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因声求义是不为文字形体所拘牵,以声音为线索,用音同音近的词来训释词义。郑玄在他的笺注中已自觉、广泛地运用了因声求义的方法。其表现有三:1.提出从声音求训诂的原则;2.通过因声求义来说明假借,推求语源;3.使用多种术语解决声训问题。  相似文献   

2.
古注的训释很大一部分是文意训释。《左传》杜注中有数十条"某犹某也"的训释,训释词和被训释词之间的关系可分义通和义隔两大类,前者指义同或义近,但又同中有异,后者表面相隔,实际相通,异中有同。两类中又各自涵括多种不同的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何谓训诂?“由今通古皆日诂训。”“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前人的这些阐述揭示了从今语通言与方言训释古语词的双向性与多元性。可是在训诂实践中,人们往往只注重于以今通言释古语。这种单向性的训释,在碰到疑难语词时,则有力拙之嫌。古代的通言和方言在漫长的历史演化中,有淘汰、也有发展和转移。它们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和方言中有不同程度的渗透。普通话常常要借助方言的中介才能找到与古语词联系的  相似文献   

4.
《广雅疏证》所指出的《广雅》的错误,主要表现在训释、文字和条目三个方面。训释之误分为《广雅》本身误训和沿用前人误说两种情况。文字之误表现为被释字之误、解释字之误和两者均误,其致错原因主要是形似和音近。条目之误主要是窜字、脱字、衍字和倒字。  相似文献   

5.
《通诂》乃清人李调元所作。此书何以名“通诂”呢?作者在序中说:“诂史通所难通之语也。”意思是:训释古籍,解释难以解释的词语。因作者“立言必简而该,随手便阅;注疏必雅而典,触目不烦”,故有些训释亦甚费解。今拾其要者,巯义释疑,见其一隅.  相似文献   

6.
许慎与儒学断想─—从《说文》训释“人”“仁”谈起李弘毅许慎作为文字和训诂学家,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崇高地位是早已被世人肯定了的。本文所提出和讨论的问题,是关于许慎与儒学的关系,以及他在文字训释中怎样运用儒家学说的问题。毋庸讳言,这是一个被学术界长期忽略...  相似文献   

7.
《说文解字》训释的体例一般是先解释字义,再阐释字的构字理据。很多训释,训释词与被训释词貌似义合,实际在语义上是不等值的。这种不等值训释包括上下位关系、同位关系和整体与部分关系三类不等值训释。  相似文献   

8.
语源研究与连绵词的释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源的研究可以使我们通过音与义的关系寻找字源、词源 ,揭示一部分连绵词的成因和特点 ,同时语源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训释古籍文献中的连绵词语意 ,明确一词多形的一组连绵词之间的语源关系或文字假借关系 ,进而准确训释今天已经成为双音节单纯词的现代汉语连绵词词义。  相似文献   

9.
《释名》声训的诠释方法与训释条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释名》声训的诠释方法与训释条例刘兴均东汉刘熙《释名》对一千五百又二条物名都能从声音的角度加以联系,找出一个音义相近的词语作训释词。其视野是开阔的,思维取向是广泛的。他象诗人一样展开联想的翅膀,把遍读经书的心得与个人生活的丰富阅历结合起来,对百姓日常...  相似文献   

10.
音注校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涉及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知识,李善《文选注》中的音注校勘盲点较多,注校工作并未终结。今选取前人未校勘的疑难音注为研究对象,校释43则疑难音注,其中把形符作声符致误1例,字形近似而致误22例,正、俗、通、别、或体等转写而致误10例,传抄刊刻脱漏而致误1例,类化造成的讹误1例,误认联绵词的字形1例,乱改联绵词的字音1例,给被训释字注训释字的音3例,义同换读而致误2例,阙疑不校1例。详加校正或解释上述疑难音注,以期对李善《文选注》有所补正。  相似文献   

11.
试论《孟子章句》中的声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广义的声训说,论述了赵岐《孟子章句》中的声训方法。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孟子章句》里所用声训之语料进行定量分析:其一,训释词与被训释词语音相关;其二,训释词与被训释词语义相关;其三,赵注运用声训的目的。由此也证明了“声训”的界说还是以广义为宜。  相似文献   

