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民营化,顾名思义,是指国有企业从国有国营转向国有民营或民有民营,以此造成对国有企业已形成的僵化运行机制的冲击,促成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的创新。80年代,日本国有企业民营化(以电信事业为例)的实践,作为国企民营化的“范本”迅速改变了国企产权配置方式和运营...  相似文献   

2.
现代公司是具有一束明确权利的法人企业,法人财产所有权则是这一束权利的集合。在中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中,某一国有企业转型为现代公司后,经与国家界定权利,其自身便应拥有明确的法人财产所有权,并以此作为企业发生全部行为的基础。现代公司拥有法人财产所有权,是财产所有权发展、分解历史的一个合理结果。对于法人财产所有权,似乎是一个无需讨论的问题。但由于在我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实际操作中,转型为现代公司的国有企业被赋予的是所谓‘法人财产权”,而非“法人财产所有权”,并且在我们看来,这两个概念又并非是等同的,因此…  相似文献   

3.
搞好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需要。我国经济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持续稳步发展,都与国有企业发挥的巨大作用密不可分。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才能进一步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的优越性。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搞好国有企业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资本主义国家在市场前提下也在大力发展国有经济。俄罗斯大规模推行私有化后,经济严重倒退。从俄罗斯私有化的结果看,私有化并不能摒除国企的弊病。  相似文献   

4.
“产权”概念辨析及其对中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权”概念辨析及其对中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意义文力作为现代公司形式的企业拥有一束明确的权利,在此权利的基础上发生企业的一系列行为。中国国有企业的既有制度安排使企业不具备应有的权利,或者说在与国家的权利关系安排中其权利边界是模糊的。基于此,中国国有企...  相似文献   

5.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目前正困扰着经济改革的进程。国有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何在?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应占多大比重?怎样才能找到提高国有经济效益的出路?一直是人们探讨与争论的热点。曹思源同志在《改革国有企业的新思路》 (《探求》1996年第1期)一文(以下简称曹文)中提出,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病根在于国有制比重太高,并认为只有把国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降至20%左右才相宜,其根据是我国目前“国有制这么高的比重如果不降下来,任何别的办法都不可能使国有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从根本上走出困境。”对于这种思路,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其所占比重大只是其中原因之一而非根本原因。现详述如下,与曹思源同志商榷。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寻因 对于国有制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笔者认为起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有经济的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确,导致了国有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与管理体制的缺位与紊乱,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缺乏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国家、企业、职工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就难以理顺。国家出于财政亡的考虑,要求多收利税,使国有企业不堪重负;企业却只负盈不负亏,经营者出于“政绩”上的考虑,追求眼前利  相似文献   

6.
我国资本经营概念的提出是近几年的事。尤其是目睹外商以中国企业为投资和经营对象,以国际资本市场为舞台,展开大规模企业产权经营,给中国企业管理人员和资产经营管理人员上了极为生动现实的一课之后,人们才大梦初醒。愿来苦于中国企业资产沉淀,国有经济整体不活,现在却看到外商像魔术师一样,不仅使沉闷的中国国有企业一个个活了起来,而且炒作者一夜之间成倍、成十倍地增殖了自己的资本。在这样的启示下,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优化国有资产结构,被突出地提了出来,资本经营概念便应运而生。但至今不能说对资本经营的认识和把握已…  相似文献   

7.
如今国有企业是各国经济中普遍的现象,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不存在国有企业。但是研究国有企业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国有企业”本身的概念不清。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生产单位。如果按这一说法把“最大化”作为标准,很显然会把一大批公认的国有企业排除于外,因为多数的国有企业都不可能把利润最大化作为基本目标,更准确地说,它们的基本目标主要在于社会效益或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现在许多国家把国有企业称作“现业”、“事业”、(Undertaking)和“政府服务”(GovernmentService),以示与私入企业相…  相似文献   

