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哲学基础、情感态度、文化成因三个方面,以“五四”小说中的母亲形象作参照系,考察了近期小说中母亲形象的变异现象。文章认为,无论是以怨恨为核心的母亲形象,还是令人厌恶的非常态母亲形象以及放纵生命的母亲形象,究其实,都是对“五四”小说中母亲形象的一种逆向补充。  相似文献   

2.
母亲与母亲意象,对郁达夫的个人生活和文学创作产生和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在小说创作中,郁达夫使用了两种方式来描述母亲形象。第二种处理方式,成为他在1927年之前的散文创作的主要的和直接的表现手法。郁达夫时常喟叹的身世之悲与伤感情怀,反映着作家早年生活的长期贫困和母子关系紧张冲突的事实存在,这与他在早期作品中,对母亲形象的回避和怨望、乃至指责现象的产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正"慢点,没人跟你抢呢。"母亲慈祥地看着我,疼爱写在脸上,一个劲儿地劝我慢点吃。我却只顾狼吞虎咽,待到杯盘皆空便飞出家门,留下母亲收拾残局。小时候,这样的场面几乎天天都在上演。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劝我慢点,再慢点。我呢,没工夫理会母亲的"慢"。  相似文献   

4.
90年代的文坛,女性私人化小说的出现曾引起广泛的关注。其中,陈染的小说无疑是最具代表。在陈染的小说里处处充满了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和深度追求。母/女(子)关系从来都是人类最亲密、最圣洁的关系。然而在陈染的作品中父女、母女间的血缘联系褪去了伦理化、神圣化的伪饰,呈现出赤裸的人性原色。塑造与“慈母”背道而驰的母亲形象源于女儿自我认识产生的“母亲批判”意识,母亲批判是女性成长道路上自我认识的必由之路。通过解构传统的母亲形象,以达到扰乱父权制的象征秩序。  相似文献   

5.
90年代的文坛,女性私人化小说的出现曾引起广泛的关注.其中,陈染的小说无疑是最具代表.在陈染的小说里处处充满了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和深度追求.母/女(子)关系从来都是人类最亲密、最圣洁的关系.然而在陈染的作品中父女、母女间的血缘联系褪去了伦理化、神圣化的伪饰,呈现出赤裸的人性原色.塑造与"慈母"背道而驰的母亲形象源于女儿自我认识产生的"母亲批判"意识,母亲批判是女性成长道路上自我认识的必由之路.通过解构传统的母亲形象,以达到扰乱父权制的象征秩序.  相似文献   

6.
正老家那个小村庄,犹如县城丢在边陲的一颗孤零零的棋子,尽管高速路建在村边,但并未改变那里的落后局面。让母亲回那儿生活,一旦有个闪失,恐怕连医院也走不到。多年来,母亲但凡有丁点的不快,一准拿"回老家"要挟我。这一回,母亲想不到,我不但答应送她回去,还二话不说叫来了车。这次"战争"缘于母亲偷偷擦地。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母亲虽  相似文献   

7.
把儿女们都养大成人之后,母亲已是满头霜花了。为了照顾她老人家的晚年生活,前不久我把母亲从乡下老家接到了我的小家里。 在我们兄弟姐妹的心目中,母亲是一个十分公平的人。她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儿女,都是同等的严厉与慈爱,不曾有过嫌谁爱谁的偏心。但自从住进我家之后,在我和妻子之间,她老人家手上的“那碗水”就  相似文献   

8.
李自芬 《江汉论坛》2004,(11):138-140
母亲形象的塑造历来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然而,由于母亲作为女性同时也作为人类生命的繁衍和养育者,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在对母亲形象进行阐释时总充满矛盾.综观当代诗歌对母亲这一形象的塑造,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文化在阐释"母性"价值观时走过了一条曲折道路,母亲形象逐渐从由50-70年代建构起来的一种单调的刻板模式中突破,从纯粹的精神化想象向人性的物质化转移,变得有血有肉,具有了人的多重性和可能性.这一过程实质上折射出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社会文化形态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9.
《母亲》是赛珍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七部作品之一,也是赛珍珠作品中最为独特的一部.“母亲”的共名身份,是在特定生存环境所编织而就的伦理关系网中确立的;其身份危机与角色冲突导致了一系列伦理困境:“母亲”的生命冲动与生活其间的社会空间、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冲突产生的伦理困境,诚实与谎言、忠诚与背叛、珍视生命与对生命扼杀两难导致的罪与罚的伦理困境,女性身份认同与性别歧视观念的矛盾导致的伦理困境等.赛珍珠用“共名”身份塑造的母亲形象,使“母亲”成为中国劳动母亲们的典型形象,因而超越了个体意义而具有了普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母亲的特权     
正母亲是一个温和宽厚的人,几乎从未与别人争吵过,惟独跟父亲过不去。父亲偶尔犯了错,母亲便会揪住他的小辫子不放。有一天,父亲来了兴致,下楼跟棋友聊天下棋,兴高采烈地走了,可没过半小时,又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母亲问其原因,父亲说:"那家伙输了不认输,老悔棋。"父亲气鼓鼓地撅着嘴,像个孩子似的发誓不再跟那爱悔棋的老家伙下棋了。母亲怎么劝都不听。我回到家,母亲便把父亲的"恶劣行径"数落给我听,我随  相似文献   