12.
展转相训为<尔雅>重要的解说条例.<尔雅>展转相训集中于<释诂>、<释言>两篇,或见于释条之中,能强调其义训;或见干释条之间,能延伸其义训.对这一条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全面把握<尔雅>的训释特点,正确理解<尔雅>相应释条的义训.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对段注《说文》中的大量声训例子作出初步的研究,找出其训释规律,指出其作用与局限,以引起同行专家们的重视。研究方法是首先研读段注《说文》全书,找出其中三百多例有“以双声为训”、“以叠韵求之”、“二字同音”等明确标志的例子,然后对其训释方法分析、归纳。得出段注中的声训训释方法主要表现在内容上:(1)根据事物的特征进行训释。(2)从事物的作用方面进行训释。(3)以同义词相训。(4)其他。形式上:(1)利用同音词训释。(2)利用音近词训释等。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论述其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14.
《说文解字》是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它建立了揭明汉字构造义理的六书理论,开创了新的、科学的、字典式字书体例,保存了大批古文字资料,同时也起到了规范文字的作用。《说文解字》对字义的训释方式,大多成为后来训诂学常用的方式。因其训释之精当,它历来广为训诂家们所倚重。《说文解字》主要从字形的分析上建立了一套形声系统,从而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古音资料,成为考定上古语音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5.
由于假借字、同形字、古今字等用字、造字现象的存在,使得文字在记录语言的过程中,字与词的对应关系更加的不平衡、不整齐,出现了同词异形和异词同形等现象。古汉语虽以单音节词为主,但在记录多音节的单纯词时,字与词则为完全不同的东西。汉字独特的表意属性虽为我们解词提供了线索,但字形的构意并不同于文字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意义。这些都体现了语言与文字之间的矛盾性,使用字与造字不相应,文字与文词不相应,增加了训释过程的复杂性,以至于造成了诸多误训。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尔雅》的训释从三大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和描述:《尔雅》辑录故训,兼采并蓄,其训释的性质与方式有着种种不同的复杂情况;《尔雅》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笔,其编次与训释的条例既有出自初编者的主观构想而产生的一定条理规律性,也有源于不同编集者构想安排的参差以及不同传注训诂材料的客观原貌而形成的某种凌乱糅杂性;《尔雅》的训释术语、形式,前三篇比较单一,后十六篇则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7.
反训说平议     
传统训诂学中有一种特殊的字(词)义训解现象,其特点是被训释字(词)能用一个在某种意义上可与其构成反义关系的字(词)来训解,所以被人们称为反训.如以“治”训“乱”、以“香”训“臭”、以“快”训“苦”等等皆属此类.需要说明的是,在反训现象中,被训释字(词)的被训释义与训释字(词)的训释义实际上并非反义.所谓反义是指它们的其它义项而言(详下).  相似文献   

18.
对文与训诂     
训诂是以诠释古代文献为主要目的的工作,它要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言释方言,以常用语释生僻语。通过训诂实践,消除古今语言的障碍,为人们学习和研究我国丰富的古代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一项涉及面很广,又很复杂的工作。历代训诂学者做了不少工作,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比如形训、声训、义训已是公认的训诂的基本方法。此外分析文义语境,考证异文、利用古人行文的特殊方式进行训诂,逐渐被人们重视。现就古人在行文中常用的对文,谈谈它在训诂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声训历来被认为是训诂学上最重要的训诂方法。但汉代刘熙《释名》中的声训,经很多专家考证,绝大多数是错误的。声训作为一种释词的方法并不科学,它对后世的词义研究来说,影响是消极的,必须“批判”。但是作为一种训诂的方法,声训的具体内容,特别是先秦文献的某些声训,对汉语词源的探讨,对汉语同源词的研究及对古籍中文字通假现象的认识,还是具有重要价值的。  相似文献   

20.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汇集各种词语的词典。它初步奠定了我国语文词典编纂的基础,基本形成了古代汉语近(同)义词词林的雏形。其编纂体例和训释体例,也对后世的汉语词典编纂史和文献语义产生过较大影响。本文所谈的是“连言为训”这种训释体例。 黄侃最先发现,“《诗经》中连言之字《尔雅》‘释言’‘释训’即以为释”(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黄焯编定《文字声韵训诂笔记》)。所称“连言”,是指古文献里特定语境中有联系的上下文。例如《诗经·大雅·江汉》:“肇敏戎公,用锡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