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殷墟甲骨文、晚商铜器铭文中的"(族)"与殷墟出土的两座"(族)"铭铜器进行综合研究,可知"(族)"在商代是一个较重要的族氏,生活于武丁至帝辛时期.该族氏的族长或重要人物,世代出任武职,在殷王朝的对外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殷墟侯家庄王陵墓区出土有铭铜器81件,今按铭文内容可分为47种,其中大多是用来表示族氏称名。笔者谨将其中的37种铭文分为26组,进行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3.
甲骨金文中常见"西单""南单""北单"。甲骨文中的"单"应当解释为"墠",意指商都四外郊野。"四单"原为地名,商周金文中的"西单""南单""北单"单独出现时一般用作复式族氏铭文,当与其他族氏铭文组合时,"某单"作为地名前缀,是一种公共族氏名。结合"北单戈"族氏铭文来看,近年发现的殷墟以北10公里的辛店遗址或即属于"北单"范围,以殷墟为原点、半径为十公里的殷墟文化遗址圈可能与"四单"有关。  相似文献   

4.
殷墟聚落形态研究是这些年学术界共同关心的课题 ,但在殷墟聚落居民的族系这一基本问题本上尚有很大分歧。通过仔细分析当地所出的相关族氏铭文 ,可以发现 ,在商代晚期 ,居住在殷墟聚落内的居民并非是由单一族系的“子”姓族氏组成的 ,当地的居民至少应该包括子姓、姜姓、姓、姓等各个族氏 ,同时也可能有任姓族氏在殷墟聚落内蕃衍生息。  相似文献   

5.
刘一曼 《殷都学刊》2008,29(3):5-12
80年来的殷墟考古,发掘出35000多片刻辞甲骨和有铭青铜器600多件,为商代甲骨和金文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研究者将甲骨文晚商金文的有关资料与殷墟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相结合,研究商代社会(如商代的族氏、人物、官制)取得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6.
张明东 《殷都学刊》2007,(3):155-156
古代中国青铜器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载体,殷墟青铜器作为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个高峰,其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意义需要学者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在新近出版的有关青铜器研究的著作中,岳洪彬博士的《殷墟青铜礼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值得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7.
冯雪冬 《理论界》2012,(1):128-131
汉语的"衣""裳""裙""裤"发展至今天的"衣裳""衣服""裙子""裤子"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文章在描写这一过程的同时,分析了早期的"衣""裤"的所指和义位,对"裳""裙""裤"之间的关系和"裙""裳"的历时演变进行了探讨,初步确定"衣裳""衣服""裙子""裤子"的产生时间,与《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在相应词条释义上作了商榷,在二典词条引例的基础上将其首现时代提前。  相似文献   

8.
殷墟青铜礼器组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墟青铜礼器的组合关系 ,不仅有明显的时代标记 ,而且是晚商礼制的重要反映。殷墟盛行聚族而葬 ,族墓地之间礼器组合可能也有差别 ,西区墓地的礼器组合就有东、西之别 ,东部以觚爵为主 ,西部以鼎簋为主。殷墟时期存在着明显的“财富与地位差”现象 ,这种财富与地位的不相承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殷墟晚期虽食器比例有所增加 ,但重酒之风仍没有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李旭 《殷都学刊》2009,30(4):155-156
由著名殷商史专家王宇信研究员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殷墟"丛书,继前4种<中国殷墟--去安阳认识商代文明>、<殷墟甲骨学--带你走进甲骨文的世界>、<走近甲骨学大师董作宾>、<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出版之后,第五种<殷墟青铜器--青铜时代的中国文明>(双色版)近日出版.  相似文献   

10.
目前殷墟遗址中大型族邑聚落墓地的资料是相当丰富的,有关这些墓地中随葬陶器组合资料的比较研究还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就殷墟已公布的殷墟西区等5处大型族邑聚落墓地中随葬陶器组合资料进行了相对应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殷墟墓葬陶器组合中的主体器类和辅助器类中的主要器种在早晚期组合中的变化应是墓葬陶器组合变化的主线。觚、爵是殷墟墓葬陶器组合中的主体器类,豆、鬲、簋、盘、罐是殷墟墓葬陶器组合中辅助器类中的主要器种。各个族邑墓地中觚、爵始终是陶器组合的主体,而辅助器类中的主要器种在各墓地的不同期别的陶器组合中是有所不同和变化的,因而也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族邑组群特征。  相似文献   

