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型范畴化与概念隐喻同为人类认知与思维的工具。范畴化作为ICM(理想化的认知模式)下的副产品,需依赖于四种认知模式: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而构建概念隐喻也须以原型范畴化为前提。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探讨跨域映射的构成要素,发现意象图式、转喻、范畴边缘模糊性等要素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单一及多重的隐喻映射构建以及范畴化的思维过程。然而,跨域映射守恒原则的运作机制与概念隐喻理论相悖。  相似文献   

2.
一致式是语法隐喻理论的一大支柱,Halliday及功能语言学派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一致式进行了多次阐释。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这一新学科角度,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概念语法隐喻中的一致式问题和人际语法隐喻中的一致式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最重要的范畴理论之一,本文就原型范畴理论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概括,探讨其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曹起 《兰州学刊》2009,(Z1):172-173
词类研究是语法研究的基础。传统经典范畴理论在词性的鉴别上对内没有普遍性,对外没有排他性,也不能解释汉语词类的渐变性质,而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却能很好地解释词类的渐变性,它为词性的鉴别提供了实用有效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5.
朱振华 《学术探索》2014,(12):108-112
本文从哲学观出发,论述了范畴理论和认知科学的发展,阐述了经典范畴理论到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从语言观出发,对原型范畴理论在语言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并以原型范畴理论对语言中的词义扩展和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基于原型理论可对现代汉语单字和双字否定词进行语义分析,从而探讨汉语否定词的语义原型特性.经研究发现:(1)汉语单字否定词符合原型理论的各项特征;(2)汉语双字否定词范畴中不存在原型;(3)汉语双字否定词范畴结构并非呈现放射状.  相似文献   

7.
"去"的语义范畴一直是学界研究争议的热点,其作为趋向动词之解已为人部分人所接受,随着现代口语的发展,其作为介词甚至虚化为叹词的川法也比比皆是。借助原型范畴理论相关要素与特征对占汉语与现代汉语"去"的词类语义进行胛读,"去"的多义使其在理解上具有一定模糊性,但本质上有内在家旅相似性,原型成分决定其具体语境下的语义。  相似文献   

8.
田宇贺 《兰州学刊》2012,(10):177-181
现代汉语指示代词是一个原型范畴,内部成员的地位不平等,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分。作主要句法成分能力的高低是区分典型指示代词和非典性指示代词的句法依据,使用频率高低是区分指示代词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的另外一个依据。现代汉语指示代词的原型范畴分类还有语义依据及功能表现。现代汉语指示代词在语义上表示实体概念这一属性在不同的指示代词中体现的程度有差别,不是匀质的,这是对指示代词进行原型分析的语义依据现代汉语指示代词的原型范畴分类还有语义依据及功能表现。。现代汉语指示代词的功能表现为语体分布、是否二分、语篇衔接及语气、口气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英汉语言中存在大量具有丰富文化语义的词汇,对这些词汇不同的范畴划分,导致英汉词汇文化语义缺省现象.语义的文化内涵取决于语言使用者所生活的客观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认知世界的综合影响,物质世界确定了语言符号的形式及其外延,社交世界融合了词语的文化内涵,心理世界决定了词语的概念框架.外语学习者借助三个世界对词汇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准确把握语义的文化内涵,解决文化缺省,进而实现理想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0.
以现在正在热播美剧《生活大爆炸》为例,尝试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原型范畴理论为视角,剖析剧中人物语言的幽默机制。基于对该剧的主要剧情和人物特点的介绍,阐释原型范畴理论的具体内容,并从原型角度分析剧中的对白的语言幽默机制。  相似文献   

11.
方式范畴是重要的语义范畴,根据方式成分跟动作行为实现的相关程度的不同,方式范畴可以分成致使类方式和非致使类方式;根据动作主体在结果实现中的作用,致使类方式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有意致使方式和无意致使方式;根据非致使类方式跟动作行为是否具有伴生性,非致使类方式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伴生类方式和非伴生类方式.  相似文献   

12.
从原型理论来看,翻译是一个原型范畴,即翻译过程是译者在原型理论框架下对源语进行创造性叛逆后而得出最佳译文的过程。在此以原型理论为框架,结合《诗经》中文化意象的英译实例,对《诗经》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创造性叛逆进行分析,证明原型理论对于中英文之间文化意象的转换和翻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学隐喻的认知心理基础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庆梅 《齐鲁学刊》2006,(4):112-113
隐喻是随着人的认知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文学隐喻与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和意象图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借助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可以解释隐喻产生和发展的认知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词类转换作为填补词汇空缺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英汉新词语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在总结新词语词类转换特点的基础上,主要从原型范畴理论、隐喻和转喻思维等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新词语词性转换的深层动因,并提出这些转换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原型理论在如下几个方面的缺陷:(1)在语义研究中,原型成员不能涵盖全部语义,原型效应有时在反义词中得不到体现;(2)在某些范畴内,中心成员难以确定;(3)家族相似性有程度大小的差异,其界定天然地受到模糊性的限制,同时还受主观因素的影响;(4)原型理论尚未明确指出范畴化中原型效应的形成机制,本文分析指出其可能是复现率、发生率以及长时记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6.
"非常X"最典型的用法是用于包含时间性的抽象名词."非常X"也存在着去范畴化现象,具体表现为,由时间性的抽象名词到不具时间性的抽象名词,由抽象事物名词到具体事物名词,由表事名词到表人名词,由名词到动词."非常X"的去范畴化的修辞动因主要有隐喻和转喻两种.  相似文献   

17.
依据语义地图理论对汉语条件句(在此称之为条件关系范畴)的语义进行共时描画,给出三个地图模型,这些模型是汉语条件句的语义关系缩影。通过分析假言范畴、选言范畴、负命题范畴及模态条件范畴的整体语义,归纳出核心意义及非核心区域的意义。借鉴语义地图理论的操作程序,构拟汉语条件关系范畴的语义关系网络图,用以揭示该范畴的概念结构及相关意义间的心理表征。  相似文献   

18.
名词非范畴化,即名词丧失原有范畴某些典型特征的过程。从认知层面分析,这一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概念转喻”。在隐喻与转喻思维的影响下,语义大多发生了泛化,由于言者主体的介入,名词非范畴化过程中的词义也产生了主观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非常X”最典型的用法是用于包含时间性的抽象名词。“非常X”也存在着去范畴化现象,具体表现为,由时间性的抽象名词到不具时间性的抽象名词.由抽象事物名词到具体事物名词,由表事名词到表人名词,由名词到动词。“非常X”的去范畴化的修辞动因主要有隐喻和转喻两种。  相似文献   

20.
"大":修辞原型和隐喻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作为分布极广的修辞原型,广泛延伸至艺术、政治、经济、哲学、伦理等领域,与人的社会活动紧密联系。汉字“大”,是以正面直立于天地间的人的形象,指称天地人的属性。古人对于“大”的认知在天地人这一巨系统中开始和延续:天地与人互为隐喻,古人对宇宙、自身和周围世界的审美体认交融会合,通过“大”奇妙地关联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