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现存的几种古本《孙子》都是在前人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1972年4月发掘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是汉初写本,当是张良、韩信“序次”《孙子》的一种传本,它的发现使我们对《孙子兵法》有了全新的认识;敦煌写本《孙子注》是在曹操注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古注的残本,它为我人窥探《孙子》的古本面貌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是现存唯一的一部合注本《孙子》书,它保留了宋代末服、何去非校订《武经七书》以前诸注家所据本的版本面貌;《魏武帝注孙子》和《武经七书》本《孙子》都是宋朱服、何去非校订《武经七书》的产物,其中《魏武帝注》避免了合注本注文拼合移动的改订,较好的保留了曹操《孙子注》的概貌。通过对古本《孙子》的比较研究,并参照汉唐以来的古籍引文,可以探明《孙子》书的版本流传线索,校订出一个接近古本原貌的新校本。  相似文献   

2.
我读过《孙子》,后来又浏览过《诸子集成·孙子十家注》(中华书局1954年版)),觉得《孙子》比起其他古书不算太能读,但有些字句段又太难理解。由于读的遍数多了,逆藉助于辞书、字典,发觉过去难读难懂的那些地方,或因经文舛误,或因校注不当,致失原义,甚至不堪卒读。现在就我所能理解的几处试予补注或补校,目的在于和读者共同探讨,互相切磋,使能还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
<正> 杜甫的《石壕吏》中,“有孙母未去”一句,一九六二年《中华活叶文选》注为“因为有个孙子,所以媳妇没有改嫁”;一九七四年辽宁《语文课本》注为“(因为)有个孙子,(这个孙子的)母亲没有离去。去,离开(家庭),指改嫁”;一九七四年以后的中学《语  相似文献   

4.
郭象性分论束际成郭象(公元253年──312年)字子玄,是西晋元康永嘉年间玄学代表人物之一。郭象的代表作《庄子注》问世于元康年间。在郭注之前,注《庄于》的有数十家,同时代注《庄子》的也很多,有司马彪、崔撰、向秀等人的庄子注,李颐的集解。郭注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5.
《孙子》一书,千百年来,由于辗转刊录,歧异颇多,尤其在两大传本系统——《武经七书》与《十家注》之间;其中无碍文意者虽多有之,然有关旨要者亦复不少。历来注家,简要质切如魏武,博大疏阔如杜牧,中肯明易如梅圣俞,条理通达如赵本学,严谨审微如孙星衍等,皆孙学之佼佼者,其校释注解之功自不可没,然亦或见仁见智,各执一端,或相互排指,莫衷一是,或随文衍义,曲附旧说,诚宜索隐发微,正其旨归。故不揣固陋,参阅各本,旁摭众说,覈其音义,辨其舛误,以为十三篇解诂。今撮其要者,叙列如下,以供研究参考,并求正于识者。  相似文献   

6.
解读古代战略战术奥秘的力著——评《孙子兵法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距今25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是一部举世公认的世界最早的战略学著作,也是最早揭示战略战术奥秘的专著。二千多年来,《孙子兵法》一直为历代中外军界、政界、学界、商界所推崇和重视,研读并运用其战略战术者,历久不衰。但由于该书“辞若珠玉”(《文心雕龙·程器》),寓意深邃,给阅读、研究带来不少困难。为寻求正确的理解,历代学者曾相继为其诠译作注。自曹操以来,注者代不乏人。但这些注本不是失之简单,就是过于繁琐,也有穿凿附会或讹误之处。为推动《孙子兵法》研究、应用的普及与提高,广西民族学院吴荣政教授花六年多时间,在潜心研读和博采先哲及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孙子》原文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证,为《孙子》十三篇重新校勘、注释、评说,撰成近16万字的《孙子兵法解读》(以下简称《解读》)一书,最近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本研读和运用《孙子兵法》的具有较高水准的专著。该书的特点主要是:  相似文献   

7.
近读邓魁英、聂石樵同志选注的《杜甫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3年11月第一版,下简称《选集》),感到这本《选集》总的来说在词语注释方面,有兼取众家优长、细致确当,善于选引出处的特点,和已经出版的几个选注本相比,是较好的一个选注本,对于杜诗研究,是颇有参考价值的。但是,该书在注释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地名方面,有误释几处,特提出来与选注者商榷。《铁堂峡》一诗注释中,注者引《大  相似文献   

