权利宪法化以及改造现有诉讼构造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存废之争,对当前审判委员会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就审判委员会性质及功能进行界定,深刻反思了在新形势下审判委员会制度功能定位和工作机制存在的诸多弊端,对审判委员会职能重新定位和制度重构提出了建议,以期对当前开展的审委会制度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16,(6):98-10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体制改革"的目标,这对于我国当前进入了瓶颈期的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来说具有重大的全局意义,也是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一个根本性挑战。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应当以司法公正为最终目标,在理解"以审判为中心"的核心内涵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认清并谨记改革所应解决的核心问题,转变改革决策者与执行者不科学的司法观念,并且为实现"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这一宏观而复杂的改革目标找准一个切入点,从作为刑事审判惟一依据的证据的取得与裁判这一动态角度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中的证据规则,从而落实改革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实质上是强调审判阶段尤其是第一审程序中的法庭审判在整个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中心地位,强调把事实认定和证据采信限定在审判阶段,并通过制度提升法院的权威,保证判决的终局性。为此,一方面,应当对现行刑事审前程序进行诉讼化改造,引入司法令状原则,加强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侦查工作的引导和监督,通过权力制约,保障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另一方面,应当对法庭审判进行实质化改革,确立、完善证据开示制度和庭前会议制度,改革全案卷宗移送制度,贯彻直接言词原则。此外,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还要求全面落实证据裁判原则,落实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贯彻疑罪从无原则。  相似文献   

16.
论审判公开的形式与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主的发展 ,人们对审判公开的要求越来越高 ,主张应公开法官对案件的不同评议意见 ,要求审判“彻底公开”。本文从形式和实质两个层次对审判公开作出了新的理解 ,认为判断审判的“半公开”和“彻底公开”的标准不仅仅是公布法官的不同评议意见 ,这只是审判实质公开的一个方面。审判形式公开和实质公开相结合 ,这应该是我国落实审判公开制度时首先需要具有的理念。但并非越公开越好 ,应当界定公开的合理范围并确定适当的公开途径  相似文献   

17.
审判委员会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项司法制度,对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存废之争由来已久.目前在理论界对审判委员会制度持批评观点者居多,甚至主张废除该项制度.审判委员会制度虽然存在诸多负面效应,如违背司法独立原则、违背诉讼基本规律、影响司法公正的实现等,但也有明显的正面效应,如可以遏制个别法官枉法裁判,防止司法腐败以及能够从整体上保证对案件认定清楚,适用法律准确,实现实质正义等.因此要对审判委员会制度给予合理评价,并充分认识它在司法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陪审制度:比较、反思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陪审制不仅与英美陪审制在制度层面存在不同,而且司法实践的运作状况也有重大差异.陪审员既不能进行裁断,也无权对案件具体问题进行处理,只是"陪同审判"而已.原因在于职权主义的审判模式对陪审制度的运作存在负面影响;实施缺乏相应的配套制度;价值理念使陪审制的有效运作受到深层影响.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加快和司法改革深入,陪审制可能淡出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19.
沈凌 《学术探索》2014,(7):112-116
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审判管理的内容入手,对审判管理的形式、基本原则、目的和效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指出其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最后阐述了对我国法院正在进行审判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现有的研究文献多侧重从价值层面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但审判委员会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因而带有文化上以及实践上的逻辑必然性。从文化承载与实践功能方面对审判委员会制度进行深入解析,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