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拉比约书亚与文喜禅师在对待神(佛)态度上的相似性为拉比犹太教和禅宗之间的宗教对话搭建了桥梁。拉比犹太教和禅宗都是高扬"人"的宗教,在人神关系上极力强调人的价值,从而使神(佛)作为信仰权威的色彩不断淡化,两者具有很强的可比性。然而,两者在本质的人神(佛)关系中存在差异,拉比犹太教依然为神保留绝对至上的位置,通过语言逻辑无限趋近于上帝之道;而禅宗将人与佛的地位拉平,不仅消解佛、菩萨之无上权威,而且消解人佛之间的差异和距离,剔除了语言逻辑的作用。宗教对话的意义在于通过交流实现彼此之间的深刻理解,而以相似性为开端进而挖掘两种宗教的本质区别这一过程,有效地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理解,可以作为宗教对话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2.
禅宗认为,佛性即是自性即是自心,佛性本无生无灭,外在的时间只是假象,禅宗所证悟的时间只是心灵自身的显现。心灵常会执著于外物而产生种种迷误,执著于外在的时间便会有对时间的迷误。破除执著的法门是“无念”,在无念的状态中,心灵复归清净,并勘破时间的假象,从而达到时问的觉悟。禅宗和儒、道对时间及对时间的超越都有不同的理解,但禅宗对时间的超越尤为彻底,这从逻辑上宣告了“感物伤时”诗学传统的终结。  相似文献   

3.
禅宗思维与诗性思维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思维,那种所谓"诗学等禅宗,千古渊源共"、"论诗如论禅"、"舍筏登岸,禅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禅一致,等无差别"是把禅宗思维中渗透的诗性思维也当成了禅宗思维.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表面上看都追求"自性"和"个性",也都有对"空"、"无"的独到见解,但实质上两者的"自性"观、"空""无"观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因此禅与诗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坛经》机锋是禅宗研究的重要话题。《坛经》机锋的语言形式具有明显的审美意味,而其思想意蕴又大多指向伦理观念,二者之间的对立在精神信仰的超越中实现了理论上的圆融。因此,《坛经》的机锋是一种具有精神超越性的审美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竿木随身,逢场作戏"--禅宗仪式中的戏剧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探析禅宗仪式中的戏剧因素问题,指出禅宗机锋多用一字多义、双关谐音、譬喻类比等手法,与戏剧中的"诨"和"砌"相似;禅宗棒喝有程式性和随机表演性,与戏剧的搕瓜击打极相似;禅宗公案用动作模仿前辈禅师的言行范例,极类戏剧的角色扮演;而禅与戏的根本契合点,在于宗教与艺术同样具有对自由--"游戏神通"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朱浩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4):34-36,101
分析比较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中的"自我实现"与禅宗的"无我之境"的相通、相异之处。相通之处在于强调个体心理发展中自性的作用,指出好的心理治疗就是能帮人发现自己的本性并沿着其内在本质所指引的轨道发展;相异之处在于禅强调超越自我,而达到一种忘掉个人的无我状态。  相似文献   

7.
禅宗思想的主要内涵有“自性论”、“顿悟说”以及它的语言观。在本质上禅宗不是宗教。在18、19世纪抵制西方宗教在东方尤其是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作为东方文化的精髓,对西方哲学和美学的发展尤其是对中后期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深层次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置身现代社会,不少人丧失掉精神家园,正经历着精神危机。如何才能走出这一困境,找回属于我们的幸福安宁呢?慧能禅宗主张自性即是真佛,人人都是自己的"主人公",皆能解脱成佛;与此同时,慧能禅宗认为万法空如相即,人与万物之存在皆如其本然,故能不分彼此,相处和谐。"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一旦众生识得自心、悟得自性,从此融空摄有、物我两忘,在自他俱泯、万物一体的世界中安身立命,回归"真我"。  相似文献   

