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重新评价成仿吾论《不周山》合理性的基础上,着重从新的角度阐发《补天》(《不周山》)的浑厚深邃的思想意蕴:中国第一女神女娲形象欣喜而又艰辛地走着她造人和维持天、地、人“三才”和谐的自然而又人道的“生命的路”,这生命的路构成了人类初始的辉煌。这个意蕴使《补天》至今仍是历史小说难以企及的高峰。  相似文献   

2.
补天(初名《不周山》,1922年11月作)鲁迅关于《补天》的说明:1、《故事新编》的《序言》关于《补天》的说明: 第一篇《补天》(原题作《不周山》)还是1922年的冬天写成的.……《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第一篇.首先是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弗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不记得怎么一来,中途停了笔,去看日报了,不幸正看见了谁(现在忘记了名字)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鲁迅的"立人"思想这一角度,阐述《补天》(《不周山》)的思想内蕴,指出《补天》张扬"新的生命"意识、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主题是鲁迅"立人"思想的一个侧面,与《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形成了思想上、艺术上的互补。因此,《补天》是鲁迅早期的主要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4.
一、毛主席的词注和郭老的体会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这是毛主席1931年春所作《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的点睛之笔。毛主席于此还附了一条详尽的自注,介绍了古籍中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的三种不同说法,并说明自己的取舍。郭沫若同志在1962年此  相似文献   

5.
《呐喊》奠定了中国现代白话短篇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此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一种“正格”形式;而《彷徨》则是对这种格式的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不周山》是鲁迅对小说正格形式的一个突破,却只是正格转换的一个开始。在《奔月》和《铸剑》的写作中,鲁迅并没有把这种突破进行下去。至《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等的写作,鲁迅对“油滑”的处理,已与前期有质的不同,完全采用了与正格小说不同的写法与格式,达到了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成为一而二、二而一的化境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创作是伴随着“五四”文学革命产生的。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说:“第一篇《补天》——原先题作《不周山》——还是一九二二年的冬天写成的。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这取材于现代的,都编在《呐喊》和《彷徨》集中;取材于古代的,结集为《故事新编》。如果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的话,那么,歌颂创造精神的《补天》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历史小说。《补天》同《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一样,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茅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的  相似文献   

7.
现代中国的历史小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包括根据历史事实敷衍的小说,也包括根据古代神话、寓言而虚构的故事。大体说来,它是以1922年鲁迅创作的《不周山》为发轫、中经许多作家的辛勤创作,使其题材范围不断拓展,表现形态不断丰富的。它在整个现代文学进程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使其成为现代文学创作中一种活泼而不可忽视的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8.
现代历史小说由《不周山》发韧,经鲁迅等人的辛勤努力,汇成了一支颇为浩荡的艺术之流,虽然还没有出现罗贯中那样的历史小说大家,也没有《战争与和平》那样的历史小说名作,但却不能忽视那为数不少的历史小说的存在,对这部份小说在特定历史阶段放射出的奇光异彩及其美学意蕴作一检视,是现代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任务。  相似文献   

9.
北大教授严家炎曾说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 ,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①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艺术高峰的短篇小说集《呐喊》 ,收了鲁迅 1 91 8— 1 92 2年所写的 1 4篇小说 (出版时收入 1 5篇 ,1 930年 1月第一次印刷时抽出了《不周山》一篇 ) ,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呐喊》的问世绝非偶然 ,而是他的思想里程发展的结晶。要想真正理解“鲁迅的呐喊” ,就必须从鲁迅的“美好思想———理想破灭后的寂寞———受新文化鼓舞而呐喊”这三个方面入手。一、鲁迅的美好思想的变迁(一 )第一个理想 :离…  相似文献   

10.
文学史上有些现象乍看十分偶然,仔细考察却又包含了充分的必然。鲁迅在创作了不少出色的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后,突然开始写作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小说。这是一九二二年发生的事,他写的作品是《补天》(原名《不周山》);接着在一九二六年经历了“女师大学潮”和“三·一八惨案”之后,在离开北京到厦门时,又创作了《奔月》和《铸剑》(原名《眉间尺》)。然后一停八、九个年头,又重新提笔,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集中写了《非攻》、《理水》、《采薇》、《山关》、《起死》等五篇,和原先写就的三篇共八篇合成一集,于一九三六年一月以《故事新编》为集名出版。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满文《尼山萨满》受到越来越多专家的重视,对它的介绍和研究乃至译制也很兴盛。人们认为《尼山萨满》在满族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不可取代的地位正是站在文学史的高度,我们有必要对《尼山萨满》的历史性质给予基本确定。  相似文献   

