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独特精湛的羌族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是我国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兄弟民族之一。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岷江上游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茂汶羌族自治县以及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县,共十万余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羌族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独特的建筑艺术。本文拟对羌族碉楼、庄房和索桥作一简略的评介。  相似文献   

2.
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聪明的民族。早在殷商时期即载入历史典籍之中。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茂汶、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县及绵阳专区的北川县。羌族多数居住在山区,从物质、生活条件看,不同程度地低于汉族地区的发展水平。由于生产发展比较缓慢,自然也就影响羌族社会经济、文化、家庭、婚姻及其观念形态的发展。在婚姻形态上,羌族有他自己的特点。研究羌族婚姻历史的发展,对于羌族史的研究不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羌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兄弟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以及汶川、理县、松潘、黑水、金川等县,与茂汶县东北部相邻的绵阳专区北川县也有少数羌族。大约有八万五千多人。解放前,羌族虽已进入封建社会,但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却停留在原始宗教的延续阶段。这对于研究原始民族的宗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是研究民族学的重要材料。本文仅就解放前羌族原始宗教的产生及特点,提出一管之见。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释比”是羌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在羌族人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精神领袖的角色,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对象。在对羌族“释比”的来历和社会角色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论述了“释比”的传承过程,并首次对其谱系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5.
[摘要]汶川地震及其之后进行的大规模、高强度的灾后重建使羌族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本文在分析羌族文化灾后重构背景的基础上从文化认同、文化结构、文化功能、文化运动四个方面对羌族文化重构形态进行了调研,并对羌族文化灾后重构的实践进行了理论反思,对“文化认同”“文化适应”、“文化的指导变迁”等经典理论在羌族文化重构时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一西夏的兴起和境土的扩展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与汉人、吐蕃人、回鹘人、鞑靼人等建立起来的王国。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羌族是我国勤劳勇敢、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自古以来就劳动、生息在我国西部地区,史称“西羌”。秦汉以来,羌族散居于青海、四川、甘肃等地,便与汉族交往、联系。魏、晋以后,西羌微弱,党项始强,过着“不知稼穑”的游牧狩猎生活。唐初,鉴于“贵中华、贱夷狄”的历史教训,唐太宗实行“和亲”、“互贡”、“授官”的民族政策,缓和了民族矛盾,加强了国内各民  相似文献   

7.
[摘要]由于藏彝走廊的地理特征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川西各沟域的羌族在语言、体质外貌与文化表征上均存在差异。然而在5.12汶川地震后,羌族被大众传媒建构成为同一化和舞台化之刻板形象。这种大众印象进一步导致当地羌族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并且通过本族群的文本制作与文化展演等“信息反馈”,在媒介参与的语境下逐步建构出一种新的羌族族群性。  相似文献   

8.
羌族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对我国的贡献是巨大的。公元前四世纪秦献公时,一部分羌人迁向西南,其中在岷江上游定居下来的古代羌人,即是今天羌族的祖先。羌族人民曾用“堪耐寒苦”的双手,开拓了“九石一土”、“土地刚卤”的土地,~[1]他们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茂汶羌族地区在历史上是否经历过奴隶制社会阶段,这是一个颇有争论的问题。我们根据史料和调查资料,发表下初步意见,抛砖引玉,请大家指正。 历史上,瓦解中的原始公社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有两种情况: 一是由内部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交换的发展,私有财产的增多,贫富分化日益显著),过渡到奴隶社  相似文献   

10.
羌族在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贡献周锡银,刘志荣一羌族先民素以善于从事畜牧业经济而著称于世。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被誉为东方的牧人。殷商时代,一些羌人被俘降为奴隶后。仍然从事他们擅长的畜牧和狩猎业。见于甲骨卜辞记载的有“多羌×鹿”、“孚多羌逐”。这些羌人在...  相似文献   

