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孔子的教育思想,尤其是道德教育思想千百年来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以"仁"、"礼"为核心和精华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理想人格的培养以及自我修养有着极其重要而现实的意义,尤其是其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对当前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具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崇高"是一种美、一种力量,更是人的生命的一种境界.但在工业化社会潮流和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学校价值产生混乱,品位陷入庸俗-道德教育严重失落.以经典为友、走近英雄、崇尚艺术、追逐理想,不断追求崇而的精神状态,是新时期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道德教育在当代的应然走向,阐明了当代道德教育必须兼容传统与时代道德资源,重释道德教育并合理定位和实践主体性道德教育,着重论述了实践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的价值蕴涵和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发展的特点表现为:建立一种“无灌输的道德教育”是 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主知主义是道德教育的主要线索;普遍重视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由于幼儿——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加强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借鉴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框定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相结合的原则、终身性的原则,必然有利于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对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当代道德教育在转型过程中,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矛盾。面对这些矛盾,需要将家庭、学校、社会作为一个系统,并致力于在道德教育的各个要素之间寻求协调,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能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理论主要还是"教"而非"学"的理论,道德教育的研究从教转向学,不仅有助于催生新的道德教育观念,使道德教育更加自觉化和更加人性化,而且也将有助于新的道德教育范式的生成.在考察道德学习问题时,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又是必不可少的三个基本视角.道德学习的实质是实践--建构学习,根据实践--建构学习观,学校道德教育应遵循主体性、实践性、民主性、终身性和情境性原则.  相似文献   

7.
在文化多元、价值冲突的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面临诸多困境:道德相对主义导致学生的价值迷失,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使学校道德教育标准复杂化,社会道德整合度的降低导致道德教育的失效。道德教育生态观的建构,体现了道德规律和教育规律的一致性,凸显了道德教育的合理价值定位,为超越德育困境提供了重要的价值理念。在德育生态观的指引下,学校道德教育以建构德育主体人格、引导德育回归生活、促进德育与社会融合等核心价值选择,使道德教育发挥真正的文化效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道德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价值趋向是道德顺从的教育,原因有:伦理本位的思想传统;群体本位的教育倾向和道德教育的政治统治功能强化。当代道德教育的时代背景的变迁即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多元化社会的形成以及当代道德教育人本倾向,标示着道德选择教育成为了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和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9.
揭示道德教育个性化的当代语境,运用马克思主义个人观,分析道德教育个性化的真实内涵,进行道德教育个性化的架构,以期实现道德教育个性化的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普世伦理作为全球化时代一种新的道德价值追求 ,为我们站在整个人类文化的高度 ,重新审视和深刻反思、剖析传统道德教育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学上的视角。我们需要对文化中心主义的道德教育观进行正确定位。当代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现代化的出路乃是在普遍化与特殊性之间保持一种适度的张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大同小康"之社会理想,其间经历了艰难的探索.邓小平在1979年首次提出"小康"奋斗目标后,具体阐述了小康社会的内涵,描绘出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小康社会思想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应当是一个比较富裕相对平衡更加和谐全面发展的社会状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深化了小康社会的历史主题,拓展了小康社会的历史概念和当代内涵.  相似文献   

12.
法国哲学家德波提出的"景观社会"理论,是一个十分独特而又表述十分艰涩的理论体系.德波把"景观社会"与马克思的"商品社会"相比较,重在面对当今世界新情况提出他的"社会批判"理论.德波阐明了什么是"景观"及"景观社会",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景观社会"形成了"意象统治一切",提出由"景观社会"中的"真[-伪"二重性所以"伪世界"充斥,要有一种"革命性"的"总体策略"才能超越"景观社会"中"意象与幻觉的统治"等关键性命题,具有相当的现实性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政治实践表明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都有其限度,主要表现为国家阻滞公民社会的成长、经常背离公共利益、存在合法性危机,社会未必通向民主政治、极易导致两极分化、容易滋生个人主义等。把国家与社会对立起来,坚持国家本位抑或社会本位其结果只能是"零和博弈",因此,从"二元对立"走向"良性互动"成为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遵循"强国家、强社会"的构建理路,从推进宪政、加强国家能力建设、树立权界意识、协调国家社会关系、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增强社会自主性等方面入手,努力构建"强国家、强社会"的关系模式,才能使国家与社会关系超越"零和博弈"走向"正和博弈",真正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论"以人为本"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和现实课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以人为本”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措施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汉语中的“网络社会”实际上可指代三种形态——关系社会、赛伯社会和网络社会。关系社会由零散的强关系簇构成,赛伯社会是以技术为中轴的虚拟空间。当赛伯社会作为一种外力介入关系社会后,网络的“内卷”和“外张”共同促生了第三网络社会。这种社会的微观关系结构是新“差序格局”。最后“,差序格局”的转变被笔者用来作为一种解决格兰诺维特和边燕杰分歧的文化视角。  相似文献   

16.
建构合理的契合中国现实状况和政治文化环境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良性互动"关系模式的提出让中国公民社会论者看到了希望。但如何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成为了理论和实践当中的难题。借鉴西方以"公民权"的概念来打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把公民社会组织作为沟通中介,以公共治理为路径,将成为寻求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现实选择。依据这一思路,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建构问题即可化约为通过培养和完善各类公民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社会管理职能,在具体的治理实践中寻求两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小康”一词的源出及“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 ,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地位 ,提出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之理解方式 ,分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量化标准 ,论证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加强道德建设,推进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的实质是社会诸关系和要素的融洽整合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合理有序地规范和协调社会诸要素的关系。道德资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伦理支撑意义和积极价值。和谐社会本身所蕴涵的道德性特征为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大力加强道德建设,充分发挥道德资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探究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中西哲学"和谐"范畴的提出、"和谐"范畴的外化和"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和探究。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即"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当前我国流行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把这一论述理解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并把这种理解作为它的一个主要依据。我们认为,这种理解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因为它与马克思在同一时期写作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的大量论述存在明显矛盾,从《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的内容来看,马克思并没提出过"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而只提出过"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