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刘华军 《船山学刊》2008,(4):111-113
自然的整体有机论是老子思想的基础,他认为“万物得一以生”。老子之“道”乃天地之“遗”,是自然之本性,是连接人与世界万物之纽带。“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于是老子主张无为,无为乃“圣人之德”,无为而又为。以此可以看清老子的整个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2.
陆建华 《中州学刊》2023,(6):133-137
老子作为原则的道包括道之道和物之道,而物之道又包括天之道、地之道和圣人之道等。道的至上性、主宰性,决定了道之道只能是“法自然”和“无为而无不为”。天之道、地之道都取法道之道,因而都是“无为而无不为”;圣人“为道”,并且取法天之道,其道也是“无为而无不为”。不过,道之道的“无为而无不为”是主观上“无为”、客观上“无不为”,“无为”和“无不为”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而天之道、地之道和圣人之道的“无为”与“无不为”都是客观的,二者是手段和结果的关系,这显示出天之道、地之道、圣人之道与道之道的不同,也显示出地之道、圣人之道对于天之道的取法。就圣人之道中的“无为”而言,它在自然万物面前是被动的,在民众面前是主动的。道之道、天之道、地之道和圣人之道都具有“利他”精神。  相似文献   

3.
尚建飞 《兰州学刊》2006,(11):38-40,37
圣人是《老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具有与道为一的玄德。《老子》经过对当时无道君主的批判和考察、分析“古之善为道者”的基本特征,提出玄德的内在规定性是自然无为。《老子》认为,圣人之所以能与道为一(其标志是拥有玄德)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圣人可以自觉地认同道所显现的境界;其次,通过“致虚极,守静笃”的工夫,他能洞察人与天地万物的本性;此外,圣人遵循自然无为原则来教化百姓,使其得以按照自己的本性生存。正因为圣人既可以通过“为道日损”的方式体认人与天地万物为一的最高境界,也能用自己的“德”来范导众人最终达到自然无为的理想生存状态,所以他才会具有玄德。今天,我们通过从哲学的层面来解读《老子》圣人观,最终会发现它向我们展现了一种以天人合一为指归,并凭借绝圣弃智的方式来实现人之本真存在的前形而上学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4.
老子書在第二十章里提出“食母”,在第四十二章里提出“教父”,“食母”指道說,“教父”指不道說,它是反复在談道与不道的道理。一无为是道,有为是不道。天与人的关系,有为与无为的关系,是儒、道两家思想体系的分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以有为为基础,来說明天人合一的关系,是儒家思想重点之所在。天道无为,人道为无为,以无  相似文献   

5.
老子常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48章,以下凡引该书,只注章序数),“为无为,则无不治”(3章)。意思是无为,才能无不为;无为还是要为的,不过为的形式是无为罢了;无为是手段,无不为才是目的。他由此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构想,是把天道用于人道,要求统治者不违背规律,顺乎民心,为安静无事的社会的出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与老子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安石在天道观上,继承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但把老子“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思维模式发展成为宇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在天人关系上,继承了老子的合理思想,主张人应效法天道的自然无为,反对统治者的任意妄为,同时也对老子消极无为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在辨证思维领域,继承了老子天道运行不已的观念,并用“耦”、“对”概念来概括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对辩证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民生"是老子政治哲学关注和讨论的核心."天道"、"自然"、"无为"是老子民生观的基石;"圣人人格"、"圣人治国"是老子民生观的展开;"小国寡民"的大道世界是老子民生观的逻辑归宿.  相似文献   

8.
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意蕴丰赡,“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等都可转化为教育理念,可作为现代高校德育方法的借鉴。高校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灵活运用“无为而治”思想,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以“无为”达到“有为”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展立新 《学术论坛》2004,1(6):24-29
老子"不言之教"思想与其哲学体系是相互论证的。这主要体现在:(1)"道"被称为"玄道",即一种几乎无法通过现实语言而被表述出来的政治经验。只有依靠"不言之教",人们才能超越现实语言的障碍,认识和体验到"玄道"。(2)"玄览"认识论以排除各种先入之见即"前识"为基本目的,它同时又是为"不言之教"的特殊教学方式服务的。(3)"玄同"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它实质上是为论证"无为之治"政治方案服务的。"不言之教"的基本任务,也就是要求人们认识到"无为"政治的内在合理性。(4)"玄德"是"玄道"在"圣人"品行上的体现。"不言之教"理论则以培养少数"圣人"作为终极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一 源自黄帝:“拟帝王”立场 老子思想达到的深度与高度,在先秦诸子中独步鳌头。排除老子学说后来发生的多义与歧义——这在中外学术史上是常见的现象——究其主观目的、动机而言,如《艺文志》所说,乃“人君南面之术”。老子所说的“自然”、“无为”、“虚静”、“不争”,似是一种“避世”的“隐士”哲学,实则为“侯王”谋求“取天下”的方术。老子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他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第三十七章)  相似文献   

