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略论国家安全视野下的中国软实力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三标 《天府新论》2009,(2):106-1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促成了国家安全观的转变,国家安全的要素从军事、政治拓展到了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制度、精神及社会方面,国家安全的获得不仅仅在于物质方面的"硬实力",更在于精神方面的"软实力",软实力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实现崛起的重要指标,综合运用"软实力"和"硬实力",采用多种手段并重的方式维护国家安全,已成为各个民族国家的共识.中国软实力建构面临着威胁和挑战,主要表现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大举入境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消解;网络文化传播竞争挤迫着民族文化滑向"边缘化";放纵无度的消费主义思潮的全球性扩张对主体价值观的冲击;西方大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兴风作浪对中国国际形象的损害.当前,国家软实力建构范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民族意识,以文化自觉来引领中国软实力的提升路径;二是重构主流意识形态核心话语体系,捍卫国家和民族的主体价值观;三是倡导"和而不同"的国家安全模式.优化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工作是争取人心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于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其中情感认同是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目标。情感认同以其倾向性、感染性和稳定性的内在特性,成为深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心理根基。情感认同的作用机理表现为能够有效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凝聚力和践行力。从优化路径看,必须在利益满足中激发主流意识形态情感认同,在政治仪式中增进主流意识形态情感认同,在网络空间中深化主流意识形态情感认同,在文化浸润中升华主流意识形态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3.
王兰生 《理论与现代化》2000,(12):F002-F002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集中体现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上。它不仅包括经济、军事、人口和国土等物质“硬件”,而且包括国家的战略意志、国民精神、民族文化力、对政府的支持力和社会凝聚力等精神“软件”。目前各国都把增强意识形态的认同力作为竞争的一个重要砝码。在全球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加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力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曹海峰 《中州学刊》2014,(5):97-101
全球化场域中,西方"霸权文化"通过重构一种被崇拜、被认同、被摹仿的"文化标本"以垄断全球文化解读,在灌输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同时获取巨大商业利益。而后发展国家文化结构中主流文化的权威不断被削弱,民族文化在西方"霸权文化"的冲击下日益丧失自身个性,民族认同面临着断裂的重重危机。因此,应当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到民族兴衰存亡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努力保持民族文化个性,积极推动传统民族文化的创新,赋予新的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强化、巩固民族认同,大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全球文化竞争中以独特的"我们的"民族文化特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5.
我国正处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契遇期。作为在文化软实力中居于核心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其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基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状况,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毫不动摇地坚持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6.
在多元文化相互渗透的全球化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也存在着异彩纷呈的边缘意识形态。在我国,边缘意识形态的存在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既有积极推动的正效应,也有消解削弱的负效应。国家软实力的打造离不开边缘意识形态的多样与争鸣,离不开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与整合,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坚持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与整合边缘意识形态,才能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处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契遇期.作为在文化软实力中居于核心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其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基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状况,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毫不动摇地坚持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8.
文化软实力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宇宙 《天府新论》2008,(6):113-117
国家文化安全是国家之间文化软实力的比较优势,是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必然要求,更是提高国家综合安全度的重要保障.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与发展上,我们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性,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民族文化之中,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西方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切实增强文化的创新力;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产业化、国际化,努力提高文化和文化产品在国内外文化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王野 《理论界》2014,(10):44-47
当今文化全球化席卷世界各个国家,随之呈现出新的特征,其渗透性和隐蔽性更强,对我们民族国家产生双重效应,对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重大影响,在带来机遇的同时,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也受到了来自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政治强势推行文化霸权,离散我国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意在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西化"。对此我们必须采取对策,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而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党对主流意形态的指导地位要更加牢固,组织一个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制度。而且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要占领属于自己的网络文化阵地,掌握信息主动权,利用多种方式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汪宁 《社会科学》2012,(4):12-20
近十余年来,俄罗斯的强势复苏使欧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新的变化。在以斯拉夫文化为主体的中东欧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轮回",其特征是地缘政治和经济博弈重新开盘;重点从意识形态转换为能源经济和文化软实力;合作与斗争并行不悖,但合作成为主流。斯拉夫文化影响范围可以分成核心圈、中心圈和亚中心圈三个板块,由此对俄文化外交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实施手段进行分析,可以认为,俄罗斯从恢复俄语教育、举办俄罗斯文化年、力争世界宗教主导权和论坛外交四个方面着手,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的中和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根基,是提升软实力的基础;中和思想蕴涵深刻的治国理念,可以提高我国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核心;中和思想蕴涵丰富的道德伦理内涵,可以提高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力,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路径;中和思想固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可以提高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力,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根本。  相似文献   

12.
