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俄罗斯在20世纪发生过许多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大事件:经历过数次惨绝人寰的战争,爆发过震撼世界的革命,尝试过多种迥然不同的社会制度,可以说俄罗斯在现阶段的人类历史舞台上,扮演着最耀眼、最卓越,也最壮烈的悲剧演员角色。这样的历史进程也影响着文学的发展,使文学呈现出多种姿态多重面孔。从宏观上讲,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分三个部分,这就是世纪初的"白银时代"文学、"十月革命"后的70年苏联文学,以及苏联解体后的文学。而70年的苏联文学又分为显流文学、潜流文学和侨民文学。文学现象如此复杂,再加上受各种意识形态影响,因此,20世纪俄罗斯文学其真实面目很难得到真正呈现和厘清。最近刚刚召开的山东省俄罗斯文学学术研讨会,其主旨就是要对这阶段俄罗斯文学历史加以再认识和再评价。本组笔谈选择了与会三位学者的文章。张中锋剖析了高尔基对尼采思想的误读;李建刚对安德烈耶夫的创作风格定位问题做了深入研究;皮野对韦涅季克特.叶罗费耶夫的小说《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做了重新解读。这组文章对于厘清俄罗斯百年文学历史的变迁及其所存在的问题来说还远远不够,还只是一种部分地还原20世纪俄罗斯文学本来面目的一种尝试、一种企图,并期待着这种尝试和企图能够引起学界...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在20世纪发生过许多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大事件:经历过数次惨绝人寰的战争,爆发过震撼世界的革命,尝试过多种迥然不同的社会制度,可以说俄罗斯在现阶段的人类历史舞台上,扮演着最耀眼、最卓越,也最壮烈的悲剧演员角色。这样的历史进程也影响着文学的发展,使文学呈现出多种姿态多重面孔。从宏观上讲,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分三个部分,这就是世纪初的"白银时代"文学、"十月革命"后的70年苏联文学,以及苏联解体后的文学。而70年的苏联文学又分为显流文学、潜流文学和侨民文学。文学现象如此复杂,再加上受各种意识形态影响,因此,20世纪俄罗斯文学其真实面目很难得到真正呈现和厘清。最近刚刚召开的山东省俄罗斯文学学术研讨会,其主旨就是要对这阶段俄罗斯文学历史加以再认识和再评价。本组笔谈选择了与会三位学者的文章。张中锋剖析了高尔基对尼采思想的误读;李建刚对安德烈耶夫的创作风格定位问题做了深入研究;皮野对韦涅季克特.叶罗费耶夫的小说《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做了重新解读。这组文章对于厘清俄罗斯百年文学历史的变迁及其所存在的问题来说还远远不够,还只是一种部分地还原20世纪俄罗斯文学本来面目的一种尝试、一种企图,并期待着这种尝试和企图能够引起学界...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在20世纪发生过许多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大事件:经历过数次惨绝人寰的战争,爆发过震撼世界的革命,尝试过多种迥然不同的社会制度,可以说俄罗斯在现阶段的人类历史舞台上,扮演着最耀眼、最卓越,也最壮烈的悲剧演员角色。这样的历史进程也影响着文学的发展,使文学呈现出多种姿态多重面孔。从宏观上讲,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分三个部分,这就是世纪初的“白银时代“文学、“十月革命“后的70年苏联文学,以及苏联解体后的文学。而70年的苏联文学又分为显流文学、潜流文学和侨民文学。文学现象如此复杂,再加上受各种意识形态影响,因此,20世纪俄罗斯文学其真实面目很难得到真正呈现和厘清。最近刚刚召开的山东省俄罗斯文学学术研讨会,其主旨就是要对这阶段俄罗斯文学历史加以再认识和再评价。本组笔谈选择了与会三位学者的文章。张中锋剖析了高尔基对尼采思想的误读;李建刚对安德烈耶夫的创作风格定位问题做了深入研究;皮野对韦涅季克特.叶罗费耶夫的小说《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做了重新解读。这组文章对于厘清俄罗斯百年文学历史的变迁及其所存在的问题来说还远远不够,还只是一种部分地还原20世纪俄罗斯文学本来面目的一种尝试、一种企图,并期待着这种尝试和企图能够引起学界...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篇关于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论文。文章对作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主体之一的苏联文学进行了整体性的观察,作出了三个判断:苏联文学的影响比苏联这个国家的影响更长远;苏联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家不能否定;苏联非主潮文学不能与主流文学同日而语。最后得出结论:苏联文学并非昨日黄花。  相似文献   

5.
苏联解体后的20余年来,俄罗斯从思想界到文学界对前苏联历史进行深刻反思,重构"苏联"记忆成为当代俄罗斯小说的重要内容,文学由此变成诠释"苏联"形象的特殊话语方式。由于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的缠绕,在小说中如何重构苏联记忆成为一个复杂的文化问题。面对同一个苏联"文本",出现了几种迥异的文学诠释路径,由此呈现多重的"苏联"面。小说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政治祛魅化的"苏联"、日常生活化的"苏联"、情感符号化的"苏联"。从集体记忆的理论视角对新俄罗斯小说中的"苏联"历史书写问题进行系统爬梳、审辨,可追踪考察当代俄罗斯文学发展的新态势,以及俄罗斯民族如何运用文学叙述策略建构"苏联"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6.
俄版《20世纪俄罗斯文学》是一部俄罗斯人自己编撰的文学史读本,它以"在场者"的视角重新梳理了20世纪俄罗斯文学,从精神层面而非意识形态层面展现了20世纪的俄罗斯精神与文学艺术风貌,匡正了人们长期以来对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误解。这种"重构经典"的文学史写作似乎与"消解经典"的"后现代"精神相悖,然而其背后隐含的却是对人类一种永恒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1991年苏联大厦轰然坍塌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在各个方面留下了一堆堆废墟,也一度让中国的俄罗斯文学史工作者陷入集体"失语"与尴尬之中.对于国內的俄罗斯文学史工作者来说,当下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清理这些"历史废墟",这是我们告别"失语"、走出尴尬的起点.在清理"历史废墟"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不可回避:一是怎样科学评价别车杜的理论和批评在俄罗斯文学史中的影响;二是怎样在欧洲文学背景上重新认识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进程.俄罗斯文学的崛起和辉煌,证实了马克思关于文化文学的发展"不一定与经济的发展成正比"的有关论断.然而,具体说来,却又有其內在的原因.因此,我们必须回归俄罗斯文学自身,并将俄罗斯文学与欧洲文学、俄罗斯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等重要问题,纳入研究的视野.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真正走进俄罗斯文学,撰写出接近俄罗斯文学"真相"并具有中国特色的俄罗斯文学史来.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文学也发生了巨变,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本文除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的变化进行详细介绍和深入、透彻的分析外,还对这一时期俄罗斯文学发展的总体特征进行了归纳式总结.  相似文献   