11.
老子赋予"道"以自然、无为的属性,其"无为"思想蕴含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内在哲理和客观规律,以此为人们确立一种自然无为的行为模式,并试图借助这种行为模式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深刻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真义,对于正确解读自然无为与生态智慧,处理好尊道而为与尊重客观规律,把握为而不恃与价值回归,坚持无为而治与管理创新,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纠正人们在老子"无为"思想认识上的消极和退缩主义倾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道”在老子那里,区分为“天之道”与“人之道”,老子将二者并重。从逻辑上说,他的“人之道”从属于“天之道”,只有“天之道”才具有宇宙本体的意义。但从历史上说,他实际是基于“人之道”、围绕“人之道”去探究、阐释“天之道”的。在这一点上,与我国人文传统完全一致。老子的“天之道”的根本特质即表现为母性生殖崇拜的性质。而他的“人之道”的根本特质,则表现为母性人格崇拜的性质。1从老子“天之道”的四大取象看其母性生殖崇拜特质。第一,“道”取象于古时的道路。老子谓“道”“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即在指…  相似文献   

13.
论老子的本体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创始者.殷周以来,人们都认为天是最高最大的,万物都是天所生的.如春秋时宋国子罕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左传》襄公27年)又吴国季札说:“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左传》襄公29年)孔子亦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这都是认为天是万物的本原.老子第一次提出天地起源的问题,认为天不是最根本的,天地还有其“始”.老子宣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老子》第五十二章)天地起源问题的提出,是理论思维的一次空前提高.于是老子提出“道”的学说,认为天地万物的最高本原是道.在春秋时,有所谓“天道”,指天象变化及其与人世祸福的联系.“天道”具有天文学与占星术的两重含义.郑国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左传》昭公18年)子产反对占星术的迷信,这是进步的见解.天道从属于天.老子则认为,在天道之上,还有最根本的道,而天从属于道.老子提出道的范畴,开创了本体论.  相似文献   

14.
在老子哲学中,道作为功能本体,通过自然无为、守弱用反的方式创生万物并范导、辅助着万物的自造自作。而在社会政治领域,圣人作为“有道者”,虽然其行为举措亦步亦趋于道的功能活动方式,但是其最终的效用落实点却只在圣人自身上面。《老子》书中圣人形象的矛盾性表明,守弱用反在充满利益纷争的政治现实中可能会蜕变为一种工具主义的手段或策略,而圣人的所谓自然无为则会给人们造成一种圣人无私的错觉。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是先秦哲学家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崇内圣外王之道,立经世致用之说,学术思想同社会生活密切相结合。老子也不例外。《老子》一书宣扬“无为”,配之论“道”,用老子本人的话来说,就是要求当时的统治者“以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以道蒞天下”(六十章),因此,研究《老子》一书,  相似文献   

16.
张其淦于民国八年十月作《老子约》四卷.他从“黄老之学”的视角来注《老子》,指出:《老子》之道是永恒存在之道,无名;道常“无为”才能“无不为”.黄老无为之治,顺万物之自然本性,不可有意作为使之过或不及;“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以武力逞强于天下;不以“仁义”、“圣智”、“巧利”和“政法”治天下.这在近代《老子》注家中可谓独放异彩.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的《老子注》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石的《老子注》颇具理论特色。他以元气释“道”,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阐释。他以“穷理”解“为学”,以“尽性”解“为道”,从而掀起了以性命之理解释《老子》的时代潮流。他主张有无并重,并对无为与有为作了辩证的理解,从而超越了魏晋玄学“贵无”、“崇有”之争以及道家纯任“自然无为”的弊端。他关于先王有尚贤之迹而无尚贤之心的说法,则试图调和儒、道两家在“尚贤”问题上的不同主张。他还提出“圣人无我”的说法,意图约束帝王的个人意志。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阐述“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时,提出了“与时推移,与物运转”的思想,从而为他的变法主张作了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18.
析“无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道的思想体系的主轴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含义即守静致虚、柔弱不争、少私寡欲、为而不恃。其本质即道法自然。行“无为”则“无不为”,若行“有为”,则“为者败之”。“无为”的思维模式对解决“天理”与“人欲”矛盾的启迪意义在于提供一个终极性意义的导引。  相似文献   

19.
《老子》一书,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为道是什么,它是怎样运作的?二是圣人应怎样遵守道以治理天下?例如,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圣人治天下.也要无为而不为。由于圣人与道结合,便是个“天人合一”问题,所以,也可以说《老子》只讲了个“天人合一”的问题。 道是什么?道是“无”。道有两种作用:一是它能转化为(或创生)宇宙万物;二是它无为而无不为,衣养万物,辅佐万物的自然自化,它损有余而补不足,调协万物的发展。 可是常人对这些论点,很难接受。说“无”能生“有”(宇宙万物),“无”能衣养、辅佐、调协“有”(宇宙万物)…  相似文献   

20.
企业经营哲学,是指企业在一般管理思想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经营实践而形成的,既能反映企业经营特色又能发挥自己优势的独特的管理观点。方法和风格。它是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微观世界观和方法论。而老子思想长期被人奉为高深的帝王之术,其实也就是一种高明的管理思想,因此,我们要酝酿科学而有效的经营哲学是大可以从老子的思想中寻找智慧和启示的。一、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经营哲学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万章,以下引此书只注明章数),“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责,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