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中唐众星堆灿的诗坛上,天才而短命的李贺以其瑰奇诡异“虚荒诞幻”①的诗作卓然而立,并独树一帜而大放异彩。然自晚唐诗人杜牧那句“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②的评语一出,长期以来,在我国诗评界,李贺诗歌“少理”便成为大家的“共识”。如张戒在《岁塞堂诗话》中说:“元、白、张籍以意为主,而失于少文;贺以词为主,而失子少理。”王礼锡先生也说:“他的‘怪’的修辞法——(指李贺诗歌险怪奇特之风格——引者注)有时几乎超出于情理之外,所以招‘稍加以理,可以奴仆命《骚》’之…  相似文献   

2.
杜枚《李长吉歌诗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评论李贺诗的专文。其以精采凝炼的语言,对李贺诗瑰诡奇谲的风格艺术作了形象概括和热情赞美,同时也指出了于“理”不足的缺点,持论中肯。后世学人多沿其说。至今仍为研究者所重视。但由于古代文论中“理”的含义甚广,解说亦多有分歧。其中以“理”作“思想内容”解者,颇不乏人。建国以来,论者多持这种观点。认为杜牧“理虽不足”,“少加以理”,即指李贺诗的主要缺点是“思想内容不足”。此说似有道理。因为李贺诗确实存在着思想内容不足的缺点。但这是否切合杜牧的原意,就很值得考究了。为此,本文。拟对《序》中“理”的含义,作一番粗浅的辨析。  相似文献   

3.
在中唐众星璀灿的诗坛上,天才而短命的李贺以其瑰奇诡异“虚荒诞幻”的诗作卓然独立,大放异彩.然自晚唐诗人杜牧那句“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的评语一出,长期以来,在我国诗评界,李贺诗歌“少理”便成为大家的“共识”.如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说:“元、白、张籍以意为主,而失于少文;贺以调为主,而失于少理”.王礼锡先生也说;“他的‘怪’的修辞法有时几乎超出了情理之外,所以招‘稍加以理,可以奴仆命《骚》’之讥”.刘开杨先生则说:“余以为长吉诗多佳句,然短于篇法,……  相似文献   

4.
李贺诗的玉石母题臆说刘小平近读钱钟书先生《谈艺录》,有论及李贺诗的地方,说:“李贺于六代作家中风格最近明远,不特诗中说鬼已也。”①这正是钱先生不囿于前人成说,独具慧眼的地方。这一“明远”的评断,对李贺诗的认识至少是一种完善。所谓“明远”,乃指“诡靡,...  相似文献   

5.
李贺《雁门太守行》发覆熊飞据唐代张固《幽闲鼓吹》记载李贺:“以歌诗谒韩吏部,时吏部为国子博士分司,送客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首篇《雁门太守行》曰:‘黑云夺压城城欲推,甲光向日金鳞开。’却援带命邀之。”由此可知《雁门太守行》乃李贺首至韩愈家中...  相似文献   

6.
今之研究李贺者,皆以为贺年二十七而卒。恐盖本之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一语。又沈亚之《序诗送李胶秀才》亦云贺“年二十七,官卒奉常”,其说似是。然李商隐《李贺小传》则云:“长吉生二十四年,位不过  相似文献   

7.
《辨骚篇》在《文心雕龙》中属“文之枢纽”的五篇之一,在刘勰的文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因为如此,它现在仍然是“龙学”研究的热门课题。历来围绕《辨骚》篇争论的根本问题是:该篇之旨是崇骚还是抑骚?近年不少学者对把该篇看成“崇经抑骚”之作的观点提出了异议,并指出其旨不在“崇经抑骚”,而是要通过“辨”《骚》(《楚辞》)与《经》(《诗经》)的异同总结文学发展的新变规律。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突破。但不少论者在肯定这一点时,仍把“博徒”、“四异”看成是贬义的,结果又把刘勰看成是“前贬后褒”、自相矛盾的。这样,“崇经抑骚”的帽子还是没有彻底从刘勰的头上摘下来,刚前进了一步的认识又停滞了。在笔者看来,无论《辨骚》,还是《文心》全书,都不存在“崇经抑骚”的问题。之所以产生这个看法,无疑与论者对“博徒”、四异的理解仍囿于旧说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8.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云;“茂陵刘郎秋风客。”王琦注曰:“以古之帝王而渺称之曰刘郎,又曰秋风客,亦是长吉欠理处。”苏州人民纺织厂与江苏师范学院合编之《李贺诗选注》则云:“李贺能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直呼帝王为郎,这是他的可贵处。”二者“道”不同,故褒贬异辞,而其不中腠理则一。其失盖在一“束于教”,一“笃于时”也。  相似文献   

