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不同意把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之长期延缓归因于社会形态的不够成熟和完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成熟和完备程度远远高于西欧封建社会,这才是发展长期延缓的原因。作者从中国和西欧两种封建模式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历史因素、社会条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不同特点等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义利之辨     
近年来,常见报刊上有人把“重义轻利”溢之为“封建主义”,不禁愕然。什么叫“封建主义”?——地主阶级的剥削方式。难道“重义轻利”是封建剥削吗? 有了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就必然出现它的对立物。“义”恰恰就是这种对立物之一。认为利是“封建主义”的同志所持的论据大致有三:一曰“义”这一范畴产生于封建社会;二曰它见之于孔孟著作;三曰见诸封建道德。我们认为,“义”这一范畴在封建社会以前就有了。它属于上古流传下来的民主精华。不能认为凡是产生于封建社会的东西都是封建主义。在封建社会,“义”是受剥削受压迫的人们与封建统治阶级以及其他坏人作斗争的一种道德武  相似文献   

3.
西方沉默权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沉默权 ,从学理上又称反对自我归罪的特权 ,最早始于英国 ,后又在美国推行 ,并波及欧洲诸国 ,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 ;现在国际文件都有规定。西方沉默权是一项自然权利、是一项人权、是一项“不说话”权利、是一项实施无罪推定的权利。对沉默权学者有不同见解 :有的认为它不利于打击犯罪 ;有的认为取消之必然不符合宪法。西方沉默权引入我国 ,争论已久 ,有的主张引入 ,有的反对引入 ,有的主张既要引入又要限制  相似文献   

4.
从分析哲学视角探究量子力学的完备性问题,有助于重新肃清量子力学中存在争议的基本问题。关于量子力学是否完备的问题,自1935年至今仍处于被热烈讨论的氛围中,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爱因斯坦直到晚年仍不赞同玻尔等学者对他关于量子力学完备性论证的驳斥,因为在他看来,解决这个问题得依靠逻辑。逻辑是关于推论的科学,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爱因斯坦的完备性论证是基于其认识论的本质而构建起来的推论。基于此,本文从完备性的内涵出发,从分析哲学视角考察爱因斯坦关于量子力学完备性的推理,揭示了量子力学的完备性具有两个层面的深刻内涵,即波函数Ψ和物理实在的对应关系的内在完备性、物理体系和物理实在的可描述性关系的外在完备性,并据此重新从分析哲学视角阐明量子力学完备性的相关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5.
冯天瑜认为,我国现代史学界所通用的“封建”概念,是从“五种社会形态”角度确定其含丈的。其实不然,它的含义来源于列宁的思想。列宁在“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中,把传统中国的社会制度称作“封建制度”,并把它看作是“一定的历史独特形式”。在《论国家》中,又提出了反对“各种形式的封建主义”的口号。通过共产国际,列宁的这一思想传到了中国,并为中国共产党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6.
西方学者就欧洲中世纪的历史进程,展开过关于封建社会经济危机的讨论,中国少数学者也就中国历史提出了对封建经济危机的见解。封建经济危机问题之所以广泛地引起历史学家们的注意,是因为它关系到由封建社会经济形式如何向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转变,正如英国学者R·H·希尔顿所说:“所谓危机就是社会机体和自然机体的历史的转折点”。大家知道,“一切发展,不管其内容如何,都可以看做一系列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方式彼此联系着”。否定不是突然发生的,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到来之前,会出现社会变革浪潮的前锋,封建经济危机就是社会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变革的“浪潮前锋”。本文试图就中国14世纪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考察封建经济危机在中国发生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7.
西方学者就欧洲中世纪的历史进程,展开过关于封建社会经济危机的讨论,中国少数学者也就中国历史提出了对封建经济危机的见解。封建经济危机问题之所以广泛地引起历史学家们的注意,是因为它关系到由封建社会经济形式如何向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转变,正如英国学者R·H·希尔顿所说:“所谓危机就是社会机体和自然机体的历史的转折点”。大家知道,“一切发展,不管其内容如何,都可以看做一系列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方式彼此联系着”。否定不是突然发生的,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到来之前,会出现社会变革浪潮的前锋,封建经济危机就是社会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变革的“浪潮前锋”。本文试图就中国14世纪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考察封建经济危机在中国发生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8.
将秦至清的中国社会形态称之“封建社会”,曾被认作“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结论。然而,通观马克思封建社会原论,尤其是马克思晚年的民族学笔记,便会发现,马克思反对将西欧历史模式作为普世规则套用于东方国家,认为中古世界是多途演进的,决非单线直进。马克思尖锐批评滥用“封建”,认为非贵族式土地所有制与封建主义不相兼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与封建主义不相兼容。以马克思论封建的逻辑推断,周秦以下中国社会形态不宜被称作“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9.
封建主义是中世纪西欧的核心价值之一,史学研究者一向把英国与法国视为封建主义的核心地区。从"作战的人"、"祈祷的人"、"劳作的人"、城市居民四个社会群体的角度来解析中世纪英国与法国的封建社会建构模式,是揭示这四个社会群体在英法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军事制度、税收制度、劳动制度、政治制度中地位演变的一个全新模式。随着这四个群体在英法封建社会中经济、政治地位的演变,英法两国封建王权扩大了其统治基础,最终确立了王权"无上"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10.
小引苏联“历史問題”編輯部在总結“封建社会形态的基本經济規律”的討論时,关于中世紀城市有这样一段話: “……自由城市通常是在已經形成的封建关系的基础上成長起来的。……同时,城市是封建制度的最先进的部分。……自由城市成了資本主义的搖籃。……”中世紀城市的兴起乃是西欧封建制度完全形成时发生的一件大事。从此封建制度由形成阶段进入发展阶段。在此以后,城市又变成“瓦解封建主义的策源地”。  相似文献   