9.
人的本质及其异化的问题是前期马克思所关注的核心问题。马克思的思路是:从现实生活各领域中人的异化状况出发,层层剥离种种异化形式——宗教的、政治的和劳动的,最终展露出人的本质,即"自由的有意识的对象性的感性活动"。此种本质与人的另一种规定性"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人的本质规定性。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及其异化形式的揭示,从根本上推进了启蒙运动以来对人自身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禅宗的棒喝法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才形成“德山棒、临济喝”的禅门宗风。棒喝以行为代替语言的禅林机锋,具有峻烈的禅学风格。棒喝是针对特殊的成人宗教理论教育,它以语言之外的特殊途径、不答作答的特殊方法,在启发式教育方面给人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茶室是日本传统建筑形式之一,是真正植根于日本民族的建筑,这不仅在于它独特的建筑型制,还体现在对空间中精神传达功能的孜孜追求。茶室它是与日本民族灵魂高度融合的建筑,这主要可以从自然观和禅意两个角度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2.
文学阐释是一个持续发展的精神进程,要经历文本、时代和心灵的三重超越。文本超越注重对文本的反思和对话,时代超越尽力发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心灵超越追求人的主体精神的建设。在这种超越的过程中,阐释主体通过心灵构筑意义的活动从而再造另一理想的世界。对文本超越与重构的实现从根本上依赖于阐释主体的崇高心灵。  相似文献   

13.
除了民族文化的差异外,基督教与禅宗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并非是在万物起源的解释上,而是主要体现在拯救心灵的途径上。与禅法思想相比较,归纳起来,基督教教义中有关拯救途径主要基于原罪论(生来有罪)、信靠论(上帝主权)、预定论(事先拣选)这三条原教旨之上,远没有完全自信自立自成的禅法途径彻底。因此,只有破除外在的权威“上帝”,才可以使基督教进一步向着更高宗教形态阶段发展,而目前非实在论基督教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代表着基督教的发展走向。当然,基督教要达到禅宗倡导的思想高度,未来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我们衷心希望,像那种贴近日常生活的非实在论基督教,能够更多地融入禅宗的思想,发展得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4.
教育过程是人类知性探索的求真趣美过程。科学精神是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被抽象出来并反过来指导科学探究与人生选择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理性态度。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理论精髓,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灵魂要素,团结协作是科学精神的构成要素,严谨规范是科学精神的伦理基础。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也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本质和灵魂,它在工程教育过程中深化人对自然的认识,塑造人的品格,提升人的境界,从而在内化为人之为人的一种基本精神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传心法要》在诠证心体上独步古今,《临济录》在呈示机用上堪为典范。黄檗希运和临济义玄是临济宗的共同创立者,《临济录》的基本精神是黄檗宗旨。临济施设与黄檗宗旨是用与体的血肉关系。执皮肉而失其骨髓,死在临济句下,临济宗徒剩躯壳,是杀临济而非活临济;由皮肉而达神髓,由骨髓而有皮肉之用,不拘滞泥执于成句,才是活临济,才是临济思想影响不断拓展的奥秘所在。临济对黄檗希运禅法及后世对临济禅的创造性诠释,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6.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是艺术的灵魂 ,是艺术的精髓。在音乐教育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效果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对于全面推动素质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邹韬奋:现代编辑出版大师的优秀代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百多年来,中国现代出版史上,堪称编辑家、出版家的大师级人物为数不少。他们以文化传播事业为己任,投身时代变革风云第一线,上以承继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以民为本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生活知识;下以开启现代科学、民主,引进西方新技术和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百多年来的社会革命和历史发展进程。邹韬奋先生就是一位铸造编辑出版灵魂的文化大师。他的理性目光不仅注视着生前,而且透视着身后,犹如人类文化史海洋中一盏光芒四射的航标灯,永远照耀着我们出版业前进的航船。韬奋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新闻出版业不断开拓创新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语文教育要注重培养中华民族成员的创新精神 ,必须基于对传统语文教育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历史地、辩证地对传统语文教育进行再认识 ,就会发现 ,它是多元的、发展的 ,它既包含了后来占据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封建糟粕 ,又在其多元的否定之否定的历史中产生和积淀了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并导致对自身积极否定的思想精华。这些思想精华归结起来就是 :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 ;贵在自得的主体建构 ;注重感悟的思维方式 ;质疑革新的精神动力。它们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我们民族创新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点 ,反映了我们民族进步的灵魂 ,在新世纪语文教育中应当进一步得到弘扬和升华。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整体。在这个整体性的价值体系之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也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0.
人文精神: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价值导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建构和培养人文精神是教育的“超越性本质”和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内在要求。人文精神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价值引导,是高职教育的内在灵魂和底蕴。建构人文精神的可能性依据,包含在高职教育领导者的教育理念,教师的人文意识与素质,以及体现对技术与职业人文关怀的课程设置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