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主体观念的发展道路原始人的主体观念,就是原始人关于自身的观念,包括他们对自身智能、感情、意志、力量的认识和体验。原始人正是在这些方面表现了自身的主动性或能动性,因而表现了他们在自然界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如前所述,原始人的主体观念产生于他们制造工具的...  相似文献   

2.
主体和客体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因素。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展现了丰富的、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主要讨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主体和客体关系的基本类型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表现出多种关  相似文献   

3.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出发点 众所周知,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真实本质的揭示构成了科学实践观的核心内容。由马克思所创立的科学实践观的实质性意义,在于它为解决贯穿人类认识史中的基本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实践是造成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这一根本性矛盾的总根源。在人出现以前,自然界本身并不存在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自己劳动的结果。由于人所需耍的物品并不是自然界直接提供的,而是人劳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主体根据自己的独特性,产生出能够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欲望、达到主体目的的具有新价值、新效用的思想与方法的活动。创新活动是一种有高度目的性、效用性的功能系统,创新系统由创新主体、创新客体和创新中介三大基本要素构成。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具有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和功能,它是创新系统中的首要因素,对创新系统形成及其诸要素的结合方式起着决定作用。创新客体是创新活动中居于被动地位的一方,是创新主体所指向的对象,是主体运用一定的知识、技术与管理对已有的物质、能量与信息进行重组与再现所产生的具有新价值与新效用的思想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主体、客体都具有一定的形式和属性,探讨主体、客体的形式和属性,是深入揭示主体、客体科学规定的继续,是为了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揭示主体、客体概念的科学涵义。 主体、客体的产生与发展 主体和客体是物质自然界分化的结果。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是主体和客体分化的内在动力。劳动创造了人,使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成为自为的主体;劳动创造了世  相似文献   

6.
1984年10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有些小型全民所有制企业可以租给或包给集体或劳动者个人经营。全国各地经过两年多的试点,逐步由点到面,由全民小型企业扩展到集体企业,到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已有1万多个工业和商业企业实行了租赁经营。这种租赁的经营方式,实现了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使经营者有了受法律和合同保障的实实在在的自主权;落实了自负盈亏的原则,促使经营者在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环境中图强振兴;明确了通过竞争选拔干部的原则,打破了干部终身制和传统的干部考核制度。因而绝大多数实行租赁经营的企业,大大增强了活力,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一般成功率在百  相似文献   

7.
艺术品是主体在艺术活动中能动地反映和改造客体的产物。研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其演变,对于揭示艺术创造、艺术品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人们把艺术创造过程分为审美感受、审美冲动、审美构思、审美物化和艺术品五个阶段。这样的划分也许稍嫌生硬,因为这五个阶段往往是交错进行、难以分辨的,但为了分析方便,我们暂且依据这样的划分。这里我们从艺术创造的五个阶段来对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其演变作一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8.
一、道德客体提出的根据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完善,人们活动半径和范围的增长和扩大,人所面临的道德问题也日益增多。以道德活动领域、道德活动对象、道德原则规范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客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此,科学界定道德主体与道德客体,对纷繁复杂的主客体道德  相似文献   

9.
深化企业改革,对企业实施现代化科学管理,是中药工业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为此,我们要不断研究企业管理的规律,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实际情况的现代管理新方法,正确地认识企业管理主体与客体诸要素间的关系,不断推进中药工业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哲学史上,主体和客体范畴的内涵,经历了种种的演变。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科学地制定了主体和客体范畴。但是,在不同的场合和关系中,主体和客体概念的内涵规定是有区别的,不应该把它们混为一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必须承认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除了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等外,还具有本体论的关系。不仅客体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而且主体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道理很简单,这就是:历史是由历史主体所创造的。没有历史主体,就不会有人类的历史,也不会有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是认识论与历史观统一的哲学范畴.实践是主体向客体发生作用的客观活动.实践问题也就是作为有目的的活动的本原的主体与活动的客体之间能动的相互关系问题.本文试图论证实践的主体与客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考察马克思关于主客体范畴的历史形成、科学规定及二者运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个人主体、集体主体和社会主体是构成主体系统的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则是客体系统的三种基本形式。社会主义主体与客体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质的规定性,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创造、相互转化而形成生生不息的辩证运动,并与哲学基本问题即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既相一致,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3.
<正> 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在主体和客体关系之外,就没有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认识论就是研究、概括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哲学学说.因此,主体和客体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出发点所谓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认识的主体,则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是自觉的反映者、改造者;认识的客体,则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论认识客体的观念化、符号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认识作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观念的掌握方式,所掌握的是关于认识客体本身的存在状况、结构、属性、本质、关系、运动变化过程及规律等的信息内容。所谓认识是反映,就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通过感知和思维活动接收、储存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文章着重论述了与认识主体相关联但又是外在的感性的认识客体,必须经过认识主体感知的转化和转换过程以及陈述,成为储存和呈现在认识主体大脑中的观念化、符号化的信息客体,才能成为思维加工处理的对象,成为观念所掌握的客体。文章根据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相关联领域的不断变化,分析了人类认识进化发展中问题的发生、主题的转移、认知图式的改变、参照系的变换等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前,企业改革不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矛盾仍很突出.产生这些矛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对此,许多专家学者作了广泛的探讨.有人认为是体制问题,有人认为是改革力度不够,等等,在我看来,这些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国有企业管理主体的问题,也就是人的问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观念问题.笔者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管理劳动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结合劳动"发展的结果.随着人类生产劳动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管理劳动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形式越来越多样.在当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管理劳动已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社会实践活动.企业管理是管理劳动的一种形式,它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管理手段的使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控制,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顺利进行,取得最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企业管理劳动中,产生了不同于一般直接物质生产劳动者的特殊劳动者——企业管理劳动者,同时也产生了这种劳动的特殊  相似文献   

17.
<正> 关于主体和客体的同时性问题是认识论的根本问题,是理解主体和客体辩证关系的基础,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也很难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论述透彻。一、主体和客体同时性问题的前提谈论主体和客体问题,我们主要是在认识论范围内,其本体论、历史观的意义,也要涉  相似文献   

18.
哲学价值范畴和主体客体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价值范畴和主体客体理论高齐云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一般的本质、涵义,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基石和核心。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其它原理都是在价值一般的基础上和围绕着价值一般而展开论述的。所以,科学地理解哲学价值范畴,对于理解、阐述马克思主义价值论问题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主体的选择性和客体的制约性─—论实事求是中的主客体关系刘宝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基础,是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这是关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问题,关系党和...  相似文献   

20.
当代认识论在客体和主体研究上的深化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认识论在客体和主体研究上的深化与突破李明认识论的发展,在其研究重心上曾经历了一个由客体规定性到主体认识能力再到主客体同一性之考察的历史演进过程。伴随着当代科学和实践的发展,循着客体和主体关系这条主线,当代认识论从新的视角展开了客体和主体研究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