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古代的“百越”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越人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因其种类繁多,互不统属,所以称“百越”或“百粤”。由于越人比中原地区的华夏族落后,被视为“不受正朔”的蛮夷。 关于古越人的族源问题,《史记》、《汉书》诸文献皆云:“少康之后”,即越人最早渊源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这大概是越人的附托之词,或者是一些汉族文人的猜测,我国近代少数民族中亦不乏见此类传说。颜师古在《汉书注》中已纠正了上述错误,他明确指出:“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不得尽云少康之后也”。  相似文献   

2.
新疆东部地区的开发历史十分悠久。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原始社会阶段,人类就已在此劳动、生息和繁衍。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姑师——车师人是这一地区的主要居民之一。本文试以考古资料为主,并结合有关的文献记载,就汉代以前(含汉代)车师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些基本情况作一探讨。不当之处,请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3.
汉代以前新疆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为依据,论述了汉代以前新疆与我国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4.
张强 《江苏社会科学》2003,1(3):170-177
进入周代,礼承担起道德政治的责任。乐是礼的基本构成,礼与乐是周推明道德伦理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为政治所设的统治术。春秋以降,文化解释权下移,礼乐的文化阐述落到了平民思想家的手中。刘邦建汉,礼乐作为统治大法经历了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可以汉武帝刘彻继位为界,前一阶段表现为刘邦因尝到礼乐的甜头而肯定礼乐;后一阶段表现为汉武帝将礼乐建设放到政治的首位,以礼乐为治国大法。后世王朝的政治制度虽时有革新,但礼乐作为帝王统治术却得到了全面的肯定和继承。  相似文献   

5.
李海燕 《南方论刊》2022,(12):85-87
粤西文化是土著文化与各种外来文化交流融合并不断创新流变的结果,百越文化始终是粤西文化的底色与沉淀。从方言来看,俚语中的部分语词作为底层语言保存在当地地名中。从风俗来说,部分俚僚文化根深蒂固,如游神年例、雷州换鼓、石狗崇拜、冼夫人崇拜等传统习俗大为流行。从习性来看,粤西人仍保留着远祖剽悍好斗,刚毅淳朴等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6.
论部落人权     
部落人权是人权之源 ,对其研究和探讨 ,具有巨大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一、需要澄清的观点学术界有人认为 ,人权与法同时产生 ,且是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对立以后的事情 ,因为只有法才给人规定了权利 ,有了权利才有人权云云。显然 ,他们所讲的权利 ,只限于成文法所规定的权利 ,即有法才有权。此说缺乏史料和论据 ,需要澄清。首先 ,持此说者只讲阶级社会几千年历史 ,把百余万年的原始社会史抛弃了 ,因为法产生的时代也就是权利与义务分离的时代 ,其社会基础自然是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的对立。在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时代 ,权利与义务已完…  相似文献   

7.
清代以前中原内地人口进入北方草原的原因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清代以前进入内蒙古地区的汉人北上活动进行历史性考述,有助于对各个历史时期进入内蒙古地区的汉族移民活动、人口数字、影响等进行研究。从战国时期已开始的汉族移民北上的活动,虽然出现过几次规模较大的移民活动,但由于朝代的更替、封建王朝的衰变等原因,始终未能形成大规模的移民群体社会,时间上亦只是时断时续地进行。就其影响而言,在某一个时期某一个时段,对内蒙古地区的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内蒙古地区的游牧经济始终立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实地调查的资料,对怒族中残存的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和血族部落的不同的特点进行探讨。作者认为,怒族在十五世纪中期处于母权制的繁荣期。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怒族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怒族社会中的氏族部落组织残余却保留下来。怒族的部落组织是按氏族特征组成的,处于血族部落阶段。随着晚近犁耕农业的出现、生产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怒族社会的氏族组织联系日益松弛,血族部落组织使呈现出向地域部落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论李清照南渡以前的诗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李清照南渡以前的诗词郑伯勤李清照处于“才藻非女子事”的封建伦理观念日益深重的时代,以出众才华和渊博学识,在诗词创作上做出了卓越贡献。长期以来,学术界在评价李清照的问题上,多半着眼于她南渡以后的诗词,而对南渡以前的诗词,则比较忽视,认为那时她只是一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讨论了吐蕃王朝以前吐蕃部落联盟由前期的牧业经济生产方式逐步向后期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的转变.同时对这种经济生产方式的变迁与其政权发展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论汉代文人五言诗与汉代社会思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人五言诗作为汉代诗歌中的特殊一类,历来受到古今学人的高度评价。刘勰称它是“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钟嵘说它“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自六朝以后,学人对它的赞誉之词多有。然而,这些文人五言诗何以会产生在汉代?它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思潮?古人却缺乏深入的探讨。“五四”以来,由于受疑古学风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逐渐形成一种新的“传统观念”,大多数学人都把这些诗篇看成汉末动乱时代文人思想的产物。如马茂元先生说:“它所反映的只是处于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  相似文献   