11.
研究封建社会的历史是历史科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封建社会形态曾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正确地闡明封建制度产生和确立的过程及其規律性,是深刻理解封建社会中一系列根本問題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在馬克思列宁主义經典作家的許多著作中,已經提出了有关封建主义經济理論的基本原理。毛主席的伟大著作“矛盾論”、两类不同性貭矛盾的学說以及“論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紙老虎”等文章,对于封建社会史的研究工作具有深刻的理論指导意义。特別是毛主席根据中国革命时实践,科学地总結和闡述了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特点,为我們提供了光輝的榜样。  相似文献   

12.
<正>检视国内外学术史不难发现,有关"封建主义"概念之范畴与本质,一直是史学界认知分歧、论争不断的重大问题。十多年前,张绪山教授主持翻译的法国著名史家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曾经引发了国内学者对这一重大问题的讨论。近来张绪山教授等再集数年之功力,又将比利时著名史家弗朗索瓦·冈绍夫(F.L.Ganshof)的《何为封建主义》一书翻译过来,无疑将促进国内史界同人将此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引向深入。笔者在此就西欧"封建主义"问题浅陈己见家。  相似文献   

13.
一封建社会上行阶段的农民不反对封建制度吗?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谈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曾有这样一个论断,(?):“当一定的生产方式处在自身发展的上升阶段之时,甚至在和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配方式里面受到损失的那些人,也会赞美这种生产方式”。[註一]认为中国封建社会上行阶段的农民战争不具有反封建制度性质的同志,几乎都引证了恩格斯这一论断,作为自己的一个主要论据。这些同志说,这个原理适用于所有的阶级社会;在封建社会上行阶段,农民不是反对封建制度,而是“赞美”封建制度,文献上所说的“民乐其业”就是一个证据。怎样理解恩格斯这个论断呢?怎样理解“民乐其业”呢?恩格斯这个论断和“民乐其业”这个记载是否能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上行阶段的农民战争不具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中提到的封建主义是本来意义的封建主义。 封建主义源于中古拉丁语“封土”(feudum)。本来是指以封土——以服役为条件的赐予土地——为基础的等级隶属制度。十八世纪时,它的内涵扩大,在西方,特别是在法国,封建主义一词包括了西欧中世纪初期各方面的制度,因而产生了封建社会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用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时,也曾以  相似文献   

15.
有唐一代近三个世纪的历史上,先后进行过多次“简政省官”改革,但均归失败。究其原因,有的因为只限于纸上空谈,并未付诸实践,有的虽付诸实践,但因遭到官僚集团的极力反对,复又收回成命,故亦无效果;有的虽有些具体成果,但所减之官,均在编外,对国家财政负担的减轻均无作用。结果,官僚机构的臃肿、官吏人数的冗滥一仍其旧。因此作者认为,封建社会这一痼疾。是封建制度本身所固有的,封建统治阶级内虽不乏贤能之士,然终归是根治不了的。  相似文献   

16.
从语言符号的不完备性和语义指代的不确定性两个方面阐述了语言的不完备性,进而从语言与交际的关系出发,指出语言的不完备性对交际的影响,以及如何克服由此带来的交际障碍。  相似文献   

17.
从认识论高度对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潜在的科学和哲学价值展开分析,认为它揭示了人类理性以及一切理性文明成果都具有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知识的不确定性问题,并指出科学结论只具认识论意义而无本体论意义,但知识的有效性并不因此而丧失.  相似文献   

18.
从语言符号的不完备性和语义指代的不确定性两个方面阐述了语言的不完备性,进而从语言与交际的关系出发,指出语言的不完备性对交际的影响,以及如何克服由此带来的交际障碍。  相似文献   

19.
从认识论高度对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潜在的科学和哲学价值展开分析,认为它揭示了人类理性以及一切理性文明成果都具有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知识的不确定性问题,并指出科学结论只具认识论意义而无本体论意义,但知识的有效性并不因此而丧失。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在封建专制统治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历代的农民受着封建的经济剥削和封建的政治压迫,“过着贫穷困苦的奴隶式的生活。农民被束缚于封建制度之下,没有人身的自由。地主对农民有随意打骂甚至处死之权,农民是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封建主义的压迫之外,又加上了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见的”。旧中国的农民,实际上还是农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