11.
[摘要]羌族乡土民歌“花儿纳吉”流传于岷江上游汶川、理县、茂县、黑水、松潘五县的羌语南部方言区的羌族聚居区。“花儿纳吉”以男女对唱和众人的表演形式,反映了羌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谈情说爱、善待客人的传统礼仪文化习俗。分析与归纳“花儿纳吉”的乐曲结构、节拍形式、旋律型等音乐形式特征,对研究了解羌民族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习俗,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石崇拜与相关神话传说,大多萌生于人们的种种欲求——或者是获取某种物质的“物欲”,或者是支配某种境界的“权欲”,或者是追求某个异性的“性欲”。在旧、新石器时期,石头是初民用来制造工具和武器的原材料,石器是初民获取食物、谋取生存的“另一双手”,石作为崇拜对象就理所当然了,如羌族、藏族等民族的锅庄崇拜。“权欲”催生了石崇拜与相关神话传说,如羌族白石崇拜与神话史诗《羌戈大战》,羌族先民借此说明,自己民族合天之意、得天之助,从而成为“神定之地”的主人。白族《美人石》、毛南族《圣母石》等传说则体现了性与生育崇拜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以羌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传统聚落与传统村落关系的梳理,明晰传统村落是传统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对羌族传统村落概念的辨析,探究羌族传统村落入选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的情况及其分布,概括羌族传统村落的地理分布特征,发现羌族传统村落相对集中,呈块状或条带状分布,主要沿河流一线展开,干流密集支流稀疏,海拔上具有“高密低疏”的垂直分布特征。从羌族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上看,羌族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特征表现为数量不多、范围较小、职能单一、规模不大,与人口密度呈正比,村落之间联系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4.
羌族古老的万物有灵观到多神信仰,始终没有迈进人为宗教的门槛,其信仰中的神灵还是一个较为朦胧的概念,很多时候都统称为“阿爸瑟”或“木比亚瑟”。“阿爸”是对祖父以上前辈的尊称,“瑟”指神;“木比亚”为天,两称可分别意译为神或天神。从神这个最原始的基本信仰核心出发,另有出现于其后的专称家神、火神、山神、青苗神等。围绕着神灵信仰,羌族对神灵的祭祀主要表现形式为祈神的许愿与报神的还愿。许愿还愿活动又分为以家庭为单位的私祭和以村寨为单位的公祭。羌族一年一度的公众还愿大典,各地有祭天、祭山、祭神林、羌历年等不同的说法,这一方面说明了这一重大民俗活动的多元复杂性,同时也要求我们作进一步的分析,正确揭示其潜在内蕴。为此,本文拟从羌族的祭坛、神树及其信仰观作些剖析。  相似文献   

15.
桃坪羌寨羌族传统音乐文化之当代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桃坪羌寨位于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理县,它作为民俗旅游开发点,是羌族传统音乐“当代化”的典型,笔者通过对桃坪羌寨的实地考察,对羌族传统音乐的现状进行了描述,从音乐表现形式的嬗变、音乐风格的嬗变、音乐功能的嬗变、羌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空间移位四个方面对羌族传统音乐的“当代化”进行解析,目的在于希望更多的学者来关注羌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6.
[摘要]影视媒体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明显长处,其声画并茂的传播方式有助于传播效果的提升,这使得影视媒体理应在羌族文化传播领域肩负起重要职责。当前,影视媒体在许多节目、作品中努力再现羌族传统文化,有效发挥了自身传播功能,但在某些时候影视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对于羌族文化的介入过度,客观上产生了人为建构羌族文化的情形,不利于羌族文化的发展。为此,应当更多制作电视纪录片、“文化志”电影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羌族传统文化在影视媒体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羌族多声部民歌是羌族具有极高艺术性和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是羌族多声部民歌存续的重要承载者,传承主体的数量、知识素养、表演技能、传承自觉性和创新能力是羌族多声部民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羌族多声部的传承主体及其依托的音乐文化空间不断退化,其活态传承面临严峻挑战。文章根据格兰特"音乐活力与濒危评估框架"(MVEF),就羌族多声部传承主体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田野调查和分析,并从维护羌族多声部自然传承的音乐文化空间及构建羌族多声部学校传承的音乐文化空间两方面就维护和培养羌族多声部传承主体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论羌族情歌对美的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口语化的诗歌语言、本土化的表达方式、民族化的审美追求三个方面探讨了羌族情歌所具有的多样性、民族性、诗歌性、口语化等特征,通过分析羌族青年男女之间表情达意的情歌,展示了羌族人民自古喜爱用“歌”表达自己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民族特色。从歌词的结构表现、题材选择、语言表达、音韵构成等方面,论述了羌族情歌在表达对美的追求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方式。对人们了解、认识、研究羌族情歌,扩大其传播、影响及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摘要]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羌文化的巨大价值,创造了显著效益,但地震灾害使羌文化遭受重创。灾后,羌族旅游产业恢复重建中,对羌文化传承、创新、“经典”与创造“未来文化遗产”,产生了巨大作用。开发和建设羌族地区羌文化旅游业,这无疑让我们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重新审视羌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定位、目标追求和路径选择。这是一个大胆的、充满挑战性的战略构想,也是一个崭新的、极富创造性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20.
蒋佳宁 《社区》2010,(17):35-35
羌年:立体化的保护模式 何谓“羌年”?据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的羌族专家张曦介绍,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为“羌年”,这是一个民间庆祝丰收的节日,羌族同胞会举行独特的敬神仪式,以及各种娱乐活动。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要还愿敬神,全寨人一起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整个活动仪式由“释比”(羌族巫师)主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