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人是什么"一直是哲学家们追问而未解的"斯芬克司之谜".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立场和方法出发才破译了这一千古之谜,达到了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而马克思科学解答人学这一"核心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了一场方法论革命,即从唯心史观为基础的方法转变到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感性存在转变到感性活动;从既定本质上升到生成本质;从单一本质过渡到多重本质;从纯粹理想回归到现实生活;从自我确证跨越到对象互释.  相似文献   

2.
学习是一种复杂而有规律、特殊的认识过程。学习过程是从未知到已知、从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也是从感性到理性、再发展到创造性实践的过程。因此学习具有螺旋上升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从学习的生理机制来看,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外界刺激的感受形成知觉,在神经中枢与原有的反射行为发生联系进而表现为特定的反应,或者经过信息贮存形成记忆。  相似文献   

3.
人们的认识始于感性经验,感性经验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步,但是要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光凭感性经验是不够的,必须把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思维,形成科学的理论。感性经验所把握的是特殊的、个别的现象,而思维的任务在于获得普遍的、必然的、带规律性的科学知识,两者有本质的区别。那么,能不能实现感性经验向理性思维的飞跃?也就是  相似文献   

4.
确立“利益协调”为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基本原则,首先,对“利益协调”要从“名称式”的认识进入到“概念式”的理解;其次,对确立这一原则的依据要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高度;最后,切实地贯彻这一原则要从“抽象”转化为“具体”。  相似文献   

5.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重点要指导学生如何将学到的翻译理论和方法灵活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去。在提高学生翻译水平的同时,使学生对翻译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强翻译理论意识。  相似文献   

6.
政治认识论秉有哲学认识论的反思性特质,是政治知识的知识,主要关注政治思维方式。对中国近现代以来西方政治思想研究的历史性论述表明,尽管遭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扭曲,中国近现代以来对西方政治文明的认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内核、从片面到完整、从感性直观到理性反思的上升过程。维特根斯坦的"世界图景"理论提示我们,对西方政治文明的认知应实现从政治认识到政治认识论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7.
"人是什么"的问题,即人的本质问题,是人学史上弥久而时新的"斯芬克司之谜".马克思在破解这一千古之谜时,认识是不能深入的.最先提出"理性、自我意识是人的本质"接着又认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最后才得出"人的类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等科学命题.马克思能破译这一千古之谜,关键在于实现了一场方法论革命,即从唯心史观为基础的方法转变到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这主要体现在从感性存在转变到感性活动;从既定本质上升到生成本质;从单一本质过渡到多重本质;从纯粹理想回归到现实生活;从自我确证跨越到对象互释.  相似文献   

8.
叶嘉莹先生的古典诗歌研究始终贯穿着她对中国古典诗歌本质特征的独到理解和阐述。她的研究从对诗歌文本的阐释出发而上升到诸多理论问题的探讨,在借鉴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对中国古典诗论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又结合中国传统知人论世理论并关注诗歌发展史的线索,从而呈现出一种感性与理性交融、传统与现代结合、历史与逻辑统一的立体结构。  相似文献   

9.
在邓小平理论之前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历了漫长的思维进程。在空想社会主义时期 ,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处于感性具体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时期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展到从感性具体向理性抽象的起步阶段 ;列宁、斯大林时期 ,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展到理性抽象阶段 ;毛泽东时期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开始了从理性抽象到理性具体的升华。到邓小平时期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才真正达到理性具体阶段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毛泽东同志把这一认识过程简明地概括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来(或实践——认识——实践)这样两个飞跃的过程.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第二个飞跃的重要性,他说:“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①他认为认识运动只说到理性认识为止,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一半,更重要的还是后一半,即从认识到实践.那么,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呢?它是不是可以从理论直接变为人的实践活动呢?如果说前一个飞跃过程是经过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样两个阶段(也有的同志认为经过了感性、悟性、理性三个阶段)那么后一飞跃过程是否也有几个发展阶段呢?  相似文献   