8.
杨思莹  白桦 《学习与探索》2023,(10):137-146
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更具有明确的实践导向和丰富的内涵要求。国有企业作为党执政兴国的依靠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更应在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关键作用。新时代面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目标与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任务,国有企业要扎实推进创新质量提升,完善高质量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以高水平科技“自立”与“自强”为使命,以人才为核心要素,以国家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着力维护国家科技核心利益与安全,破除制约国有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以高质量、高水平创新成果助力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9.
乔梁  刘涛 《学术交流》2023,(7):104-120
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核心载体,大型国有企业在新时代的使命是做大做强做优国有经济,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大型国有企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手段。通过案例研究发现:(1)数字化技术已经深深改变产业价值形态和商业运行模式。数字化技术已经渗透到包括研发、生产、营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产业链各个环节,并成为产业价值链价值增值的重要来源。(2)大型国有企业若要发挥产业链链长作用,需要以大数据、物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为保障。(3)数字化转型推动大型国有企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作用机制包括:产品开发的突破、组织管理的变革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三个方面。推动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首先要坚持“一把手负责制”,其次数字化转型应与产业链价值增值相适应,最后国有企业要在产业数字化生态中发挥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1.国企产权中的职工份额的理论分析。长期以来 ,我们一般认为国企的资产所有权归全民所有 ,把国企职工对本企业的产权应拥有的份额 ,视同于其他公民。人们不但过去这样看 ,现在还有一些人这样理解。如“国有企业是一种所有权高度分散型企业 ,它的所有者是全体公民。任何个人都只能拥有很少一部分国有企业所有权 ,因而不能成为主要所有者 ,只能由国家这样一个规模巨大的‘持股机构’或组织来充当主要所有者 ,代表全体公民行使所有者权利。”这一关于国有企业产权的理论 ,不能完全反映国企资产形成和发展的实际 ,没有意识到国企职工对本企业…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指令性政治—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身份及其行为从属于国家党政权力组织的正式序列,企业缺乏在国家计划之外自主发展的能力空间,同时也为政治—行政体系的运行制造了障碍。从1978年起,国家政治—行政体系开始放松对国有企业的垄断性权威控制,并逐步确立了国家和市场的双重不完全规范机制。在国有企业渐进式的改革进程中,对产权的合理处置是核心问题。中国国企改革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对绝对产权和相对产权作了比较明确的界分。在此基础上,国家政治—行政体系完成了与国有企业“权力共享”的变革:一方面,政治—行政体系向国企管理者进行权力的功能性委托;另一方面,政治—行政体系最大限度地滞留权力。国企改革引发了国家政治—行政体制的积极反应,并通过市场自由化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双重努力,实现了政企之间切实可行的权力平衡机制。中国国企改革与国家政治—行政体制变迁的事例,提供了一系列经验性的有效启示  相似文献   

12.
国有企业的党组织是党在企业的政治领导核心。加强国企党建,充分发挥国企党组织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是国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障。自2006年以来,柳州局党委在公司系统率先提出了“双责制”的党建思路,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责制”的党建模式。“双责制”旨在实现国企党组织“围绕经济抓党建、进入管理起作用”的党建思路,采取党政领导“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具体办法,建立能使企业各级负责人既是党务工作第一责任人、又是业务工作第一责任人,企业各级负责人既是保证员工队伍思想稳定的第一责任人、又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的一种制度和机制。“双责制”在维护职工思想和队伍稳定、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企业基层党建工作如何融入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工作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子。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垄断资本寻求投资场所和利润来源、国内对于中国下一步改革方向和目标存在不同认识等背景下,国有企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当前关于国企地位和作用、国企改革内容和方向的讨论中,双方观点对比鲜明,围绕“国企低效论”、“国企垄断论”、“国企腐败论”、“国企与民争利论”、“国企产权不清晰论”、“国企股权多元化”等论点展开激烈讨论.国企话题的热议不仅有国企自身经营过程中的原因,也与媒体报道的倾向性等外在因素有关.针对不同的社会思潮,应采取以下措施:防止经济学“西化”,警惕改头换面的新自由主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对国企作用的研究和宣传,做好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经历了“放权让利”“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三个阶段的改革,在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经营机制、政企关系、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存在三个层次的问题与矛盾。本文在考察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对“多兼并,少破产”“抓大放小”“政企分开”“三改一加强”等思路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在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向重点大型企业派驻稽察特派员,在国企“抓大放小”的改革中建立多层次网络状的监督稽察制度,以加强和完善对国企人力资本的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堵塞侵吞国有资产的行径,防范经理人员行为扭曲,避免国有资产在管理漏洞中的流失,是...  相似文献   