8.
《文选集注》在校勘《文选》刊本正文及注释方面的价值有目共睹,我们可以从《文选集注》和宋代《文选》刊本的文本关系中找到《文选集注》在我国流传的蛛丝马迹。在以北宋本为首的刊本李善注本系统中,其李善注内容并非一成不变,刊本李善注本中混有《文选集注》中所存《钞》和陆善经注的内容;同时,刊刻于南宋的《文选》尤袤刻本李善注也有与《文选集注》写本相一致的地方。众多迹象表明,北宋本校理者及南宋时期尤袤刊刻李善注时,应该看到过类似于今天所见《文选集注》残卷的集注本子,并参考吸收了《钞》、陆善经注以及类似于集注本的李善注。这反过来说明,《文选集注》是我国唐代人所编撰,在宋代仍有流传,有些部分被吸收编入李善注。  相似文献   

9.
郭化若同志的《孙子译注》别出机杼,独树一帜。其注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其译文力求“信、达、雅”,在保持原有风格、神采和丰韵上颇见功力。笔者编撰《孙子词典》,以《孙子译注》为蓝本;开设选修课,又以她为范本。多次研习,受益不浅,但也产生浅见迂论。今胪列于后,与郭化若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0.
杨炳安同志的《孙子会笺》一书,已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我国古代军事经典著作的又一新成果。 《孙子会笺》是杨炳安同志几十年来研究孙子学的结晶。早年他每读《孙子》时,就发现其文字鲁鱼亥豕,歧异殊多。古近学人,虽有所諟正,然限于诸多条件,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所以,他于五十年代末,在著名史学家翦伯赞、齐思和,陈乃乾诸先生的鼓励指导下,对《孙子》的文字进行了校勘,而有《孙子集校》之作,一九五九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成为全国解放后第一部集中校勘孙子十三篇文字的书。但是,《孙子集校》是只校文字,未解本义。随着作者对《孙子》研究的深入,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出土,发现历来研究《孙子》见仁  相似文献   

11.
张明 《兰州学刊》2013,(7):68-72
《世说》刘注共引《庄子》13处,其中11处见于今本《庄子》且与今本《庄子》在文字上存在着一些差异,另外2处不见于今本《庄子》。刘注作注使用的《庄子》有郭象注本、司马彪注本和郭象、向秀共同注本。刘注所引《庄子》对今本《庄子》中某些文献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帮助,刘注也保存了两条《庄子》佚文。另外,对刘注引文的改动应该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12.
魏源一生,著述宏富,除此次整理《魏源全集》中所搜集到的存世刊本(或抄本)17种外,据传记资料记载并不完全的统计,其失传的佚书尚有如下两类:一是仅存书名者,计有《高子学谱》、《春秋繁露注》、《墨子注》、《说苑注》、《六韬注》、《吴子注》、《易象微》、《大戴礼记微》、《论学文选》等9种;二是存书名和序或叙而正文失传者,计有《董子春秋发微》、《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明代兵食二政录》、《孙子集注》、《淮南盐法轻本敌私议》等6种。魏源存世著作的版本情况亦较复杂,其突出表现为:如“《圣武记》、《海国图志》、《皇朝经世文…  相似文献   

13.
老子《道德经》是我国古代最早具有丰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著作之一,内容包括本体论、人生论、政治、军事等方面。老子学说在我国和在世界上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历代封建统治者把它当作“人君南面之术”而加以推崇;道教徒则奉老子为教祖;我国哲学史上,唯心和唯物论两派都从不同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也通过对《老子》的注释、翻译来宣扬神秘主义,为资产阶级世界主义服务。 《老子》书在战国时代已经流行,由于它主要是讲“道”和“德”的问题,所以又被后人称作“道德经”。韩非的《解老》、《喻老》两篇是最早的《老子》注。关于《老子》的叙说,见于《汉书·艺文志》的有四家(已佚)。今本《老子道德经》,旧题汉河上公章句,但《汉书·艺文志》没有著录,不可凭信。魏晋以后注老者甚多,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所载有三十一家,隋唐以后注老者近二百种,收入《道藏》中的超过四十种。 《老子道德经》传本,流传最广者,有河上公注和魏王弼注两种。王注是以玄学家思想注解老子,影响最大,历来被当作老注的标准本。河上公注则是道教徒从养生和修炼的角度注解老子。以上两家是老子注解中的两个主要派别。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乙本两种是汉初抄写的。甲乙两本的文字稍  相似文献   

