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及民国壮族社会风俗变迁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及民国壮族社会风俗变迁述论方素梅风俗是映照某个时代社会风貌的一面镜子。清代以前,到壮族地区采风观俗的人或是认为壮族及其先民“风俗荒怪”①,“婚嫁、丧葬、衣服多不合礼”②,或是说他们与汉族“习俗各异”③。清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国的记载,则往往认为相当...  相似文献   

2.
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反映了汉代的礼俗、节俗、宴饮陈俊习俗、丧葬习俗、辟邪风俗、祈雨风俗,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汉代民俗。  相似文献   

3.
最近,中国历史博物館研究員史树青同志应邀来校,在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举办的中国古代文化讲座上,作了“从《风俗通义》看汉代礼俗”的专題报告。他对于《风俗通义》的作者应劭的生平事蹟,该书的流传情况以及它的內容、价值等方面,作了全面介紹。史树青同志說:应劭是东汉末期的人,曾以“月旦評”的方式议論时人,評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写作《风俗通义》的目的,在于“辯风正俗”,破除当时社会上迷信落后的习俗。因而《风俗通义》在民俗史上有上承《三礼》、  相似文献   

4.
俗先于礼,礼源自俗,礼、俗同质,俗被整合、提高后,上升为礼制。礼的政治化导致了中国古代礼俗的特点是礼高于俗,以礼化俗,最后是以礼统俗,实现了大传统的礼对小传统的俗的规约和整合,从而在各方面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形成不同于西方独特的礼俗社会。礼对俗的价值范导,有助于我们发掘传统礼文化中的精髓要义,使其在合乎国情、世情的基础上,引领、规约小传统的健康、有序发展,推进社会的和谐进程。  相似文献   

5.
陕北民俗丰富多彩,包括民间艺术、人生礼仪、年节风俗、社会礼俗、民风习俗、民间谚语等,丧葬礼仪是人生礼仪中的一种。丧俗,就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礼仪活动。陕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丧葬习俗。  相似文献   

6.
秦汉时期作为汉民族的正式形成时期,其丧葬风俗具有丧俗循古尊礼、流行靡费厚葬、注重墓室装饰和重视守冢与墓祭等特点,成为汉族后世社会丧葬风俗的发展和变迁的框架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农业社会儒教礼制的文化架构中,政府信任关系表现为一种习俗型的信任关系,它以血缘共同体为原生点,与作为“情感一伦常”社会关系模式同构的,在学术表述中,是以“礼”来加以概括的。因而,习俗型信任关系也是被作为“礼”和受到礼俗规范的。习俗型信任关系也是统治权力合法性的来源,反过来作用于中国农业社会统治体系,发挥着维护统治秩序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礼与刑是西周奴隶主贵族维护其统治职能的权柄。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礼记·曲礼上》)则是贯穿在西周礼与刑中的最根本的原则。礼如同牧师,从道义教化的侧面去调整奴隶主贵族以分封、世袭、等级为内容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科关系;刑如同刽子手,从暴力刑罚的角度去维护奴隶主阶级对广大奴隶和平民的剥削和奴役,它们成为统治阶级强化其统治的两把利剑。这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最基本的含义。但是,历史的辩证法告诉我们,礼并非不适用于庶人,刑也绝不会放纵犯了罪的贵族士大夫。所以,我认为,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全面把握“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西周礼与刑的实质。一谈及礼,就要涉及到宗法制度。它们相伴产生于原始社会。宗法制度源于父系氏族社会以血缘为基础的族属系统。那时,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不是国家强制力,而是具有很高权威的原始习俗。由这种原始习俗衍生而来的礼,则是用来调整和维持族属系统中尊  相似文献   