9.
罗剑波 《云梦学刊》2007,28(5):49-53
“折衷”作为《文心雕龙》的主要论文方法,其运用模式较典型地体现于《辨骚》篇。就“辨《骚》”而言,刘勰在对汉代诸家关于经、《骚》关系所持论点进行梳理,以及对于“骚经”(概指《楚辞》)本身进行“擘肌分理”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了关于这一问题的“势”和“理”,即《辨骚》中《楚辞》“四同”、“四异”于经书的结论。关于这一点,在《楚辞》文本中是有迹可寻的。  相似文献   

10.
吕双伟 《云梦学刊》2002,23(5):55-58
卢照邻现存诗文中 ,始终充溢着忧愁悲苦的孤独寂寞之气 ,这是由于创作主体的“骚怨”精神决定的。从其作品 ,主要是思乡及赠答诗文来阐释其“骚怨”创作精神的具体物化形式 ,揭示卢照邻诗文创作“骚怨”的特点及原因。在某种程度上 ,可以说卢照邻是唐代第一个自觉的、有意识的用“骚怨”精神进行创作的诗人 ,开其后的柳宗元、李贺等用“骚怨”精神创作的先河  相似文献   

11.
<正>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房四宝之一的端砚,从唐代开始就闻名于世,到现在已1350多年历史.何谓端砚?根据1981年的《辞源》修订本(北京版)“端砚”条的注释是“以广东德庆端溪产石所制之砚,自唐以来,即为人重,唐刘禹锡《刘梦得集》四《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诗中已有‘端州石砚人间重’之句,李贺《歌诗编》三《杨生青花石砚歌》有‘端州石工巧如神’之句.入宋名益盛,鉴别之法,亦渐以精密”.  相似文献   

12.
李长吉歌诗五卷,历来为人们重视,自宋以来,不断有人为它作校勘、笺注、评论;清王琦总汇前人的研究成果,作《李长吉歌诗汇解》,更是长吉诗注的佼佼者。前人的笺注,对于我们阅读、研究李贺诗,极有帮助;他们披寻搜讨的功绩,不可低估。当然,读李贺歌诗,还有不少疑点,尚待解决,前人的诠释,也有一些未尽、不实之处。笔者因拾掇若干条,作《长吉诗注质疑录》,就教于评论界。  相似文献   

13.
李贺生、卒年,正史无记载。后人对李贺生、卒年的记述,主要出现两种年数。第一种,是790年至816年。见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贺诗歌集注》、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朱自清《李贺年谱》、《辞海》(修订稿),等等。第二种,是791年至817年。见于叶葱奇编订《李贺诗集》、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王礼锡《李长吉评传》,等等。两种不同的李贺生、卒年,均出于同一个依据,就是杜牧《李长吉歌诗叙》。杜牧作叙年份已写明大和五年,叙文云:“贺死后凡十有五年,京兆杜牧为其叙。”(注:大和,作“太和”误,钱大昕已辨正,杜牧手书《张好好诗》墨迹正作“大和”。)自大和五年上推十五年,即为李贺卒年,再往上推二十七年,即为李贺生年。一个依据,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生、卒年?原因是,各自采取了足年  相似文献   