11.
李友 《家庭科技》2014,(3):12-12
正弟弟打电话来说,母亲变得懵懵懂懂了,经常自言自语,做饭时忘记加水,烧菜时忘记放盐。提着篮子出去买菜,半路折回来吃惊地问:我这是要去干什么?然后又猛地醒悟,我不是要去买菜吗?那天把1岁多的孙子带去看戏,过一会儿她一个人跑回来,到家就问:咦,我的小孙子呢?把大伙吓个半死,幸好邻居把孙子送了回来。弟弟还说,母亲有时念叨着我的小名。我一听就急了,莫非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于是,我决定接母亲来城里住。大学毕业后,我远离家乡来到南方城市。由于工作繁忙,我在老家停留的时间越来越少,与母亲的交流多数是通过电话。几次想接她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的文学审美倾向突出的是政治倾向,作为这一时期文学旗帜的赵树理对不同母亲形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都呈现出鲜明的适应当时环境需要以及男权中心意识的痕迹,它直接带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母亲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被误读和遮蔽。  相似文献   

13.
“祖国母亲”这一看似自明性的称谓,恰恰是在现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凝成的一个饱含国人情思的短语。我们发现这一隐喻系统是一个“现代性的后果”,它的生成与流变关联着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诸如西学引入、民族国家想象、妇女解放、革命等重大问题。在1949以后的中国现代性进程中,母亲与祖国结成了牢不可破的隐喻关系,为适应现代性的国家叙事,母亲也被固化为至高无上的圣母形象。  相似文献   

14.
蔡郁婉 《北方论丛》2022,(3):115-122
母亲神话往往将母亲描述为贤惠慈爱、牺牲自我的形象。近年来,女性创作者开始了对母亲形象的重新审视。国产女性电影亦不例外。电影《嘉年华》《送我上青云》《春潮》都涉及了对于母亲形象和母女关系的再思考,塑造了反神话的母亲形象。在重审的基础上,电影之中的女儿们纷纷反叛母亲,意欲成为与母亲不同的新女性。但电影对母亲的审视却悬置了对造成母亲之卑劣和不堪之原因的追问。这一割裂的反思遗憾地使女儿们陷入了“厌母症”的泥潭。在《送我上青云》《春潮》之中,女儿们都在背离母亲的道路上遭遇困境。但《嘉年华》却富有启示性地告诉我们,理想的母亲镜像对女儿突破困境与禁锢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呼唤更全面、更深刻地探讨母女关系的作品的诞生。  相似文献   

15.
"母亲价值"与女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晓萍 《学术探索》2003,(10):65-67
文章剖析了传统文化中的"母亲价值"观的实质:"母亲"不仅是对女性的一种分离,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异化。并指出了这种价值观已经严重地限制了女性的社会参与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元代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元杂剧以其独特的风貌成为了这一时代文学的标志。从题材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元杂剧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争妍斗艳的繁荣局面,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系列熠熠生辉的经典艺术形象。其间,尤为令人激赏难忘的莫过于那些敢爱敢恨、至情至性的青年男女形象了,如张生、崔莺莺者。相较于那些追求爱情的青年女子形象,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则显得颇为逊色。  相似文献   

17.
谈凤霞 《江淮论坛》2008,1(3):170-175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的女性童年成长叙事中,对母亲形象和母女关系的表现呈示出与之前迥异的风貌.这种文学书写相较非关童年的其他叙事中的母亲形象塑造,有着更为特殊和深广的文化意蕴.关于成长中的女儿对母亲这一"镜像"的审视、背弃与另寻的叙述,其实质是一种关及自我认同的文化叙事,揭示了主体(不仅是个人,也可延及文化)建构过程中隐藏的困境及其突围的可能,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雷霖 《云梦学刊》2015,(1):101-105
晚清提出的"国民话语"初步建立了母亲与民族国家的关联,这种关联在三四十年代战争叙事中的母亲身上得以突显。母亲们通过道德辨识和道德实践,与自己的敌人和亲人建立起超血缘的政治伦理关系。母亲国族化的角色再造过程,实是去伦理化的伦理化过程,呈现出明显的泛道德化倾向。依靠母亲角色塑造道德主体,是女性进入民族主义的重要方式,也是民族主义主要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中国处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新旧文化相互碰撞的特殊时期。母亲的角色与职责也在社会的广泛讨论中不断被型塑,一个具有科学的头脑、民主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理想母亲形象逐渐成形,而儿童的生育、养育和教育也成为母亲理所当然的职责,并且教育的比重日益凸显。但也因此,母亲在儿童家庭教育与个性化生活之间出现了两难抉择,并引发了“贤妻良母”的时代争论。时至今日,母亲一面肩负着家庭中儿童教养的多数职责,一面承担着繁重的社会工作,而且父亲角色在儿童教养中频频缺位,这些都反映出母亲角色在社会建构中受到性别刻板意识的深刻影响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重重矛盾。  相似文献   

20.
母亲有一只檀香木首饰盒,很多次,我都想偷偷地打开,特别是夜里睡不着的时候,想到那只檀香木的首饰盒,我的心就莫名地激动,那里面到底藏着什么宝贝,以至于母亲如此珍惜和爱护?那只首饰盒呈长方形,书般大小,上面凸起层层花饰浮雕,深紫红色,半哑光的漆面,看上去古色古香,精巧雅致。母亲一直像宝贝一样把它藏在家里柜子的最底层,从不轻易拿出来。从我记事起,看到母亲抱着首饰盒发呆有3次,每次都是夜深人静的时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