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文学批评自五四以来在世界文学批评领域一直身处缺席的窘况.没有处理好文学批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导致缺席的原因之一.我国的文学批评应该以平等对话的姿态寻求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2.
我国文学批评自五四以来在世界文学批评领域一直身处缺席的窘况。没有处理好文学批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导致缺席的原因之一。我国的文学批评应该以平等对话的姿态寻求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3.
资本时代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关系的互动凸显了民族文化的焦虑.资本时代,商品经济是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关系经济动因;现代科学技术为其鸣锣开道;文化和宗教的原因是其文化缘因.所以厘清资本时代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需要"经济场域",从而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疑问作出合理的思考、判断和选择.  相似文献   

4.
科学心理学一直将自己视为超越文化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的、世界性的心理学,是可以应用于世界西方以外国家的心理学。事实上,心理学有着自己的民族性,它发端于特定民族文化传统,以自身特有的传统在观照、理解和解说着本民族的心理生活。关注心理学民族性是关注世界性心理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5.
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来看,文化的民族性在于其既受到民族的历史和生存环境的制约,又对民族的社会生活和人的发展产生影响,而文化的世界性则在于人类共同面临着世界历史进而全球化的进程.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表明,未来人类文化的态势将是形成一体的世界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并行.正确理解接轨全球化与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关系,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当代建构,也有助于中国文化向世界推广.  相似文献   

6.
检视1990年代以来本土文学批评理论中的建构性话语,能给我们提供建构的资源和创新的原则、方向.19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理论主要以"文学性"为建构的逻辑起点,在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形式审美与人文意蕴的关系;二是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中的民族性问题;三是审美中的超越性问题.这些建构话语丰富了文学本质的内涵.同时,这些建构中又存在语境化、价值与价值生成机制之间的倒置及忽视批评对象等不足.本文在检视这些建构性话语的基础上提出文学批评理论的重建要回到文本,在对象认知与价值评判、客体意蕴与主体感受、现实语境与历史视野之间进行视域融合,生成新的价值与体验,同时这种融合是动态的不可最后完结的.  相似文献   