12.
拜读《宋诗选注》,获益良多.该书经过两次排版,六次重印,作过多次精益求精的增订,后学本不应置喙,惟感万虑或有一不周,谨提出以下几点参考意见,供先生斟酌.一、秦观《金山晚眺》“西津江口月初弦”注:“金山是江南名胜,下临长江.西津,就是西面摆渡口.……”据《嘉定镇江志》卷二“津渡”条:“按:李德裕为浙江观察使,于蒜山渡严勒津逻捕绝‘请毫州浮屠圣水者’.蒜山渡,今西津渡也.西津渡去府治九里,北与瓜洲渡对岸.”此处“西津”似应为“西津渡”之简称,始设于唐,至今已有千年以上  相似文献   

13.
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历来认为其佛教宗派在清初经历了改律为禅的变化。实际上史料中存在着大量与此矛盾的表述,今日这种习以为常的认知,是清初禅宗法脉入山后宗派意识凸显下的一种建构,此前该山并不属律宗。由于不属法统的原剃度派僧人仍在两寺之中,编修《普陀山志》的儒家士人需要考虑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于是援引《宋史》中《道学》《儒林》两传分立的体例,将其谱系记载分为《法统》《释系》两部分,并确定了《法统》居于《释系》之上的基调。一般认为,儒家道统之说源自禅宗传灯观念,山志的处理办法反映的则是儒家对普陀山佛教的资源回馈。时过境迁,纂修山志的儒家士人对此已不甚明了。对清初普陀山易律为禅与宗派书写过程加以考察,有利于反思佛教史上已有的种种表述、话语。  相似文献   

14.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是"哈莱阿姆文艺复兴"时期非常重要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摩西,山之人》大多情况下被认为是一部仿写《旧约·出埃及记》的宗教故事。这样的观点,忽略了《摩西,山之人》中隐含的多重主题。  相似文献   

15.
林玉山同志的《汉语语法学史》一书在评价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时,有这样一段话: “另外,对‘词结’的说法也不严密,他在前面(见《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56年8月修订版,页23)说词结是主语和谓语的结合,在后面(同上,见页85)又把偏正关系看成是‘组合性词结’或‘结合性词组’,把‘盲者之为盲’,‘师之出’,都看成是‘词结’,实在是理论不周、概念混乱,这样组合性和结合关系简直没有什  相似文献   

16.
广布于日本、 韩国的三轮山型神话传说与中国的老獭稚型传说的关系, 曾引起中、 日、 韩三国 学者激烈争论, 虽然最后钟敬文先生力证其源起中国, 但终因无传播时间上的铁证, 至今仍不免让人生疑。 考察三轮山型神话传说的影响源, 日、 韩学者更易将视角置于韩国甄萱神话之上, 认为其系北方系神话传 说。 但是, 如果将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以及早于三轮山神话出典数百年的 《搜神记》, 与日韩三轮山型神话传 说在神话结构、 情节模式上进行比较的话, 可知三轮山型神话传说的祖型为 《搜神记》 的 “钟繇” 故事和 “猪臂金铃” 故事, 其发生地应为中国长江中下游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属南方系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史料学角度入手,对《遗山文集》与《归潜志》两书中所记载的金代人物小传、对金代事物的评论、诗歌的史料价值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在人物传记方面,《归潜志》所记载人数多,但是多为汉族文人,即使非为汉族文人,其入选也是因为其文学素养较高,故身份重复较多;《遗山文集》中人物数量略少,但是身份多样,在宗教人士、女性、由金入元官员等三方面远远超过《归潜志》,其史料价值更大。在对金代事物的评论和诗歌两方面,《遗山文集》涉及到金代历史的各个方面,丰富程度较《归潜志》更大。故《遗山文集》史料价值超过《归潜志》。  相似文献   

18.
(一)古神话里描写的“共工” 古神话描写“共工”故事的主要有下列两条:《楚辞·天问》:康回凭怒,地何以东南倾?”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颂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史书记载的“共工” 史载“共工”的事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帝曰:畴咨若于采。騹兜曰: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和鲁迅历史小说的美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有些偶然现象的出现是颇引人思味的。一九二二年冬,鲁迅开始写他的第一篇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改名《补天》),历经十多年,创作了八篇历史小说,于一九三六年一月结集为《故事新编》出版。郭沫若稍后于鲁迅,于一九二三年夏开始写他的第一篇历史小说《鹓(?)》(后改名《漆园吏游梁》),也是历经十多年,创作了九篇历史小说,于一九三六年十月将其中六篇结集为《豕蹄》出版。长期以来,人们已注意到对鲁迅的《故事新编》的研究,但是,却很少注意到对郭沫若的《豕蹄》的研究。至于将这两部创作在同一历史时期的历史小说集,加以美学的比较研究,则迄今未有见到。下面,我们就从美学的角度,将两人的历史小说进行一些比较,并从中探讨一些饶有趣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汉语大词典》是当代中国最权威的大型语文工具书,为语言文字研究者案头必备。但因编纂时所用语料以中土文献为主,对汉文佛典关注甚少,这造成部分词语义项漏略或释义不周。今结合敦煌本《大智度论》,对"殊胜""披析""烂坏""劝喻""筹量""已来"六词进行订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