核心价值观是软实力的灵魂和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它依托一定的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即某种意识形态来发挥作用。国家软实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是核心价值观竞争力决定的,而核心价值观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它们所依托的意识形态间的较量。考察软实力的意识形态之维,既是厘清软实力中文化和价值观两个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明确软实力建设工作的重点。这不但有助于在理论上更全面地理解软实力概念,而且有助于在实践中认清提升软实力最为紧迫的任务和切实的途径,即以建设更具主体性和包容性的主流意识形态,为国家软实力提供强大的价值内核。  相似文献   

13.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以身份认同、观念和文化为分析基点的研究范式,在指导具有双向性、长期性和文化性等属性特征的侨务公共外交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在通过认同理论强化侨务公共外交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当前以温特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研究的拓展方向:窥探一个民族国家内部不同民族的文化属性,丰富目前以国家为主要分析单位的集体认同研究视角和路径;以认同理论连接侨务公共外交与建构主义的理论研究,建立"多重认同"模型还原建构主义的情感因素;在关注华人民族认同新动向的同时,洞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认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国家软实力是一个复合性概念,文化软实力只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化软实力不等于国家软实力.软实力来自国内和国际的认同.不过,国内认同与国际认同在中国软实力建设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国内认同是中国软实力建设的首要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中国软实力国内认同的思想基础,也是提升中国软实力国际认同度的内在要求,是中国软实力建设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网络国际传播是信息时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竞争的科学技术形态和政治角力场域,是新时期国际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加强网络国际传播力关系到政治软实力建设、国家政权稳定和意识形态安全。中国、越南、老挝、朝鲜和古巴分别处于网络科技和网络传播的不同发展阶段,面临各异的任务和问题,亟待通过网络国际传播力建设,回应和超越现有的资本主义网络国际传播体系,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并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6.
政治意图、文化软实力与文化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轶 《江淮论坛》2009,(5):105-109
经济全球一体化并非导致了“意识形态”的终结,却导致了国际秩序的重新设定和安排,不再简单地以国家武力作为唯一的选择,而是更多地依靠资本和跨国公司的力量。这背后都与国家之间的文化软实力竞争紧密相关,近年来各国依托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提升和扩张自己文化软实力。在当代国际政治关系中,政治意图、文化软实力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逻辑呈现为:国家政治意图在国际问的推行.往往借助文化软实力;而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推行,往往借助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政治意图”、“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在这一意义上已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在移动互联发展与"网生一代"成长同构背景下,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治理效能以守护国家主权和政权的极端重要性,开始进入国家治理基本场域。在话语垄断转向现代认同的网络生态场域,多元主体竞争、协调、赋权、分发、选择、反馈的互动流互构了主流意识形态治理的生产结构、传播结构与认同结构。在市场经济逻辑、传播逻辑、草根逻辑与适当计算逻辑等多重逻辑冲突下,主流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生产层面的场域结构和正负向结构、传播层面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中心的中心-边缘结构和分发-接收结构,以及认同层面的认同群体结构和知识基础结构等多重结构失衡困境。基于结构-行为的互动理论,从多元的互动强化与调整、算法技术的价值适切平衡、强化认同的知识基础和转译界面等方面,寻求主流意识形态治理结构重构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8.
亨廷顿"美国国民特性"论强调,作为立国根基,文化传统比意识形态更为重要。这虽然是一个基于美国国情得出的结论,但也启示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当代中国国家认同中的文化传统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文化认同是文明根柢,意识形态认同是政治建构,两者缺一不可,相反相济、相辅相成地构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9.
培育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对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而言意义重大.然而,在新时代语境中,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培育仍然面临着由资本逻辑引发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由社会思潮引发的历史虚无主义蔓延以及由情感隔膜引发的革命历史记忆淡化等现实挑战.为此,必须矢志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应对意识形态渗透,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消融意识形态意象,引导大学生重拾革命历史记忆以复归意识形态功能,从而保障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20.
论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广军 《理论界》2009,(1):156-158
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文化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并由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文化力作为有别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的"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突出,并逐渐取代资本成为国际问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则必须在壮大经济、科技和国防实力的同时,大力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其战略思路是:提升文化凝聚力是其根本路径:增强文化创新力是其关键因素:扩大文化传播力是其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