7.
对任何国家而言,动画作品的民族性问题都是一个必须重视的大课题,在全球化的今天,对后进的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而言,更是一个考验。当代中国动画应把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有机结合,用民族性形式和题材去表现世界性的主题,表达当代人类共通的基本情感和普遍的生存境遇。学习日本和欧美的动画,挖掘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动画艺术形式,重视动画人才培养,是中国民族动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批评在“全球化”语境和视域中产生的情结是自“五四”以来的现代性、民族性、传统性、本土性、世界性等情结的延续和发展 ,这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现实问题面前更显突出 ,其构成批评的困惑、矛盾和焦虑。批评在“全球化”语境中的策略应主动应对挑战 ,在融入世界批评潮流的同时保持清醒和个性 ,创造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和“多元化”的“复调”批评。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球化进程中,其主线是经济全球化,我党应根据趋利避害的原则,带领人民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以谋取和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政治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集中表现,中国共产党要确保国家政治制度的安全、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增强国际地位;在文化全球化中,中国共产党应维护意识形态的安全,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高玉 《广东社会科学》2004,1(3):128-134
中国现代文学具有民族性 ,但这种民族性不是“古代性” ,它是一个复杂的组合 ,不具有某种纯粹性 ,而是兼容“传统”、“现代”、“中国”、“世界”、“本土”、“西方”等内容。中国现代文学具有自己独特的品格 ,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传统 ,即现代传统。中国现代文学具有本土性从而具有民族性。中国现代文学实际上是以民族化的方式实现世界化 ,反过来说 ,也是以充分世界化的方式实现民族化 ,我们不能因为它的现代性、世界性而否定它的民族性 ,相反 ,世界性和现代性正是中国现代文学民族性的新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国外产生了三次老舍作品的翻译高潮。一个民族的文化珍品在为他民族所接受时,难免会产生因政治、外交、民族风习、时尚等需要而产生的择取时的变形现象;这种变形终将向审美自身复归。作家本人的国际旅行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等,是现代社会中作家及其作品在域外引起关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世界各民族学者对老舍及作品的研究有一批各具特色的论著,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已出现了一个世界性、民族性、审美个性相统一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原生态音乐的哲学思考,结合云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表现,说明原生态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纯粹与变异、民族性与世界性、多样性的辩证关系,促进原生态音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精神的当代建构是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精神的当代建构需遵循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民族性、国家性、世界性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面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向何处”的时代难题,张岱年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认为中国文化建设应综合中西文化之所长,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随着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综合创新论”的科学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文化建设的民族主体性;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文化间的关系;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力;实现中西文化的文明对话.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内蒙古文学批评与理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初,文学批评在追寻文学本体面貌的同时,必须发挥引来思想解放的舆论导向功能。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的探索,为这一学科的建设做出了可喜的贡献。文学民族性问题,是内蒙古文学批评传统的话题,在新时期走向宏放和深入。在民族文学研究方面,将蒙古族文学建设推向新的高度,对内蒙古当代文学展开全方位研究,达斡尔族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文学史。文学理论自身建设方面,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主导,观念和方法多维开放的格局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6.
批评缺席的背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20世纪90年代以降的文学批评人们指责颇多,最为严厉的莫过于批评缺席.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批评者个人把批评现场当成是跑马场放逐了批评的引导责任;批评者群体把批评现场当成是群体内部的交易场放逐了批评的督约责任;批评者个人与批评者群体组成的批评场把批评现场当成是娱乐场集体放逐了批评的建构责任.而所有这些责任被放逐进而导致批评缺席的深层原因在于:政治上长期以来的左倾思想对批评倾向的规束形成的思维惯性和思维惰性;市场经济下资本和利益的巨大光晕对批评精神的诱降和铜臭化;各种大众媒体对批评理路异化的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7.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宗旨.毛泽东始终站在哲学、历史、文化的高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构建起了一座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  相似文献   

18.
吴翔宇 《河北学刊》2023,(1):100-108
厘清“元概念”,是探究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理论前提。批评史料建设落后与批评结构残缺是导致中国儿童文学批评滞后的两大因素,急需在百年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重构儿童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围绕儿童文学“代际”话语沟通展开的持续发问,开启了对中国儿童文学“思想批评”与“审美批评”的辩证分析。在百年中国文学视域中系统考察儿童文学批评,意在确立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现代性”与“民族性”标准,在与现当代文学批评“一体化”的基石上确证其“主体性”话语,并在此基础上重构集“史”“论”“用”于一体的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图景,创设优良的批评环境,促进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有些文学批评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由于片面、孤立地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或民族化,简单地以所谓民族意识观照相当复杂的文学现象,因而忽视了文学不仅有它的民族属性,而且有它的世界属性(在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学的这种世界属性显得尤为突出)。甚至将文学的民旗属性与它的世界属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由此而产生一种缺乏世界文学意识的封闭、狭隘的文学批评观念和文学批评实践。这个问题的存在,显然不利于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看来,有必要对文学批评的世界文学意识这个似乎属于常识性的问题,重新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为加大反腐败和国际追逃工作的力度,我国《刑事诉讼法》增设了缺席审判程序。但缺席审判程序能否实现此次修法的预期目标,学术界存在分歧。国际实践表明,缺席审判与引渡追逃之间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缺席审判不仅是常见的拒绝引渡理由之一,还可能因为不符合"公平审判要求"影响引渡合作的展开。对照《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我国缺席审判程序存在"送达规则不能保障被告人知情权""审前阶段被告人的辩护权缺失"等问题,可能妨碍我国与外国的引渡合作。为改进我国现行的缺席审判程序,提高外国对我国缺席判决的司法认同,中国应建立"确保已知"的缺席审判适用前提,允许律师辩护权延伸到审前阶段并积极发挥申请重审权的权利救济作用,以突破缺席审判对引渡追逃造成的障碍,实现通过缺席审判进行反腐败追逃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