14.
李贺年表     
清人姚文燮说;“昌谷生二十七岁,然无年谱可考”。为什么自宋以来即有人为李贺歌诗作注,而直到清代,近千年时间,竟没有人为他作年谱?可见作年谱,并非易事。作年谱须有史料,而两唐书虽有传,却语焉不详。至于杂书、野史,采史则东麟西爪,征事则颇多祗牾。如《摭言》、《太平广记》等关于拒见元稹事即是。好在近代王礼锡、阎崇璩、朱自清、周阆风等人对李贺生平行状考证甚详,这就为我作《年表》提供了基础。我编这个《年表》,大体依据下列原则: 一、将李贺生平、作品与当时历史上的重大、或有关事件一并列表,为学习和研究李贺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中华书局出版了一种《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它以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为底本。附以姚文燮:昌谷集注和方扶南批本李长吉诗集。另外根据各本文字做了校勘。此书对于研究李贺的歌诗是一种比较实用的版本。关于李贺的诗,颇有争论。有人认为他是现实主义诗人,也有人认为他是唯美主义诗人。有人肯定他在诗史上的贡献,也有人认为他是反现实主义的。其实,李贺的诗自有其独创的艺术成就。他虽不如李、杜、元、白那样享盛名,但在中国诗史上,却又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典型。  相似文献   

16.
有唐一代,是我国文学史上诗歌创作的极盛时期。当其时,不仅各种体裁俱臻于完备,而且流派众多,风格各异。李贺以自己奇峭秾艳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在唐代诗坛占据了一席之地,其开拓之功,首创之力,是不可否认的。正如前人所说:“诗家变化,盛唐已极,后又欲别出头地,自不得无东野、长吉一派。”李贺之诗,努力探寻前人所未曾道者,离绝远去笔墨畦径。其中用色的绮艳秾丽,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杜牧一语道破了李贺诗色的本质:秾艳之极,虽时花之鲜,美女之俏,均不足与之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把《史记》比作“无韵之《离骚》”。这是非常有见地的。《史记》中不仅有《骚》之情,《骚》之旨,而且《史记》与《离骚》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也基本相似。一句话,《史记》中明显地存在着《骚》影。 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刘熙载说他是“学《离骚》得其情者。”(《艺概》卷一)。可见《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诗与史之间,本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离骚》中有着饱含激情的史:“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而《史记》中则处处流露出带有《骚》情的诗:《屈  相似文献   

18.
宋诗不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建强 《理论界》2009,(4):164-165
配乐之词称为诗,或称为歌诗、诗歌,但不是所有的诗歌都可入乐歌唱,诗有可歌与不可歌者。歌诗依附于“乐”,“乐”一直在流变,歌诗形式必变。仿古诗歌不谐时乐,沦为徒诗。宋诗不在音乐文学史之列,宋人歌词不歌诗;宋代音乐的体制、宋诗所承袭的唐诗格律形式、宋诗的性质限制宋诗入乐。所以宋诗不可歌。  相似文献   

19.
唐诗有云:“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原为我国先秦时代最伟大之诗人,其《离骚》一篇,更为历来脍炙人口之作,古来即与《诗经》并称为“诗骚”,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之地位。然而“离骚”一词意为何解?今试结合历来学者之论,以评析话说,进而析论此名之含义。自西汉淮南王刘安叙《离骚传》以还①,学者已有论及“离骚”一词之义者,而于训解上则颇有歧义。其大旨之归趣,仍可加以协调。及至宋人治学,好出新义,其中即有学者项安世与王应鲜提出了“离骚”亦即“骚离”之说,其义颇为新鲜。项安世《项氏家说》卷八称事篇…  相似文献   

20.
李贺入蜀为宰考黄震云李贺仕途虽无多繁曲,但一直未能很好理清。尤其他任奉礼郎官的所从来,至今不详。我以为,李贺曾入蜀为宰,然后入京补授奉礼之职。《全唐诗》卷八一四僧无可《送李长吉之任东井》说:“江盘栈转虚,候吏拜行车。家世维城后,官资宰邑初……万里千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