11.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中的感性的自然人、人的“类本质”以及人的本质的异化等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从感性直观本体论到感性活动本体论、从“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到“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宗教异化”到“劳动异化”的超越发展。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我国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充满启示,在新时代我们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辩证逻辑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对于构成科学的理论体系,都具有方法论意义。人们的认识过程,一般要经历由感性的具体到抽象的规定,又由抽象的规定上升为思维中的具体,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  相似文献   

13.
感觉、知觉和表象是感性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三种必要的心理反映形式,但不是感性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或环节,感性认识的进展过程是从感性具体到感性抽象,即从感性个别到感性一般。感性抽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感性认识过程中兼有感性的形象性和抽象的概括性的共同特点的一种特定的认识,是连接感性具体和思维抽象的中间环节。无论是研究认识过程的实际,还是追溯思想史的渊源,都有充分的根据表明应对感性认识的这一环节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论述以产品异化开端,因为产品异化是感性的经济学事实,而感性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学界一般认为,从产品异化到劳动异化是由果溯因,异化劳动其余各规定间的过渡是因果推论。根据马克思的辩证感性论,人的感性生命具有二重性,即把自身对象化并在对象中直观自身。马克思把这种特性理解为人的类本质,认为人与自身的二重关系实现为、并且反映着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前两种异化与类的异化并非因果关系,而是异化现象与其本质的关系,并且三者只有联系到人与人的异化才具有现实性。概言之,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四重规定的论述以辩证感性论为立论根据,按照由异化现象到其本质、由理论思辨到社会现实的逻辑展开。  相似文献   

15.
康德认为在他的自然概念和自由概念之间有一条鸿沟.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源出自柏拉图相论的分离问题,柏拉图试图从有限的感性世界逻辑地上升到无限的理性世界,康德在<判断力批判>里也试图从有限过渡到无限,但他们都以失败告终.我们认为,一方面从康德哲学体系自身看,他的填补工作没有太大必要;另一方面,历史上的科学研究和哲学探索都表明,无限是人类无法达到的一个理想.从有限上升到无限的企图不可能实现,应放弃类似努力.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中的越轨现象往往带有认识上的局限性,而在理论研究的框架下应以价值中立的学术立场来看待越轨.从社会学视角研究越轨为对越轨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对越轨进行语义分析是对越轨进行理性认识的必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对越轨界定标准的具体分析,为社会学意义上越轨的界定提供了参考依据.按照违反规范的性质和内容的标准将越轨划分为德俗越轨、纪律越轨和法律越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和弦听辨训练的分析,依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听觉能力,归纳出几种对提高学生和弦听辨水平行之有效的方法,并让这种听辨最终实现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目标,进而达到提高综合音乐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的回忆说对人类认识发展史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的回忆说作为哲学与神学的交汇点,其形式是神学的.但它所阐述的内容并非都是消极的、错误的.它以特定的方式论述了一般、共相是认识的唯一对象,以极端的方式肯定了主体认识结构在认识中的作用,以颠倒的方式阐述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辩证过程.这一学说对认识对象、认识起源以及认识过程所做的深刻揭示,在西方认识史的发展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由感性的具体上升到理性的抽象,再从理性的抽象到理性的具体的再现,即马克思所说的两条道路。如果认识事物仅仅停留在第一阶段,则会导致对事物认识的不深刻,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也就不能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例如中国古代数学的传统尽管表现出鲜明的社会性和实用性,但缺乏对认识事物的进一步抽象,因而不能达到对于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把握;同样如果仅仅强调第二阶段,而忽略感性的基础,则认识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古希腊的数学传统正印证了这点。近代数学尤其自数学分析的出现以来,之所以枝繁叶茂究其因正是遵循了马克思的认识论,即两条道路的完美结合。从——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所印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人类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美学近期发展概观邹华个体与社会、感性与理性这两对范畴所包含的不同历史层面的矛盾冲突,是以人的个体地位的上升和感性动力的强化为基础的,古代和谐对崇高的制动,首先就是对个体感性的否定,从而导致崇高所赖以存在的矛盾结构的封闭。中国现代美学发展就是在这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