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子》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实践5高秀昌在《人文杂志》1996年第1Z期发表如题文章,对《老子》的理想人Z格与人生实践作了阐释。文章认为:¥一、理想人格——圣人的特征。一(是守道同德;二是圣人气象;三是理想中的治者。二、理想人格——圣人的修养方法。一是少...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实践高秀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理想人格是人生哲学中体现人的价值、完成人生目标的一种人物形象,是人生哲学理论宗旨的一种标志。先秦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一般都称之为“圣人”,而其内涵或精神境界却大不相同。如儒家推崇“博施于民而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传入我国,学术界有的同志开始以“需要层次论”“人格三因素论”为参考构架,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有的同志认为,中国传统儒家所设计的理想人格是一种“片面道德力量型人格”,它忽视了意志力、道德力在理想人格中的重要地位。这种看法指出了伦理化、政治化的儒家遗留给我们的精神包袱,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有益于我们在批判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坚持在思想战线上对封建主义的批判。但中国儒家的理想人格设计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儒家有先秦儒家、汉唐儒家、  相似文献   

4.
总体性意味着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等二元对立的范畴最终克服走向统一。理想人格是自由自觉的人格状态 ,体现出不断对给定性的否定 ,人的有限性的超越。总体性和理想人格二者互相包含 ,都是人向往、期待、憧憬和追求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5.
高瑞泉 《学术界》2024,(1):5-21
在“道德革命”的旗帜下,梁启超的《新民说》表达了“新民之道”的多项意谓。该书以明确的历史意识和高度的方法论自觉为前提,以建设“公德”为契机,以“利群”为道德之总纲来平衡公德与私德,目标是造就与现代民族国家相应的“新民”。解读《新民说》,不宜纠缠于表述之欠周延甚或前后扞格,而可悬置系统哲学的框架,以观念史的方式钩玄提要。“新民”的历史形态是由“臣民”变为“国民”或“人民”,在道德界则应超出“私德”扩展“公德”。真正把握其“公德”观念,需要对“德”有逸出一般行为规范的界定,明确其包含“品性”“德行”和“行动”及其“力量”之复合意义;在此基础上会看清梁启超所谓“公德”实际上包含了一个观念群,它们由五对相反相成的观念绾合而成,涉及到形上学、伦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诸学科,对它们作辩证综合方才能描绘出梁启超心目中的新型理想人格,汲取其对于我们今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7.
本世纪初期,欧美早已跨入了近代文明时期,但古老的中国大地上依旧风雨如晦。革命者一次又一次奋斗牺牲,成功了又失败。许多忧国忧民的思想家,对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开始了深层次的思考,他们在批判客体的同时,日益重视对主体自身的批判、特别是国民素质的批判。国民性的问题,科学人生观和理想人格的问题等,都成了当时讨论的热点。 胡适不但参加了这些争鸣和论战,还常常是其中一方的领袖或主将。他在历次辩论中的一系列言论在当时发生过重大影响,成为他一生著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探讨他对人格问题的一些思想,疏理其基本内容和主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老子》一书虽不是美学专著,但整个体系渗透有美学精神。老子虽然否定审美,但仍然有自己的美学观点,有自己的审美理想。老子的美学观不是从艺术的论评而是从人生观、宇宙观的阐述中表现出来的。他的人生观、宇宙观如果从美学角度考察,未尝不可以看作是一种美学观。  相似文献   