9.
"回归文学"是前苏联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现象,其作品的主要倾向是暴露当时苏维埃社会的阴暗面,批评苏联共产党政策的失误,以及揭露历史内幕,因而这类作品在前苏联时期遭到长期"封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逐渐被"解禁",并回归到读者当中。俄罗斯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便是当时苏联"回归文学"浪潮中的热点之一,它的回归之路同样漫长而曲折,但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俄、中苏文学关系的历史省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俄、中苏文学关系是一个历史的演进过程。历史已进入21世纪,我们应调整认识这一关系的路径和视角,重新认识70年来苏联文学的历史遗产,正确看待世纪之交的“当下俄国文学”,正确认识20世纪末中国兴起的俄国文学热。  相似文献   

11.
"蓝英年现象"是在苏联解体后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学术界和文化界所出现的一种超文学、超学科的文化思潮,是对苏联社会与苏联文学的深层反思.它不是某个人的个体现象,而是以蓝英年先生为代表的一种整体性文化现象."蓝英年现象"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它对于改变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传统模式,揭示苏联文学的历史真相,开创俄罗斯文学研究的新局面,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把1985年作为俄罗斯当代文学的开端,是因为在这一年里俄罗斯生活中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由于许多复杂的原因,不少苏联文学组织发生了变化。比如成立于1934年的,最具合法形式的苏联作家协会已不复存在了。概括地说,1985年以后的俄罗斯文学的特点是多元化。也出现了早在20年代曾经出现过的文学多流派现象。不断产生的各种文学团体试图表明,他们正在寻找新的出  相似文献   

13.
尚武精神是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笔者主要从文学范畴来考察尚武精神在民族文学之间的交流状态,企图以一种新的眼光来厘清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民族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新马华文文学关于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论争从未断歇过。在论争中,现代主义渐渐为读者所接受,由此发展成为与世界文学潮流相接轨的"东方现代主义"。文章通过梳理这场论争的来龙去脉,旨在厘清这场"现实与现代之争"对新马华文文学研究之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 0 1年 10月 8日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庄严华美的国家图书馆北轩厅召开了《2 0世纪俄罗斯文学》出版座谈会 ,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驻华文化参赞波塔 ,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副校长冯俊等应邀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王霁主持。《2 0世纪俄罗斯文学》是苏联解体之后在俄罗斯影响最大的一部断代文学史 ,出版至今 ,该书在俄罗斯的发行量已超过 15 0万册。以该书为主干的一套文学史获得了俄罗斯国家最高奖———总统奖的提名。这部《2 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中译本 ,以历史的发展为线索 ,全面系…  相似文献   

16.
在过去100年中,俄罗斯-苏联文学理论与批评曾经对中国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但是我们对它的接受却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在认识上也有偏差。回顾自“五四”前后至90年代中国文学接受俄苏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历史,考察它在中国的译介、传播、接受、影响与转换,了解其中被我们所忽略与排拒的有价值的内容,认清苏联极左文学理论与批评曾经给中国文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探讨制约上述接受史的文化原因,对于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及其理论基本格局形成的外部条件,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探索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体系的道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尤其是从"五四"到"文革"之前的这个阶段,苏联文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五四"时期"为人生"的文学、20和30年代的革命文学、40年代的延安文学、50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甚至"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都受到了俄苏文学的直接影响。文革结束后,苏联文学模式不再是中国文学的唯一选择,中国作家对苏联文学进行了有选择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台湾文学,尤其是流亡作家白先勇先生和曾被称为"中国最卓越的作家"--台湾乡土作家陈映真先生的作品不仅构成了所谓"文化中国"的文学的一部分,也从独特的台湾视角阐述了一种中国的民族寓言.在某种意义上,台湾的民族寓言就是20世纪中国离乱的寓言,这场离乱一直延续到了21世纪.当我们回顾20世纪后期的历史,会发现这场民族寓言并不仅局限于社会底层.台湾的经历与大陆相似,但在时间上领先于大陆,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仅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中国的过去,也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其未来.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始于何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有多种看法.有的认为始于1898年或20世纪初的某些年,有的认为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都不具备现代性.更多的研究者虽然没有专门讨论过这一问题,但在相关文章里还是将"五四"前后(如1915、1917年)看做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起点.笔者认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始于1918年.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社会急剧转型,导致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并深刻地影响了文学的发展进程。这一时期,文学中的“苏联”叙事主要呈现出政治祛魅的特征:褪去神圣光环的十月革命、正义性遭受质疑的卫国战争、被消解的乌托邦神话体制等在文学中得以书写。作家通过这种陌生化的手法诉说历史之痛,解构苏联官方话语的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