11.
说殷墟卜辞中的“王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甲骨文中的“王族”,不仅仅指时王所在的那个氏族,而且包含了多个与在位商王有或远或近的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是同“多子族”一样的子姓商人族氏集合的称谓;可能属于商代“王族”族氏的有犬延族、戈族等;“王族”的成员既有贵族,也有普通的族众;既从事对外征伐,也从事农作  相似文献   

12.
殷墟M94墓主人从墓中铜器铭文看属于贞人家族成员,墓葬形制表明其为贵族,但随葬品规格和墓室规模显示墓主人地位下降,这与其家族势力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3.
韩雪 《殷都学刊》2023,(2):49-52
商周金文中有族徽“■”,可隶写为“弓敦”。文章结合史籍与考古实物等证实,“弓敦”即文献中的“敦弓”,是天子之弓的专称,意谓五彩所绘之弓,故而负责彩绘的弓人因职事而名其氏。“敦弓”族徽的解读,为进一步探讨商周族氏铭文内涵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郭宝钧自1928年第一次参加安阳殷墟科学发掘,至20世纪60年代初仍然坚持在田野发掘第一线,毕生从事殷墟的发掘与研究,为殷商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新中国考古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并为新中国考古事业培养了接班人.他著书立说,弘扬民族文化,他的<中国青铜器时代>、<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甲骨文合集》第二册1182片,是有关商王室祖先世系的一片重要甲骨。这片甲骨是1937年3月当时史语所考古组对殷墟进行第二次发掘时出土的。原编号为2·0001,《殷墟文字甲编》失收,屈万里先生作《甲编》考释时方补入,编为该书图版第214号。因《甲编》失收,岛邦男未见到此片,故所著流传甚广的《殷墟卜辞综类》一书亦不可能录入,因而此片甲骨的内容,亦未引起治契者的注意。这片甲骨上共有5条卜辞,笔者曾在《殷墟甲骨文中的“河”》(收入《殷墟博物苑苑刊》创刊号)一文中,引录燎祭河、王亥、上甲用牲相同的内容,以说明河与王亥、上甲一样,是商人的祖先。其实在未引用的4辞中,有两辞更能说明河是商王的实在祖先,而不是自然神。现草此文以作为前论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张俊成 《殷都学刊》2009,30(4):9-12
爻族为殷商重要的族氏,文章通过分析古文字材料及传世文献认为爻族和攸族分属商代不同的族氏,非一族一地.山东滕州一地和爻族地望有很大联系,滕州地区很有可能就是商代爻族居住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17.
何景成 《殷都学刊》2008,29(1):23-25
通过对[处火]卣铭文的分析,可知丙族是和商王室同姓的贵族家族,属于子姓。丙族铜器集中出土于山西省灵石县旌介村,以旌介铜器群为代表的青铜文化系统,具有浓厚的商文化特点。这一文化系统所代表的方国,是商王朝分封王室成员建立的,是商王朝在晋南地区建立的一个据点。  相似文献   

18.
截至2015年6月底前,郑州地区已公开发表的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有铭青铜器共计有210余件,其中郑州市区出土13件,荥阳出土20余件,中牟出土1件,巩义出土1件,登封出土8件,新郑出土170余件。商代铜器铭文中以族名为主,比较重要的是在荥阳小胡村发现的"舌"铭铜器群。西周铜器铭文内容丰富,多涉及封国贵族,主要出土于郑州洼刘、新郑唐户、巩义等地。春秋战国铜器铭文则以兵器铭文为主,涉及地名、官名、人名、纪年等信息,主要出土于新郑、登封等地。  相似文献   

19.
张怀通 《齐鲁学刊》2004,(4):150-152
李家窑西周44号墓出土铜器之铭文显示的信息是:墓主名叫"追夷",以"宫"为氏,子男一级贵族。结合其他铜器铭文可知,宫氏为姬姓,是西虢小宗。追夷大约在西周末年随其宗子由西虢迁居今三门峡一带。平王东迁,西虢随之东来,便以"宫"氏居地为基础建立了虢国。  相似文献   

20.
吴鸣 《家庭科技》2014,(8):41-41
"干什么呢?""没干什么,随便看看。""今天看见一个人很像你。""呵呵。"两人的QQ聊天就此终止,本来想借这个话题联络一下感情,却因对方"呵呵"而惨淡收场,让人再也没有继续下去的欲望。那么,"呵呵"到底犯了什么错?"呵呵"烧起一把火人们在交流过程中,语言信息虽然占据重要地位,但还有多数信息是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声调音量等非语言信息相互传达。而这些非语言信息,则是网络聊天无法表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