12.
早期道教完全依托于本土的思想文化资源,无论是战国时代风靡一时的方仙道,还是秦汉之际开始流行的黄老道,都以通俗性和实用性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欢迎.它们不断地从道家哲学、阴阳五行和民间巫术等思想或信仰体系中汲取养料,并最终形成了太平道、五斗米道等较为成熟的道教形态.无论是哪种“道”都吸引着汉代人的注意,都对人们的生活、信仰和社会风气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道教拥有众多信徒,两汉时代弥漫着浓郁的信道风气.  相似文献   

13.
汉代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得到总结的直接产物,是中华传统文化成熟的标志,它突出的基本特征是多元文化基础上的统一和统一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共生并存。汉代文化表现出了多元性、统一性、包容性、和谐性与创造性,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了“博大兼容”的特点。既能坚持本土文化的传统,又能不断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来丰富自己,为己所用。而这恰恰是中华文明在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相继中断或转型之后,仍能唯一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两汉迁徙刑是隋唐以后流刑的前期形式,与同一时期的死刑、肉刑、劳役刑、财产刑等刑罚相比,迁徙刑的地位尚不突出,以往也未得到学术界的重视。迁、徙实际上是两汉不同时期的同一称谓。本文主要考察了两汉迁、徙刑适用的主要罪名和流放地点,并且具体分析了两汉特殊的人口迁徙政策。迁徙刑将刑罚的惩治(发配)、教育(劳作)与服务国家(戍边)等多种功能集于一身,也是研究隋唐的流刑不可避开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5.
在具有“雅颂”传统的汉赋中,男女恋情主题在经学思想的桎梏下,表现得既稀少且独特,它或以人神之恋的浪漫形式表达具有现实意义的男女之愤,或在帝妃之恋的描写中反映带有普遍意义的尘世之爱,或以否定的面目出现,在寓劝于讽的形式中曲折地表现常人之恋。这些作品题材独特,结构巧妙,既曲折地表现了对爱情的追求和赞美,又符合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原则和赋颂精神,其内容具有复杂的二重性特点,时代印记十分鲜明。  相似文献   

16.
<正> 笔者曾撰文力辩先秦时期无小说,既无具体的小说作品,也无关于小说的概念,详见拙文《论先秦时期无小说》,兹不赘。那么,小说的发轫期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呢?应该是汉代。首先,小说概念正式出现于汉代。尽管早在《庄子·外物》篇中即已出现“小说”二字,但只不过是偶然的组合,并非固定词组。到了汉代情况完全不同了。从现有的记载来看,“小说”一词在这时已频繁出现,尤其在两汉之际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它连续在几个人的笔下出现,而且虽然  相似文献   

17.
论汉代的旌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的旌表方式表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刻石表闾"、"扁表其门"、"图象其形"、树碑立祠等,都是政府常用的旌表手段.既有在闾里进行的彰表,又有在墓地、宫殿等处予以的显扬,事迹突出者还"图象百城,以厉风俗".通过汉代政府各种方式的旌表,促进了儒家伦理道德在空间上的拓展和时间上的传延.汉代的旌表方式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有一种看法认为,汉代婚姻关系形成时不受等级约束。早在十六世纪,茅坤就提出“汉代婚姻无法度”,说这是“古今来所无之事”。今人台湾学者陈虹先生也认为,婚嫁时讲究门当户对,不是汉代的常态。对于这种观点,笔者是难以苟同的。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汉封建专制政权与家族宗法组织息息相关。因此,以阶级划分为基础的等级、尊卑、亲疏划分在汉代是广泛存在的,从而在婚姻关系上必然要不可避免地打上封建等级性的印记。汉代婚姻缔结时的等级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婚家双方经济地位相近。《汉书·赵广汉传》载,西汉颖川地区的富户大姓“相与为婚姻”。东汉时,“富贵之男娶得富贵  相似文献   

19.
汉代文学有其富于民族特色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风貌,出现了不同于先秦文学的新特点.汉帝国的强大与外向扩张、征服的姿态,支撑起整个社会的安全感和自信力,也影响到作家的心理状态与精神风貌.汉代已有了相当显著的文学意识,但总的看来,文学还没有从大的学术文化母体中完全分离出来,宗经重史成为其突出特征.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形成,士人心态随之发生变化,不少人以儒道互补安顿心灵的惶惑与失落.经学是汉代意识形态建构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组成部分,对作家及其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汉文学的嬗变过程,体现出与汉代政治、思想文化变迁的共振.  相似文献   

20.
论抗战以前国民政府的国营工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兴胜 《文史哲》2001,3(2):104-111
与传统的官办工业不同 ,抗战以前国民政府的国营工业发展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与广泛的社会舆论支持 ,管理体制具有近代化趋势 ,运作过程也较为正确地体现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应该承担的角色。但它也继承了旧式官办企业的许多弊端 ,在大部分时间里仍是内部政争的一种工具 ,延续着工业结构的畸形状态 ,保留甚至是强化了经营上的双轨制。国营企业的这种双重性反映了国民党政权的过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