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上,长期存在着明显的认识偏差,其偏差的核心在于夸大甚至僵化社会主义一般,忽视甚至否定个别在认识社会主义本质中的作用和价值。本文试图根据邓小平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点,揭示社会主义一般和个别关系及其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而说明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和一般的特殊方法论。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强调了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个别特征,为丰富社会主义一般提供了现实基础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实际上是由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构成:一是何谓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在对社会主义认识问题进行研究时,人们很少对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问题进行研究。其实方法问题也是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分析探讨了经验认识方法、教条的唯理主义认识方法和实践主导型认识方法。这三种不同的认识方法都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前两种是不科学的认识方法,只有第三种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哲学既是实践哲学,又是凝聚着邓小平认识和理解中国社会的科学的方法论,是认识社会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哲学。邓小平社会认识方法论所蕴涵的具体性、系统性、客观性、辩证性和自觉性等社会认识论理论品格是我们今天进行社会认识、实现社会发展合理性的重要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哲学既是实践哲学,又是凝聚着邓小平认识和理解中国社会的科学的方法论,是认识社会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哲学。邓小平社会认识方法论所蕴涵的具体性、系统性、客观性、辩证性和自觉性等社会认识论理论品格是我们今天进行社会认识、实现社会发展合理性的重要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之所以千真万确.是由于他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目的和手段的统一。这一科学的思想方法同样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6.
对方法论加以完善和创新,是推动经济学新的研究领域的开辟以及新的经济理论诞生的关键。本文尝试对邓小平经济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指出传统经济学之所以基本上丧失对经济现实的解释能力和对经济实践的指导能力,其根源在于方法论存在严重的缺陷。邓小平吸收、借鉴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最新成就,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形成独特的、科学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经济理论方法论。邓小平经济理论体系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尤其是所有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非均衡区域协调发展模式等经济理论,更为突出地体现出其方法论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人民利益至上是邓小平指导社会主义改革的价值论前提,唯物论和辩证法是其基础,围绕结合中国国国情的改革总体布局,邓小平逐步形成了包括改革系统论、经济中心论、社会矛盾论、改革过程论、实践认识论等在内的一整套指导改革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创造。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哲学思想有助于我们把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本文试图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思想作些研究。 1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而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者倡导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根本点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使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一致。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方法。他的著作没有一篇是专门讲哲学问题的,然而每一篇又都是从哲学的高度来提出问题和说明问题的。邓小平的哲学思想,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原理,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从逻辑到逻辑的理论预设和思辨体系的构架,而是邓小平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时所体现出的指导实践的功能性。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方法论上实现了四个方面的突破:在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出发点上,实现了从理想状态的"应该"来设定某种社会主义标准模式到从中国国情来说明现实的社会主义能够"是"什么的根本性转变;在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价值取向上,实现了从离开效率谈论公平到为实现真正的公平创造现实基础的根本性转变;在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思维方式上,实现了从注重与资本主义对比中确定社会主义规定性到在社会主义的自身发展中寻找生存依据的根本性转变;在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思维特征上,实现了从对社会主义结构性的静态思维到对社会主义进行功能性解释的动态思维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精神,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基本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它集中反映在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概括的十二个理论观点。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十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根本成就,是我们党和人民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是我们党对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行深刻反思,同时认真研究了国际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是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精髓 ,它体现出鲜明的唯物与辨证的性质 :实事求是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 ,着眼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立足点 ,矛盾分析是思想政治工作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本质作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 ,是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邓小平在总结经验、反思历史的基础上 ,既立足现实 ,又关照理想 ,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了全面、科学的回答 ,为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从制度安排、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了合理的维度和现实的空间 ,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实现了契合。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立意是基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角度来思考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的。强调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几十年后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参照物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的实际状况.而是社会主义成熟状态的应然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阐发,明确强调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14.
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形成、成熟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它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 ,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实践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统一 ,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根本手段和最终目的的统一 ,突破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有关社会主义的论断 ,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同时 ,它也为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从方法论上作了阐述。文章认为,在新形势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的基本要求和条件是:坚定的政治信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坚持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以及所应具有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抓住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客,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社会发展和公平的美好目标的追求。理解了这一点,就能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从而正确认识有关改革开放的政策,并且对我们的实践具有方法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政治上发展民主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基于发展民主重要性的认识,邓小平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提出了原则和构想。他认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能照搬西方民主制度,必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观与十六大提出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社会主义活力所在,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之所在。邓小平同志从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和当代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全面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是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4月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当时刚粉碎‘’四人帮”,但旧的一套观念体制尚未根本触动,在这种情况下,他以无产阶级战略家的眼光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的目标。此后,他在领导设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对社会主义新人问题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发展的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新人观。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课题。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建立唯物史…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做出了经典的概括。文章主要从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思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超越、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基本内涵及重要的作用四个方面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