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在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中理解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指出:只有个别的东西才能独立存在,一般的东西只能在个别的东西之中存在;在个别的东西之外不存在所谓一般的东西。同时,由于亚里士多德对辩证法和认识论统一的认识并不是自觉的,所以他在个别和一般的关系问题上是动摇的混乱的,有不少糊涂思想。  相似文献   

2.
在关于哲学范畴的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一般和个别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两对范畴是相同的范畴。我们认为这样认识是不妥的,尽管一般和共性含义的区别不大,但是个别和个性是不能等同的。所谓个别是指单个的、特殊的、有别于其他事物的个体,即具体事物。个性则是指一事物之所以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是一事物所独有而他事物不具有的特殊属性。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人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物,而是基于自身生命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所从事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历史存在物。人正是由于在自身需要的驱使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里和所从事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获得人之为人的真正本质,成为具体的、历史的人。这样,马克思就从具体人性的视角规定了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陶富源 《学术界》2004,(2):165-169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辩证法的一般本质规定 ;实践辩证法是马克思辩证法的具体形态表现。马克思辩证法是以唯物辩证法为一般前提的实践辩证法 ,或者说 ,是通过实践辩证法所表现的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坚持物质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历史发展的条件 ,但这并不足以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全部内容及实质。它的突破在于 ,运用社会历史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 ,首先把人与世界的关系转变成人与环境的关系 ,又把人与环境的关系转变成人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从而使哲学本体论与社会历史观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有机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伦理根基人性观的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理论是伦理学的逻辑起点和主体根据。马克思认为人性实质上是自然属性与精神属性、个体属性与类属性即社会属性的二元统一。人性既具有具体性、自由性,又具有历史性,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这形成了马克思人性观的特质:超越对人的抽象理解,现实地把握人性;超越对人的前定理解,历史地把握人性;超越对人的片面理解,全面地把握人性。  相似文献   

7.
新全球化时代的人性是“对物依赖条件下的独立性”在当代的表现,其根本特点包括:人的努力创新的实践性,不断加强的自主性,日益扩展的交往性,多层次的自利性。正是这些特性导致邓小平所揭示的“东西南北”格局中的合作和冲突、和平和战争。当今时代人性的历史性突出表现为:在前市场经济环境中生活的巨大人群所保留的人性的古朴性,在市场经济海洋中搏击的人类主体部分发展着的人性的世俗性,某些超越市场经济自发性的人群的人性对世俗的超越性,三者历史地积淀为共同的存在。由于人性的具体性和历史性使新全球化时代充满着人性矛盾和冲突。生活在新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其人性又有特殊性。当代中国人正在塑造新时代的性格,其自利性不但表现为在市场经济中谋取利益,同时也表现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和中华文化性格的爱国主义精神,二者正在实现一种“公”与“私”的恰当结合。  相似文献   

8.
重点和一般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是重点还是一般,这是客观实际,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能随意改变它,颠倒它.所以,保证重点,照顾一般,这是革命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正象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所说:"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来,重点和一般的关系,也就是"纲"和"目"的关系,只有"纲"举,才有"目"张.因此,抓住重点,保证重点,就是我们革命工作的首要任务,在  相似文献   

9.
1971年,世界为发现塔萨代人而感到震惊和兴奋,塔萨代人是一个以采集食物为主,由27个人组成的部落,他们一直在菲律宾棉兰老岛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在这里,该部落的祖辈至少过了六个世纪类似的生活。这一小群人最显著、最重要的特征是他们根本没有侵略性。他们没有关于武器、敌意、愤怒或战争的词汇。  相似文献   

10.
庄子认为,人类存在的最初阶段有一个理想的生存状态,那时人们纯朴和谐,无争无欺,人类生存呈现出自然生存的状态,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演进,人类不可避免地进入社会生存的状态,社会组织和人性发生了异化,于是出现了王权、战争、贫富、严政、酷刑和人性中的争名好利,排下进上等流弊,使人类生存陷于困境,而这一切是人类进入社会生存状态必然的产物.这就是说人类的苦痛根本上是无法消除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庄子在他的人生哲学中提出游世和体道的主张,借以淡化个人的痛苦和转化个人的生存之境.  相似文献   

11.
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伦理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永庆 《齐鲁学刊》2004,42(3):17-21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伦理关系,是因为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有一定的道德意义,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的行为需要用道德要求加以规范,人与自然的联系存在着诸多道德问题。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在双方的主体地位、作用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处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需要依据合理的尺度,其中包括自然的尺度、人的尺度、人与自然的关系尺度等,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存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黄乃祝 《兰州学刊》2009,(10):133-136
人性问题是人类文化研究的重点课题,人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提出了不同的人性观点。文章在分析中西历史上的各种人性观点基础上,提出了复杂人性观:一是人性的复杂性,二是人性的生成性,三是人性的目的性。  相似文献   

13.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根本性质,也是人的本性的根本体现。人的本性具有双重性,灵与肉的矛盾是人的内在矛盾。人要超越这一矛盾,通过形而上学的追问以超越自身分裂性存在的局限性。从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来看,西方形而上学历经了对象性形而上学,中经主体性形而上学,进而达到现代视界的形而上学。当今社会,人们更加期待形而上学来启示人们复归人的本性,创造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管理的科学性与人性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韶林 《齐鲁学刊》2002,1(3):63-68
管理的科学性不应仅仅依据于对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特征的认识,而应依据于对人的基本属性和各种需要及具体人的特征的认识。对人的基本属性的认识要求科学的管理必须尊重人、爱护人、信任人、提高人,必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面理解社会结构问题,雅诺斯基的公民理论和文明社会理论为分析社会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内容,它吸收和借鉴了马克思、马歇尔和哈贝马斯的积极成果。虽然哈贝马斯和雅诺斯基的社会结构四大领域划分理论及其分析带有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辩护的性质,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但这种理论也确有独到之处,从另一个角度显示了社会运作的复杂性,并为马克思和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方法带来了有益的补充。在当前积极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这种理论是有积极的理论启发意义和实践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劳动"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两次界定.笔者在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试图认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方法论意义,揭示这一理论对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是不可以提纯抽象为空洞的"善"与"恶"的情感本体。这一情感本体即是血缘亲情,它构成了孔子思想学说的理论基石,又是"性相近也"的确切内涵。因此,不同于孟、荀的"性善"与"性恶"论,孔子的人性观是以血缘亲情为内涵的"亲情之爱"。  相似文献   

18.
王毅 《学术探索》2012,(2):11-13
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深化改革,促进和谐社会,就必须培养出和谐的个体,使社会成员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享受到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来看,和谐个体的内涵至少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自我和谐这三个方面。论文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和谐个体的构成要素、辩证关系,并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矛盾及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9.
研究马克思的人性尊严理论,对全面理解、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有一定意义。马克思认为,人性在本质上是自由自觉的、和谐的、道德的,是社会关系的最高价值尺度。人性尊严以一切人的经济、社会地位的平等为基础,以人类自由自觉尊严本性的回归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当然,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还必须辩证看待人性尊严的私人特性和寻求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结果平等与机会平等的均衡配置,实现个人自由与类的整合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