16.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截止1997年底,全国下岗职工已达1200万,今后三年还将增加800万到1000万。虽然国家为下岗职工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提供了许多保障,但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下岗人员,昔日的“老大哥”,该以怎样的心态和姿态去承受下岗的重负呢?我们说,最好的选择是:微笑着面对下岗。一、卸掉红包袱,不把国企当靠山有的下岗职工进入就业市场后,很多人在新的就业机会面前却作出自愿失业的选择。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背上了国企职工这个“红包袱”。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国有企业职工一直享有稳定的福利及较全面的生活保障。一度“公有制贵族”的惯性,导致许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目标仍然是国有经济单位,或者对原有企业抱有强烈的依赖心理。许多下岗职工不愿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股份公司的权利结构中,经过“财产初始所有权—个人股权—法人产权—法人产权进一步分解”的演化,初始所有权不断弱化。股份公司内部的权利制衡机制与外部市场制衡机制能够克服初始所有权弱化并保障财产初始所有者收益的最大化。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极不规范的根本症结在于基本产权关系结构安排不科学。应当在坚持国有企业公有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促使全民所有制通过国有经济完成总财产的人格化,再由国有经济通过组织单个国有企业完成总财产的具体人格化,实现国有企业基本产权关系的重组。文章最后就我国国有经济与现代公司制度的对接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杨传新 《探求》2000,(2):61
党的十五大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坚持了这个思路。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学术界是基本一致的。至于“改组”问题,人们对此确有不同理解。按十五大的精神,“改组”“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即我们说的“抓大”、“放小”。 当前有一种说法,“放小”就是“放弃”,对这种理解笔者不敢苟同,就此谈三点看法。 一是“抓大”、“放小”指的是国有企业范围内的改革。“放小”的目的是为了激活国…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集体化时代,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人是企业的主人”是贯穿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产权话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化的新劳动伦理将工人的生产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结合起来,强调工人是公营企业的一份子,工人是为了自己和解放劳苦大众而劳动。改革开放前的集体化时代,“工人国家”的体制定位、职工“以厂为家”的生产生活实践以及“工人老大哥”的政治地位强化了以工人主人翁意识为基础的产权认知。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产权变革主要历经了放权让利、抓大放小、主辅分离、股权多元等多个阶段,与企业所有权置换并行的是企业职工的身份置换,国企职工重申“工人是企业的主人”的产权话语意在依凭身份追溯就业权和福利权。中国改革进程中的产权实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表达相契合,产权话语的嬗变是透视国企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演变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20.
实现国企扭亏脱困,靠市场形势好转、靠国家政策扶持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国有企业要立足自身求发展,惟自强不息,奋起自救,这才是国企扭亏脱困的根本途径。1  造成国企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国家政策方面、外部环境变化方面的,但更主要的是企业自身方面。一是国企长期以来一直以国家的一个“生产车间”身份出现,从事封闭式生产,维持固有的计划经济模式,没有面向市场;二是产品没有或很少参与市场竞争,技术水平落后,产品质量差,成本高,缺乏竞争力;三是一个人的活用三个人来干,吃“低工资、高就业”的大锅饭,劳动生产率低;四是盲目投资、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