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周小英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7):36-39,123
从文本的词汇、主题结构和故事情节三个方面着手,探讨《大地》三部曲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中国形象。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发现《大地》三部曲以人和土地的对等关系为基点,通过认同和差异性词汇相融合和混杂两种文化因素的故事情节,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既不是"乌托邦"的也不是"意识形态的",而是在中西文化相互映射出的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变化中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罗旋的短篇小说集《含笑》中的女性形象为切入点,探析作者笔下的四类女子形象:"妖妇"形象,"天使"形象,"大地之母"形象和当下"双性同体"的新女性.文本对客家女性塑造,既表现了作家的地域意识和客家情怀,但也流露出传统男性视域的狭隘.  相似文献   

3.
柔石作为"左翼"作家联盟的成员之一,他的文学追求介于五四文学话语与革命文学话语之间,具有独特的文学内涵,他的创作秉承着传统文人胸怀天下的道义,而他本人也有着作为革命新青年强烈的介入担当意识,他继承了五四文学书写知识分子和农民的主题,在他的笔下尤其呈现出对社会底层个体生存的强烈关怀和同情意识,处处彰显着人道主义的情怀,而这份人道主义情怀在他的中篇《二月》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虽然存在时代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但蒲松龄《促织》与卡夫卡《变形记》不约而同地描写了人物的变形.透过貌似荒诞的叙述,不仅能见出两位作家对专制重压下人的命运,即人与物之间的异化关系,或者说是人的异化的同一思考,更能见出中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差异,即中国人的家庭意识和西方人的个体意识的流露.所有这一切,正是这两部作品荒诞背后所掩藏的真实.  相似文献   

5.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笔下以塑造自然环境中的硬汉为中心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无独有偶,中国作家梁晓声在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也塑造了一个"硬汉"群象。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尽管两者笔下的硬汉有其共同性,即都具有顽强的意志,不被困难压倒的信念,充满斗志和不服输的精神,均能给人以鼓舞和力量;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时代背景,"硬汉"形象及其刻画细节亦存在许多差异。  相似文献   

6.
中国形象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剖析。单就其诗学意义而言,从语言形象、表征形象、神话形象、家族形象、干部形象等层面梳理《蛙》中的中国形象,可以更好地理解莫言这一中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埃德加·爱伦·坡的短篇恐怖小说《黑猫》的研究,一直以来,其研究重点都集中在人性、恐怖氛围的营造、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目前还无人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其中的妻子形象.而作为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雨中的猫》中所体现的两性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以《黑猫》和《雨中的猫》为研究文本,比较其中妻子形象的异同,并展现女性意识与地位的变化.研究发现,两个文本中妻子形象的不同点,展示了女性意识从无到有的进步过程,而两者的诸多相同之处则显示了80年间女性意识觉醒的局限性,女性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意识的觉醒最终幻灭.  相似文献   

8.
美国作家赛珍珠一生从事的跨文化创作、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均为其文化相对主义思想的体现。在《大地》中,赛珍珠客观地描写了一幅幅中国农民的真实图景,字里行间表达出对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普通百姓由衷的钦佩之情。小说中两个主人公王龙和阿兰形象凝结出两个文化主题———弃婴卖童的主题和恋土地情结,都反映出赛珍珠的文化相对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9.
从女性主义角度对《远离尘嚣》进行解读发现,哈代塑造的女主人公形象超越了父权传统,说明他对女性怀有深切的关怀与同情,但同时他也无法彻底摆脱父权意识的束缚,其笔下的女性形象依然渗透着男性的主观意识和偏见。这是女主人公反叛失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曹操的《龟虽寿》与丁尼生的《尤利西斯》在文本表现形式上风格迥异,但表现的主题却异曲同工一两首诗表达了诗人相同的生命观和乐观主义情怀。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异同折射出中西语言文化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村民自治生成,发展互动为线索,勾画了村民自治范式,创新的原因以及成长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小说中常以饮食来刻画人物。透过《儒林外史》中丰富的饮食描写,读者不但可以对饮食之人有直观生动的了解,更可由诸多个人所组成的群体,进一步觇见清初儒林之世情。书中对于世情的描摹、人性的表现,能令读者——尤其是身处今日之"儒林"者在读此书时,皆能依稀看到镜子中的自己。  相似文献   

13.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这两部作品都着力描写了现代西方人的生存状态,努力探索人的生存价值,写出了人们在信仰缺失下的迷茫痛苦、挣扎追寻和奋力坚守.而在对人的生存价值的追寻中.轻与重、灵与内的矛盾选择是两位作家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用他的那支生花妙笔,建构了一个奇妙虚幻的女性世界.然而,浮现在这个女儿国中的,不仅有天使,还有魔鬼;不仅有善良美丽的菊花仙子,还有泼辣淫荡的悍妇妖女.但不论是刀还是菊,不论是禁忌还是膜拜,实际上都只是作者的男权意识在女性群体中的一种投射.  相似文献   

15.
在探讨《二年律令》文字的书写风格、书写速度、文字布局、文字结构、书写笔画等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二年律令》书手、书体的情况。《二年律令》应由三位书手书写完成,其中一位书手为主要书手,书写了半数以上的竹简简文,而其他两位为辅助书手。  相似文献   

16.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选入教材成为“诗歌典范”,显现了传统、正统且主流的诗歌趣味在历史延续中的强势。这一“诗歌典范”的树立,曲解了诗篇本意,简化甚至扭曲了诗人形象,并无视或舍弃了海子诗歌创作中“异端”和“新创”的东西。这样的“诗歌典范”培养着人们的“诗歌想象”和“诗歌期待”,影响了人们对新兴诗歌现象的创造和认同。这一“诗歌典范”的塑造方式竞能大获成功,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并令人忧虑。  相似文献   

17.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改革的继续深入,我们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贫富差距拉大、腐败问题突出,官民矛盾激化、社会道德滑坡等等。在此情况下,必须重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把切实改善民生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使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本质充分得到体现,同时要积极而有序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断相互适应,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作者与译者之罗曼史——小议作者与译者关系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翻译研究范式中,译者是作者的奴隶;作者是中心,是权威,对原本有自始至终的发言权,译者的任务是实现对原本的忠实或对等。解构主义颠覆了作者/原本的权威,推动了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型,促进作者与译者关系的变化,使译者的身份地位得到认可,译者主体性得到关注。这种变化大大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为翻译学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翻译活动是按照社会认知需要,在具有不同规则的符号系统之间所作的信息传递过程.文章主要从文化因素、语言因素角度探讨了翻译的可译性,并归纳出四大原因,指出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翻译是可能的,能够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实现不同语族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南极臭氧层被破坏以后,引起了全球性的关注,臭氧层被破坏会导致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材料及大气质量等产生影响.本文分析了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其主要原因就是人类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