9.
李映山 《云梦学刊》2005,26(3):95-98
刘勰在《文心雕龙·程器》篇中提出梓材之说,要求君子具备藏器待时的心理素养、内圣外王的道德建构、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和经国济世的智慧才能,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格的理想范式,但也暴露出中国传统人格理念中重德性而轻知性、重理性而轻感性、重群体而轻个体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论语》理想人格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入研究<论语>文本可以发现,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其实并不是后世儒者所称道的"圣人"而是"君子"."君子",既是孔子<论语>言说的主体,也是孔子<论语>的理想人格追求.而"君子"作为一种区别于"圣人"人格的理想人格类型,主要相对于知识分子而言.知识分子人格问题的提出,既与知识分子阶层在这一时期的迅速崛起有关,又与对其作为社会和谐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的充分显现有关.君子人格的理想构建,既基于对"礼"的合理性与"仁"的主体性的价值认同,又是对通过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使知识分子在思想和行动上达到对"礼"的自觉维护的一种预期.立足于现实性生活实践,完成对君子人格的模式设计和对知识分子的现实人格的价值提升,既是孔子<论语>思想的基本点和着力点,也是其所以能够引领儒家乃至中国思想文化和民族精神前进方向的深层原因.科学地继承孔子人格理论的合理内核,发扬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崇高追求,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儒家理想人格略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哲学本身是人学,对天人关系的论述,对人性问题的揭示,对道德伦理的设定,其最终落脚点皆旨在解决理想人格的构建问题。儒家将理想人格区分为圣人、贤人、君子以及仁人、大丈夫、成人等不同的层次序列,并赋予每一种人格以不同的内涵。儒家与道家同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关于理想人格的设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儒家理想人格实际上也是一种道德人格,道家理想人格则表现出了明显的非道德倾向;儒家理想人格是一种人伦人格,道家理想人格表现为一种非人伦人格;儒道理想人格皆具有自由的属性,但儒家理想人格是一种道德世界的自由人格,道家理想人格是一种自然世界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12.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干,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文化影响至深。它构建出由“君子”到“圣人”的丰富立体的理想人格模式,并从多方面探讨成人之道的思想,对现代人的人格完善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韩愈是儒学发展史上新旧转捩之关键人物,其儒家道统论的提出不仅为宋儒开辟了理学的初源,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以后中国哲学的发展。以儒家道统论为指导思想而形成的圣、贤、君子层次分明的理想人格论更是具体展现了韩愈道统论对时人在安身立命、接人待物方面所应有的精神状态、道德认识及行为准则的要求与标准。韩愈理想人格论中,作为万世标准之圣人是无过、无所不通的;而贤人是不贰过者、不遇时不得道时是独善其身者,而一旦遇时得道,就必兼济天下,而且贤与圣一样是"汲汲于富贵以救世为事者";君子则是好恶分明、任人如器且重于责己之人。韩愈所提出的理想人格论是其道统论的具体展现与现实要求,研究韩愈的理想人格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其道统论提出的思想价值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清兵入主中原的历史变故,使一代理论奇才王夫之深深思考着“救国运于水火,解民生于倒悬”的光复路径,并把他同理想人格的探寻紧密地结合起来,得出了救国必先救人,革故鼎新必先陶铸民魂、锤炼人格的历史性结论。只有一代光明俊伟、全面发展的新人的崛起与成长,才能迎来中华民族光辉的明天。  相似文献   

15.
作为儒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其说是建立了庞大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还不如说是发展了孔孟的心性之学,从而使中国哲学对人生问题的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整理和发掘这一份思想遗产的理论意义在于我们能更好地把握儒家的心性之学,...  相似文献   

16.
17.
陈丽英 《理论界》2006,(5):144-145
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他所塑造的“真人”形象,这些理想人格不但具有超越物欲、超越是非、超越生死以及超越物我的特点,有逍遥于太空的无限自由和审美特性,还有直觉式的悟道思维;另外,庄子理想人格那强烈的批判精神、充满美感的艺术精神、豁达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理想的憧憬在今天依然是社会前进、丰富生命的灯塔。  相似文献   

18.
我们评鉴一个人物,把握其独有的精神特质,便是议论人格,包括嗜好需求、思想气质、性格能力等等。客观世界因为千人千面,细细品味的话,各人的人格均有差异,故恩格斯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典型”。可是科学从不满足于“森林里找不到两张一模一样的树叶”的认识,它偏好分析与归类。每个社群中,都会有某些人的人格类型比较相近的现象,而且其中的主流人格类型通常会生活得自在些,免得被人责入“怪人”之列而孤单落寞乃至横遭张志新那样的苦难。于是每个民族和国家,均在不同时期崇尚或不自觉地信守某种人格。人格研究的重要性绝对不容低估,因为它与个人幸  相似文献   

19.
王丽梅 《学术界》2003,(2):234-237
玄学人格精神是玄学理论的人格化和现实化 ,在玄学理论构建的动态过程中 ,玄学的人格精神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前期玄学表现出对于名教进行极力诋毁的庄子精神是玄学理论对儒家一尊的矫枉过正 ,对社会的影响虽大却很快就被历史淘汰 ;后期玄学以郭象《庄子注》为分界 ,通过郭象《庄子注》对庄子原意的改造 ,魏晋时代的人格精神建立起来 ,这是真正的玄学精神。玄学人格精神的内涵是不忘现实而又追求飘逸高远的儒道兼综。  相似文献   

20.
邱戌程 《社会科学家》2006,(Z1):229-230
老子的社会理想向来被认为是回归原始社会,其实并不尽然.其理想与其说是一个社会,毋宁说是一种境界--追求自治,怀恋自由,抱有浓重的母系社会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