14.
王逸、朱熹、蒋骥三家的《兰辞》注本,在训释篇目和训释体例方面各有异同。从训释篇目上说,三家注本所选择的楚辞作品,各有侧重,从训释体例上说,三家注本无论是总体体例,还是具体作注的体例,既是传统训话的影响,又有着各自的特色,且各有优劣。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三家《楚辞》注本在训释篇目和训释体例上,从形成到成熟的渐进发展过程,而且还可看出古代众多《楚辞》注本在这两个方面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5.
在治国策略的诸多问题上,兵家和儒家的观点有着共通之处,都主张上下协和、通权达变、赏罚分明、任贤使能、御兵御民,这些在先秦兵家鼻祖孙子和经典儒家孔、孟、荀那里都有论述。兵儒两家所具有的共通性为后代学者整合兵儒、融通兵儒提供了可能性。北宋时期的《十一家注孙子》在注释《孙子》原义的同时吸收了儒家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兵儒整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以往的论者,多以为《孙子》是齐文化的产物。其实,《孙子》中固然有齐文化的因素,却更具有吴越兵文化的特色。它充分展示了吴、越、楚等国的地理、经济、思想文化诸方面的内容,且由孙武在这一地域的军事实践中予以充实和提炼。确切地说,《孙子》是我国古代南北兵文化融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17.
日本民族以长于吸收、消化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及科学技术以推进本民族的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著称 ,我国《孙子兵法》在日本的传播、研究与应用便是一个生动的实例。《孙子》在古代日本属于秘籍 ,传承方式是秘密的、极小范围的 ,可是 ,到德川幕府时期 ,日本研究《孙子》便进入鼎盛时期。近代日本研究《孙子》的势头虽有所减弱 ,但当代日本研究《孙子》又出现了经久不衰的形势。  相似文献   

18.
《三体唐诗》原本无注,或为"四卷"。大德九年(1305),圆至注付梓。今存元刊《唐三体诗说》二十一卷本,应当最接近圆至注原貌。后来又有残缺的二十卷本刊行。元以后,我国版刻的《三体唐诗》主要为圆至注二十卷本系统。至大二年(1309),又有裴庾注本。至少在元代,已出现了两种既有圆至注、又有裴庾注的注本:《诸家集注唐诗三体家法》和《增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皆三卷,后皆失传,赖日本翻刻本知其原貌。清康熙间,出现了两种删改圆至注二十卷本而成的新注本:盛传敏、王谦《碛砂唐诗》三卷本和高士奇《唐三体诗》六卷本。高氏本被收入《四库全书》。后何焯据明内府刊圆至注二十卷本还原、评批朗润堂刊高氏本。何氏批校本于光绪十二年(1886)由泸州盐局朱墨套印出版。  相似文献   

19.
<正> 春秋战国之际,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孙武、孙膑两位杰出的军事理论家。他们总结前人的军事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分别写出了《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两部军事名著。孙膑的弟子们把这两部兵法中的思想理论,合称为“孙氏之道”(《孙膑兵法·陈忌问垒》篇末残简。下引两兵法,不发生歧意的,只注篇名。),并指出,孙氏之道的创立与承继的源流及递传脉络:谓其首创于东南,“明之吴越”(同上),而后又流布发展于北方,“言之于齐”(同上)。两汉司马迁作《史记》时,将孙武、孙膑并称做“孙子”,且将二人生平事迹并入一传,载明两人的关系曰:“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史记》本传)。由是可见,古人是十分重视二孙子的共同点的。实际上,我们翻开二孙子的两部兵法相互比较对照,便不难发现他们的军事思想和理论,的确有几多相同、相似  相似文献   

20.
一、施顾注本之价值 南宋宁宗年间,施元之、施宿、顾禧合撰的《注东坡先生诗》四十二卷,是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编年体苏轼诗注本,简称《施顾注坡诗》。该书具有不容忽视的版本价值和资料价值,这可从四方面加以论证。 一曰编年胜于分类。自南宋至清,流传最广的苏轼诗注本是《百家注分类东坡诗》。此书有宋、元所刻二十五卷本及明、清流传的三十二卷本,二者皆以类相从,编收苏轼诗。《施顾注坡诗》乃按年编次,更为合理。清儒考订苏诗编年,颇有建树,都是以施顾注本为基础而进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