9.
礼俗互动是中国思想史的本土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西方哲学观念和方法解释中国思想史,造成思想史与哲学史混淆,当前中国哲学史面临合法性的挑战,给思想史研究带来困惑,发掘中国思想史的本土特色,是解决这一诘难的重要思路。任何民族的思想都是基于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物的思考,但怎样认识这三大问题,却受到各民族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形成不同的认识和解释系统,其不同点即为民族的本土特色。中国人对“物”的理解,看重的是物与物的关系及其人对物的感知,从自然代谢推向人事兴亡,自然观与历史观合而为一。对天、对人、对物的认识充分伦理化,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特征。传统中国是为礼俗社会,礼与俗,分处于国家与民间的不同层次。俗一旦形成为礼,上升为典章制度就具有规范化的功能和强制性的力量,要求对俗进行教化和整合。精英文化通过以礼化俗把观念形态推向下层民众,从而使世俗生活理性化,精英思想社会化。礼俗整合的后果,使得礼中有俗,俗中有礼,礼和俗相互依存、胶着,双向地增强了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渗透。中国思想史应该突破观念史的局限,从礼俗互动中阐明思想的发展脉络,这是对中国思想史价值的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礼治与法治的冲突与互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治与法治都是人类社会整合的手段。礼源于原始社会的习俗。它以“人性善”为出发点,主张以张扬人的社会属性的方法来巩固和稳定社会秩序。在礼变得软弱无力时,法取而代之,成为统治阶级手中的另一种工具。法从“人性恶”出发,主张以“利”诱民,以刑罚治民。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封建统治阶级最终选择了“礼治为主,法治为辅”的治国理民的政策。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处于过渡阶段,风俗的演变也表现出承先启后的过渡特征.婚礼、诞生礼和寿礼等人生礼俗作为民俗中最生动、最有感染力的组成部分,在内忧外患的历史环境中传承和变异.保留着一定的民族特色的旧俗和新风经过激烈的碰撞和融合,经过历史的淘汰和筛选,渐变融会成为延续性和传承性更强新风新俗,也反映出作为几朝国都的北京形成今天多民族、多阶层、多方位的多元民俗的一般衍变规律.  相似文献   

12.
熟人社会是农民人情往来的主要圈子,深入研究熟人社会的礼宴,能更好地了解人情变迁的逻辑与影响.通过对黔东北冉司都村人情行为的调查发现,既往礼俗的价值已经发生异化,宴请泛滥的现象正在普遍上演.即便“人在人情在”是当地人情风俗的延续,但已有村民犯困于情面之交.要推动熟人社会的礼宴治理,必须开启制度建设、推动跨域治理模式、树立村干部的带头作用,以及弘扬优秀的传统礼俗文化.  相似文献   

13.
雅与俗:传统与现代的变奏邢建昌(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一、“雅”原本也是一种“俗”,统治者的提倡与正统儒者的推崇,才有了雅与俗的分野与对峙,尚雅鄙俗也就成了官方文化与正统儒者在雅俗关系上的基本立场,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俗”的原始含义是“风俗”,即某一...  相似文献   

14.
秦汉郊礼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郊礼,是指的郊祭天或上帝之礼。这是自西周以来历代统治阶级祭天常礼中视为“正祭”的一种最隆重的祀典,是中国古代社会至神崇拜的一种最高表现形式,历来为中国统治阶级所重视,而“尽心极虑以建其制”(《汉书·郊祀志下》引匡衡语)。本文拟就有关秦汉时期郊礼的几  相似文献   

15.
傩,是一种产生于史前的,具有宗教性与艺术性的古老、奇异而又神秘的社会文化现象.“傩”起源于原始的狩猎活动,而后逐渐演变为一种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周时,傩成为国家礼制,周傩也就成为古傩的样板.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傩礼在秦汉时期出现了一些变化,开始逐渐向世俗化方向演变.这种变化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而渐成主流,并最终促成了傩戏的产生.从傩礼到傩戏的演变,也验证了中国戏剧的起源同宗教祭祀仪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东晋南朝时期,出自天然、发乎中情的孝行在社会中盛行,与之同时,合乎“礼”的规范化家庭伦常道德受到了统治阶级的特别重视,在政治生活中被强调了。清议的内容集中以维护家庭道德的“礼”为主更可证明社会中家庭伦常之被强化。士大夫阶级重声教而又刻身厉行,这一社会生活特色可从门阀社会和门阀统治阶级身份上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归纳比较关于礼的起源的诸多观点,论证礼始于饮食,始于饮食习俗,进而论证礼俗相互吸引,相互转化并成为社会调控的主要手段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清人的饮食风俗,是清代社会生活风俗体系的基本“元素”与重要构成部分,而清人的饮食结构与方式、百姓的饮食生活、它们的发展与演变,既是体现各历史时期物质与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更是展示清人社会生活风貌演进变革历程与轨迹的活“窗口”。  相似文献   

19.
社会风俗属于民俗学的研究范畴,它与政治紧密相连,是时代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衡量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尺。司马光说:“窃以国家之治乱本子礼,而风俗之善恶系于习。……是故上行下效谓之风,薰蒸渐渍谓之化,沦胥委靡谓之流,众心安定谓之俗”。(《司马文正公傅家集》卷24《上谨习疏》)。这里他指出了封建时代治乱与社会风俗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年俗是中国社会风俗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多方面作用。民国时期皖北年俗,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已形成一系列的活动,节日气氛更加浓烈。由于年俗的形成经过了历史的长期积淀,年年沿袭,代代相传,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同时由于民国建立后推行的各种改良习俗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皖北年俗,年俗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